
《世紀之交的上海表情》,許海峰,1994年~2005年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中國·上海
2023年4月8日~7月29日
本次展覽聚焦5位中國青年攝影師——陳榮輝、廖逸君、馬海倫、許海峰和張博原,通過他們創作的46件作品,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紀實攝影在藝術領域的定義和用法。
紀實攝影指一種以直接、準確呈現人物、地點、物體和事件為主要訴求的表達方式,常常用在新聞報道中。策展方認為,“紀實攝影”這個詞組本身就有失考量,因為攝影都是現實的記錄,攝影師在鏡頭里觀察著周圍的世界,這個行為本身就意味著取景器里截取的總是現實的一角。同時,紀實攝影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親歷,這在許海峰和張博原的作品中得到了反饋,展覽也因此得名。

《收廢摩托的人》,《我的塔里木》系列作品,張博原,2018年


《三希堂法帖》初拓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頤和園博物館 中國·北京
2023年4月20日~8月13日
本次展覽匯集國內11家文博單位的逾90件(組)文物,系統講述漢字及書法的發展歷程,揭示漢字的字形與結構、書寫載體與工具。它們在歷史發展中雖有嬗變,但其蘊含的思維方式、文化特質和審美意趣始終一脈相承,體現漢字承載中華文明、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展覽以展品為載體,講述從早期刻畫符號到漢字體系形成,直至書法“五體”成熟的歷程,展現甲骨文、金文和篆書中記載的先民的歷史記憶和生活體驗。

“丙父己”銅方鼎,頤和園博物館藏

《聲音重寫本》,伊薩姆·庫爾巴吉,2003年
大英博物館 英國·倫敦
2023年3月9日~6月14日
本次展覽以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為主題,主要介紹世界各國藝術家以書籍為媒介進行創作的歷史,展示藝術家和詩人制作的各種尺寸、形狀的書本。藝術家和詩人最早從20世紀初開始大批量制作一次性冊子或小型印刷書,以此作為藝術的載體。展覽探討了藝術家與詩人基于書本建立的關系,及其作品所受到的家庭、政治和其他外界因素影響。
展覽中呈現黎巴嫩藝術家阿貝德·阿爾·卡迪里以家族史為題材的書作;伊拉克藝術家卡里姆·里桑對2005年巴格達爆炸事件的記述;還有從波斯詩人哲拉魯丁·魯米和哈菲茲的詩歌、阿拉伯《一千零一夜》故事及其他古典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的各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