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不能忽視的社會意識,它極大地影響了社會認知以及人們對于性別和女性地位的看法。
迪士尼,作為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其動畫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隨著時間變化和時代發展呈現出明顯的轉變,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鏡子,反映了女性主義思潮發展的不同階段。
本文通過分析研究迪士尼動畫電影中女性角色形象的變化與女性主義浪潮之間的緊密關系,旨在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希望我國的文化產業能與時俱進,既能創造出巨大的社會效益,更能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對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1 研究背景
女性主義是致力于實現性別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運動,它挑戰并批判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和男性中心主義論的社會結構。從19世紀到21世紀,西方女性主義的發展可分為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其主要關注點在爭取女性的基本權利,尤其是選舉權和基礎教育權。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權辯護》中,開始對女性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地位提出質疑[1]。它為當時英國婦女所處的無權地位大聲疾呼,批評和抨擊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要求給予婦女同男人平等的受教育權、工作權和婦女選舉權。《女權辯護》飽含著改革的精神,發現傳統倫理學忽視女性權利、強化男性權威的問題,因而大膽挑戰傳統倫理中的性別偏見,捍衛女性權利。
第二次浪潮,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這一時期的活動更加聚焦于女性的職業平等和生殖權利。其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二戰時期,很多女性因為戰時工作而進入了傳統意義上的男性職業領域。但隨著戰爭結束,女性被期望回歸家庭,恢復“傳統”角色。這種違反她們主觀意愿的社會期望帶給了她們很大的壓力,引發了她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質疑。并且,隨著經濟的變革,更多的女性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她們在工作場所面臨的不平等待遇和性別歧視問題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更是直接挑戰了當時的社會對女性在家庭和職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的傳統看法[2]。該書揭露了20世紀60年代籠罩在“幸福家庭主婦”假象下的美國婦女的無名痛苦,號召廣大婦女勇敢挑戰傳統性別角色,積極爭取平等的婦女權利。該書點燃了美國第二次女權運動,被視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
第三次浪潮,起源于1990年前后,強調女性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以及每個女性的獨特經驗,綜合考慮性別、種族、經濟地位和性取向等身份標簽。這個階段的女性主義浪潮,不僅在實踐和學術兩個層面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而且其影響也逐漸從單一的性別議題擴大到更為全面和多元的社會議題。第三階段的女性主義復雜而多變的歷史背景,以及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成果,為我們分析和理解迪士尼動畫電影中性別角色的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
第四次浪潮,從2012年開始至今,特點是利用社交媒體,表達女性主張,發出女性聲音。第四次浪潮可以說是第三次浪潮的余韻和回聲,兩者緊密相連。
在不同時期的迪士尼動畫電影中,女性角色形象的呈現方式具有明顯的變化,顯示出巨大的差別,這些角色形象的變化像一面鏡子,反映出當時的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情況。早期的迪士尼動畫電影中,如《白雪公主》(1937),主要的女性角色形象通常被塑造為溫柔、被動和依賴男性,這無疑是當時社會主流文化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隨著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的興起和發展,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也逐漸展現了更復雜和多元的特質。例如,在《小美人魚》(1989)中,女主角不再是被動地等待愛情,而是富有反叛精神,主動追求愛情。進入21世紀,隨著第三次和第四次女性主義浪潮的出現,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變得更加富有特色。在《冰雪奇緣》(2013)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形象開始突破傳統的性別界限和社會期望,女主角艾莎公主有著呼風喚雪的神奇魔力。影片中的任何男性也無法和這種魔力相匹敵。
本文根據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將迪士尼動畫電影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通過分析討論這些女性角色形象形成的社會原因,揭示其反映的西方不同時期的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狀況。
2 不同階段的迪士尼女性角色
2.1 第一階段的迪士尼與女性主義
在20世紀中葉,迪士尼的經典動畫電影,如《白雪公主》(1937)和《灰姑娘》(1950)中的公主角色,以溫柔、善良和美貌為主要特質,同時通常呈現為被動和依賴男性的形象。例如,白雪公主被毒蘋果下毒后的命運完全取決于王子的“真愛之吻”,而灰姑娘則因為腳的大小和玻璃鞋完美貼合,歷經波折被王子選中,最終得到“解放”,靠著王子的愛,得以擺脫惡毒的后母和刻薄的姐姐。相對地,反派女性角色則被塑造為善妒、貪婪的形象。和不爭不搶的女主角不同,她們極其渴望權力、欲望強烈,為了實現欲望甚至不擇手段。而這些反派女性角色在容貌上往往也不如女主角。
首先,這些反派女性角色和女主角在美貌上形成對立,揭示了當時社會中普遍的觀念:和男性靠知識、學識、能力被人認可不同,美麗的外貌是女性的價值來源。第二,反派女性角色通常展現出對權力的強烈欲望,如《白雪公主》中嫉妒白雪公主美貌的邪惡后媽皇后。這說明當時的男性十分警惕女性對權力的追求,將這些“非女性”的特質與邪惡、黑魔法等不好的象征緊緊相連。第三,反派女性通常相對獨立,不依賴男性,她們靠著巫術、魔藥、鉤心斗角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這種獨立性并沒有被描繪為值得贊揚的特質,而是與她們的“邪惡”性格相結合。說明這個時候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還是贊揚柔順、溫和的女性。
這一階段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出現在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浪潮轉向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的節點上。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關注的重點是女性基本的公民權利,包括選舉權、教育權和工作權。隨著多地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許多西方國家的女性成功贏得了選舉權。然而,在20世紀中葉,迪士尼產出的動畫電影中,女主角的命運還是依賴著男性。她們缺乏自己的獨立性,這種溫順的女性角色形象與其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浪潮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沒有撼動男性中心主義的話語體系。二戰后,隨著男兵返回家園,女性也被鼓勵回歸家庭,重新擔任傳統的妻子和母親角色。由此,興起了第二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高潮。
在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浪潮轉向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的節點上,迪士尼動畫電影并沒有對女性主義運動表示支持。相反,由于男性文化霸權仍然不可撼動,迪士尼選擇和主流意識形態合作,進一步加深性別偏見與刻板印象。這說明了即使女性主義運動發展得極為蓬勃,要想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還需要在文化、教育和社會結構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值得欣慰的是,女性主義運動者并沒有因為一時的冷遇而放棄繼續運動,相反,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到這種運動中來,這就是在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浪潮之后,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女性主義運動浪潮的原因。
2.2 第二階段的迪士尼與女性主義
第二階段的迪士尼女性角色的性格特質發生了突破和轉變。首先,女主角充滿好奇心,有著獨立意識和冒險精神。例如,《小美人魚》(1989)中的主角愛麗兒為了追求真愛,勇敢地從一直生活的深海來到了陸地。第二,女主角更加追求平等的戀愛關系。尤其是20世紀后半段的迪士尼動畫電影,男女之間呈現了更加平等、互補和有深度的情感聯系。這一時期的電影不再僅僅強調“愛情第一眼”或“王子拯救公主”的浪漫情節,而是更多地展現了雙方之間的互動、沖突和成長。在《美女與野獸》(1991)中,貝兒與野獸在磨合后相愛,說明公主和王子并不是一定要擁有完美的外表的,同時強調理解和溝通的力量。
2.3 第三階段的迪士尼與女性主義
第三階段的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冰雪奇緣》(2013)的艾莎和安娜突破了“待救公主”的典型形象,彰顯了女性的自主性和力量,體現互幫互助的姐妹情誼。艾莎以超能力展現力量,安娜則憑借勇氣和堅韌追尋姐姐,姐妹互相幫助,共同面對挑戰。同時,《勇敢傳說》(2012)的梅莉達追求個人自由,挑戰傳統,反映了女性對自我目標的追求。
在人際關系方面,第三階段的迪士尼動畫電影作品中的男女角色關系更加平等。他們的關系也不止兩性關系這一種。他們除了是戀人,還可能是朋友。《冰雪奇緣》(2013)打破了“英雄救美”“王子公主”的傳統敘事。男主角克里斯托夫只是野外生存者,他居住在雪山的山頂,以采集冰塊銷售給阿倫黛爾王國為生。他不修邊幅,強壯而威嚴,有著自己的生活原則,看起來很不合群。他和安娜是平等的伙伴關系。他們的相處不僅僅是互相救助,更是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長。
3 結語
迪士尼與女性主義之間的關系可以視為一種相互影響和塑造的過程。迪士尼作為世界知名的娛樂公司,其創作的動畫、電影和主題公園等作品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這些作品中所呈現的女性形象和故事對公眾對于女性的認知和期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迪士尼的角度來看,其創作的女性形象在不同時期和作品中有著明顯的變化。在早期,迪士尼的公主系列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繪為被動、需要被拯救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傳統認知和期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迪士尼開始逐漸調整其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她們更加獨立、勇敢和具有自主意識。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公主系列電影中,也擴展到了其他類型的作品中,如漫威系列中的女英雄形象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迪士尼與女性主義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女性主義運動也在不斷地對迪士尼的創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例如,一些女性主義者批評迪士尼在某些作品中仍然存在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視現象,呼吁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創新。這種反饋和批評對于迪士尼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反饋機制,有助于其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其創作策略。
總的來說,迪士尼與女性主義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和塑造的過程。迪士尼通過其作品呈現女性形象和故事,影響著公眾對于女性的認知和期待;而女性主義運動則對迪士尼的創作提出挑戰和新的期待,推動其進行改變和創新。這種互動關系不僅有助于推動迪士尼的創作進步和發展,也有助于促進女性主義思想的普及和深入發展。
本文通過深入探討迪士尼女性角色演變與女性主義運動發展浪潮之間的密切聯系,說明了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但是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能對社會存在產生反作用。媒體與娛樂行業在形成公眾性別觀念上可能起到關鍵作用,為此,文化產業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推動社會兩性意識的進步,為促進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引用
[1]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辯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 (美)貝蒂·弗里丹.程錫麟,等譯.女性的奧秘[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李卓凡(1997—),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就職于洛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