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盧娜

胡安·米羅 圖/視覺中國
2023年是超現實主義大師胡安·米羅(1893—1983)誕辰130周年,而自4月29日起,他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的“鎮館之寶”移師上海西岸美術館展出,其中包括他藝術生涯最為著名的22件《星座》系列作品。借此機會,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這位與畢加索、達利等齊名的20世紀繪畫大師的藝術人生,以及他蘊藏在作品中的永恒童心。
作為20世紀與畢加索、達利齊名的西班牙藝術大師,胡安·米羅在長久而豐富的創作生涯中,一直嘗試挖掘日常事物中的詩意與藝術性。在以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為旗幟的前衛運動中,他以獨樹一幟的符號化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也被后世譽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之一。米羅憑借獨特的洞察力、充滿童真的眼光、多樣的藝術媒介以及新奇的個人風格詮釋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跨越世紀,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心靈。
1893年,胡安·米羅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一個傳統工藝世家,父親是一位銀匠和鐘表匠,母親來自一個櫥柜制造商家庭。或許是受到家庭工藝設計經驗和傳統技能的熏陶,他從小就展示出對于藝術的濃厚興趣,7歲便開始習畫。
1910年,米羅開始在當地的一家藥店內擔任會計文員,枯燥乏味的工作與生活打擊著他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隨著這種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父親決定將他送去蒙特洛伊鎮的一處農舍內休養。那兒有著金色的沙灘、起伏的海浪、由山石堆砌而成的建筑以及環繞著村莊的橄欖樹與葡萄園。美妙的景色使米羅著迷,領略到人類與之和諧相處的魅力,也鋪墊了他后來個人藝術風格的成型。自此,米羅決定與循規蹈矩的生活告別,走上藝術的道路。
來年,米羅進入藝術學校學習。導師發現米羅在描繪現實時存在困難,于是引導他嘗試了一種獨特的繪畫方法:先凝視物體,然后閉上眼睛觸摸它,最后再畫出它。米羅成功地用觸摸過物體的雙手畫出了物體。這一階段他的作品色彩濃郁且微妙,粗獷的筆觸和富有強烈情感的幾何線條與形體,揭示了其受到歐洲先鋒派尤其是立體主義語言以及野獸派的影響,在他后來的創作中最具標志性的相關元素“女性”“月亮”“鳥類”等也已經開始在這一時期出現。

胡安·米羅的第一幅油畫作品,無題,1908,圖/胡安·米羅基金會

帕德拉比斯的街道,1917,圖/胡安·米羅基金會

畢加索與米羅在法國穆然,1967
1920年米羅第一次來到了巴黎這片藝術家云集之地。在那里他接觸了前衛藝術運動,也結識了眾多藝術界的朋友,其中包括同樣來自西班牙的畢加索。在藝術創作方面,他們的追求和而不同。畢加索還曾買下米羅的一幅自畫像,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1973年。

胡安·米羅與妻子在馬略卡島的結婚照,1929年10月12日圖/胡安·米羅基金會

丑角的狂歡,1924,圖/ joan-miro.net
幾乎同時,米羅開始接觸巴黎文學界的詩人和作家,例如安德烈·布列東、路易·阿拉貢、保爾·艾呂雅等人,后來詩歌成了米羅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他的創作似乎是一種非文字的詩意探索,自由的筆觸、質感等微妙的元素在抽象世界中得以淋漓盡致地呈現。這種與東方繪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詩意處理方式促使他擺脫了傳統美學的束縛,進入自由想象的空間,并逐漸放棄了對現實的模仿復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1929年米羅在馬略卡島成婚,并在來年迎來了自己唯一的女兒。這一時期,他的畫風逐漸走向成熟,個人特色越發濃烈。米羅美術館館長馬爾科·丹尼爾認為米羅在馬略卡島的經歷對他的藝術生涯不可或缺,他強調“米羅三角”(Triangle Miró)的概念:“三角的三個頂點分別為巴塞羅那的米羅美術館,此地是觀看和研究藝術家職業生涯的里程碑;蒙特羅奇揭示了他的根、土地和靈感,也是他創造性追求的出發點和起源;還有馬略卡島,那里有他夢想的工作室,以及他島上避難多年創作的藝術作品。這三個地標,對于理解米羅作品至關重要。”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米羅攜家人再次來到了法國,并一直生活到了1940年。這一階段,他的創作發生顯著的變化。藝術家內心的焦慮替代了此前的歡樂與幸福,畫作中經常出現黑色背景。《排泄物前的男女》便是此時期藝術家內心體現的重要示例:錯位的身體姿態和手勢暗示著現實中雙方不可能完成的擁抱;富有表現力的色彩,與世界末日般黑暗的天空形成了鮮明對比;畫面中虛無的肢體和沙漠景觀,以及占據場景主導地位的排泄物表達了當時米羅對西班牙內戰災難的預感和悲觀情緒。

排泄物前的男女,1935,圖/胡安·米羅基金會

《星座》系列作品之一——晨星,1940,圖/胡安·米羅基金會
“二戰”爆發后,1939年米羅從巴黎搬到了位于諾曼底的海濱小鎮瓦朗日維爾,以躲避戰火。短暫的隱居生活有助于他內省以及思考,在那些自由飛翔的鳥兒和夜晚無數美妙天體運動的渲染下,米羅完成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星座”系列。1940年,隨著黑暗的法西斯主義無情地降落在整個法國,米羅決定與妻女返回西班牙帕爾馬定居。
在經歷了種種動蕩與戰亂后,米羅開始嘗試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創作藝術,例如陶瓷、青銅雕塑、版畫等,并到訪美國、日本等地舉辦個展、參與藝術活動,國際聲譽隨之擴大。
此時米羅的繪畫變得更加大膽奔放,時常伴隨著粗獷的黑色線條,圖形元素也更加簡明。1960年代的大型繪畫中可以看到他運用的色彩極其夸張且富有表現力。例如米羅1968年創作的《月光下的加泰羅尼亞農民》,展現了作品中兩個永恒的主題:大地與夜晚。他并不止步于僅僅將田野和天空作為獨立的實體,畫面中農民的臉部和一小部分土地同為紅色,月亮的形狀也與農民的鐮刀互補,同時農民的身體被賦予了夜空的顏色,這種和諧的呼應,為畫作中的場景增添了詩意的筆觸,透露著濃烈的浪漫和自由色彩。
隨著創作時間的推移,他的作品越發恢弘,所用材料種類也不斷豐富。包括1958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作的著名陶壁作品——《太陽之壁》和《月亮之壁》,他因此獲得了古根海姆國際獎。

月光下的加泰羅尼亞農民,1968

正在創作太陽之壁的胡安·米羅
1972年,米羅本人在巴塞羅那組織成立了以本人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并委托建筑師何塞普·路易斯·塞特設計場館。三年后由基金會支持創建的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目前約14000件館藏作品中的大部分為米羅本人及其家庭成員捐贈,藝術家慷慨地將自己的藝術遺產奉獻于世人。
時值藝術家誕辰130周年,他的藝術遺產正在全球各地展出,通過作品,我們得以走進這位藝術巨人的內心世界。

月亮之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