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而文物則是博物館建成并開展業務活動的基礎,需要科學保護、長久保存。作為最原始的資料及歷史遺留物,文物不能再生產,一旦破壞,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全面開展文物安全保護工作是博物館的職責所在。本文對新時代背景下文物安全的必要性展開分析,以蘇州戲曲博物館近幾年的文物安全保護項目及重點工作為例,提出具有實踐價值的博物館文物安全發展路線,有助于加強文物保護、堅定文化自信,開創文物安全工作新局面,推動我國實現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跨越。
1 文物保護的必要性
保護文物與文化遺產不僅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利益,也關系到廣大公眾的個人利益,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博物館的責任與義務。
1.1 價值導向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1]”既然是遺物、遺跡,那它必然是過去式的,無法再造,因此文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文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它所承載的歷史印記、蘊含的信息,讓我們能窺見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
“文物價值是凝結在歷史遺跡、遺物(包括精神和物質的遺物)中的一般人類勞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歷史進步的標志。[2]”與普通商品相比,文物的價值是由其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等決定的,它帶給我們的信息是無價的,并且能滿足一定人群的精神需求。如蘇州戲曲博物館館藏國家二級文物——三善堂昆曲世家沈氏抄錄祖傳《西游記》曲譜,內載昆劇《西游記》現已失傳的折子戲十一折,且唱詞、念白、工尺、身段、點板俱全,是一套極為珍貴、實用的昆曲演出本。這一曲譜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僅僅是件文物,但對于昆曲從業者及其受眾群體來說,它還承載著自己藝術情感,它的價值在這些群體眼中就更高。鑒于這種珍貴性,博物館必須加強文物安全管理,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延續文物的多種價值。
1.2 政策要求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文物保護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紛紛印發,強調文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十四五”時期是推動實現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跨越的關鍵時期,“黨中央第一次把‘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3],文物保護已成基本國策。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文物保護規劃首次上升為國家級專項規劃。2022年5月,國家文物局印發《文物安全防控“十四五”專項規劃》,持續強化博物館和文物管理使用單位直接責任,完善文物安全責任體系。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一方面為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另一方面也壓實了文物安全防控責任。文物保護問題迫在眉睫,又重于泰山。
2 文物安全管理現狀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人就嚴肅地提出了‘文物大國的憂患,多次發出了‘我國文物匱乏‘博物館貧血‘文物事業持續發展困難的警告與呼救。[4]”我國雖是文明古國、地大物博,但在文物保護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2.1 文物安全意識淡漠
部分博物館只注重短期利益,對文物安全工作不重視,單純依靠口頭強調,敷衍了事。有些領導認為文物安全工作出不了成績,無法引起上級重視,在功利思想的主導下,他們更情愿將人力財力投入到能出成果、能展示給大眾的業務項目中去。比如甘肅天水古城內曾花費近9億修繕文保院落,但由于后期在發展旅游時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出現了隨意更改古建原貌、違規私搭亂建、火災隱患增加等各種問題,造成了文物建筑的老化、破壞乃至毀滅。
2.2 安全管理設備落后
安防、消防設備及文物庫房等,都是博物館文物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國現存近2000家非國有博物館,大多是將住宅、辦公樓、地下室等作為場館,環境簡陋,設施設備差且老化嚴重,無法及時更新維護。另外,文物庫房作為文物的存放空間,應有防盜、防火、防霉等設施,庫房門要能抵御暴力破壞、耐火極限高。而許多非國有博物館對館藏文物的管理還停留在普通的倉儲式管理上,無法開展文物藏品的日常養護,有些甚至庫房、展廳合為一體,沒有專屬文物庫房,嚴重缺乏安全性保障。博物館亟需進行高效、智慧的現代化文物保護工作。
2.3 安全管理人才稀缺
許多博物館沒有設置從事安全管理和藏品保護的專職人員,而是由辦公室、展陳等工作人員兼職。而這些兼職工作人員往往沒有經過專門的安全培訓,缺乏系統的文物安全專業知識,對文物安全的管理工作局限于完成上級部門下發的任務上。同時,兼職工作人員還要處理自己的本職工作,常常無暇顧及安全工作,工作完成質量欠佳。
3 蘇州戲曲博物館文物保護實踐
蘇州戲曲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前身為全晉會館,現設有中國昆曲博物館、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兩館。館內現藏有昆曲、蘇劇、評彈各類文物古籍、珍貴史料4萬余冊。2001年,中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蘇州評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年,蘇州全晉會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全晉會館被列為“中國大運河遺產點”。蘇州戲曲博物館成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大運河遺產點”的雙遺產單位,是同時擁有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博物館。近年來,蘇州戲曲博物館落實多項文物安全保護項目,也是對新時代博物館安全管理要求的實踐。
3.1 文件指導——編制《全晉會館保護規劃方案》
全晉會館于光緒五年(1879)由山西寓蘇晉商集資共建,是蘇州歷史上眾多會館、公所中現存最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始終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中的重要內容,并不斷得到加強,特別是在歷次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筑所占比例最大,文物保護資金投入量也最多。但是由于全國各地古建筑數量眾多,保護狀況仍然堪憂。[5]”
為有效地保護全晉會館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加強不可移動文物管理工作,發揮其在蘇州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蘇州戲曲博物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審批辦法》,編制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全晉會館保護規劃方案》。這一規劃方案依法審批后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晉會館開展各項保護、管理、利用工作的法規性文件,并納入蘇州市姑蘇區的建設發展總體規劃當中嚴格執行。
《全晉會館保護規劃方案》劃定了保護區域,從管理、保護、展示與研究等方面分析了這一國保建筑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規劃,在這一方案的指導下,相關部門能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文化、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統籌協調發展。蘇州戲曲博物館也能根據該方案更好地落實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使全晉會館發揮更廣、更久的社會、歷史、文化教育作用。
3.2 技術防范——進行安防系統升級
《全晉會館保護規劃方案》呈現了這一古建筑的現狀:在人力防范與實體防范上較為薄弱,在技術防范方面不滿足國家相關規范標準要求。在這一基礎上,蘇州戲曲博物館設計了一套切合實際、升級擴展能力強大的綜合安防監控系統,從而提高全晉會館的技防水平。
該安全防范系統建設貫徹“預防為主、防打結合”的原則,針對文物可能存在的各種威脅、盜竊破壞等行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建筑物的實體防護有機結合,發揮全天候的防范效果。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聲音復核系統、專有通訊系統、電子巡查系統、防爆安全檢查系統、安全管理系統、監控中心建設等。保護區及圍墻設置聲光報警器,一旦出現闖入、破壞等非法行為,會立刻觸發報警,控制室第一時間提示安保人員。報警系統可與視頻監控系統聯動,在發生警情時自動彈出現場視頻。這一工程在當前人力、財力及物力均有限的情況下,利用技防優勢對現場實現24小時的監控預警報警,減少破壞、盜竊等行為的發生,確保文物安全。
3.3 環境調節——開展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
在生存環境和病害面前,文物往往十分脆弱。污染物、蟲害、霉菌等會讓文物變色、起甲、脫落……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館藏文物難以長久保存。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人們不斷總結經驗、尋找規律,通過更深入的研究,力求更科學地預測未來,及時調整和完善保護的方式和方法。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在“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中明確說明,要“加強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實現國家一、二級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全部達標”。文物預防性保護,通常是指防止文物破損、降低文物破壞可能性的措施,是通過有效的質量管理、監測、評估、調控干預,抑制各種環境因素對藏品的危害作用。
由蘇州戲曲博物館負責的國家文物保護項目“中國昆曲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貫徹落實預防性保護的基本原則,針對昆曲博物館130平米的兩間文物庫房的整體環境和設備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和更新。一方面,改善庫房小環境,裝配加濕除濕一體機,借助恒濕調控設備配置,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加以監測調控。另一方面,完善館藏文物保存設施,針對文物庫房、部分展區中文字類、書畫類等古籍史料材質和保管要求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更新、配置了層板式恒濕文物儲藏柜、防震多功能文物儲藏柜、抽屜式文物儲藏柜等不同類型、規格和用途的專用標準文物儲藏柜及新型恒濕文物展柜。同時,對文物庫房的配套系統進行改造,包括文物庫房的密閉性及照明系統提升改造、相關電路改造等,并配備銀行專用A級金庫門,防止文物流失,極大地提高文物庫房的安全系數,確保了文物安全。
4 結語
綜上所述,文物安全工作是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防范化解文物安全風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更好地保護與利用文物,博物館應該高度重視文物安全工作,統籌謀劃、加強領導,根據新時代的要求扛牢文物安全的政治責任和使命。對于基層博物館來說,更需要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完善文物安全配套設施及系統建設,在“十四五”這一新發展時期,開創文物安全工作新局面,建設文化強國。
引用
[1] 李曉東.文物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2] 王江平.試論博物館文物的價值[J].絲綢之路,2016(12):59-60.
[3] 岳志勇.“十四五”時期文物安全形勢、問題與對策[J].中國文化遺產,2022(3):70-76.
[4] 謝辰生,彭卿云.文物大國的危機[C]//中國文物學會通訊2001,2002年合訂本.2001.
[5] 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到“文化遺產保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傅斯宇(1992—),女,江蘇泰興人,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就職于蘇州戲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