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要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這將極大推動出版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在大力推進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出版業要守正創新、勇毅前行,要重點關注創新出版機制,做優做強主題出版,堅守文化立場和精品價值追求,深化出版融合發展,推進行業智庫建設,促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構建,以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關? 鍵? 詞】新時代;出版;文化強國;文化路徑
【作者單位】徐海燕,安徽美術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7.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绷暯娇倳?/p>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任務和要求。
出版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探索文化強國建設對出版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重大意義,推進中國特色出版業現代化發展,為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作出應有貢獻。本文探討出版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的實然形勢與應然要求,以期為推動出版業健康繁榮發展,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支持。
一、出版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意義
文化強國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內涵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全球共享,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集體信仰的中國智慧。出版是復合性較高的行業,擔負著文化傳播與文明積累的歷史責任。
1.出版能促進中華文化的全球化傳播
出版促進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對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具有現實意義。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快了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市場競爭逐漸增多,并且這種競爭逐漸演變為話語體系的競爭。發展出版事業,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促進文化強國戰略貫徹落實,能對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使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
從世界范圍來看,凡是出版建設成績斐然的國家,其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傳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如法國的伽利瑪出版社、英國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等著名出版機構,多年來以持續時間長、作品質量高的出版活動為所在國的出版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所出版的優秀圖書作為所在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載體,在全球傳播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塑造所在國鮮明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出版事業得到了大發展、大繁榮。20多年來,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外向型出版資助項目,我國大力推動出版走出去,改善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環境,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大增強。
2.出版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加強文化建設,高度重視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全體公民培根鑄魂,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效。在此過程中,出版業作為改善和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認真履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既造高原,又建高峰,推出了以“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中國好書”等重大獎項入選作品為代表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成功營造了“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二、出版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面臨的挑戰
1.出版體制機制改革需不斷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不斷深化出版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出版業在發展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實現重大轉變。這些改革明確了出版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優化了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的關系,激發了出版業的內部活力,提高了運行效率,并為提升中國出版國際影響力和中國文化軟實力注入強勁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提出了新的改革任務: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這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出版單位需聚力聚焦以下方面,推動出版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真正構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穩步推進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為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打下堅實基礎。二是為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國際競爭,加快企業兼并重組,破除地區分割和部門行業壁壘,實現資源戰略整合,打造大型的有影響力的出版傳媒集團,提升行業標準和質量,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提高文化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堅定民族文化自信。三是加強技術改造,積極推進新聞出版產業結構調整,注重提高新聞出版科技含量,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和趨勢,培育新興業態,引導行業向多元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出版產業。
2.出版融合需不斷深入
當代信息技術革命以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為代表,深刻改變了傳統文化生產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和閱讀消費方式。如今,知識、閱讀和學習已經不限于紙質媒介,而是越來越趨向于屏幕化、互動化和多媒體化。新媒介閱讀的互動性、即時性、工具性、便捷性、多媒體性和大容量性給傳統出版和傳統閱讀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傳統出版單位雖然認識到紙質媒介市場的嚴峻形勢,卻由于面臨諸如標準不一、技術缺乏、資金不足、人才短缺、市場不明和盈利不佳等多種困難和問題,在應對與轉型上步履緩慢。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出版單位須清醒認識出版媒介融合的國際趨勢,以及我國在出版融合方面存在的困難??朔щy、推進融合,是出版業的艱巨任務。否則,出版單位將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來自國際巨頭的挑戰。目前,以高科技為技術支撐的數字化手段為出版業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能否把握這一機遇,實現實質上的創新,是出版業面臨的新任務與新挑戰。
3.出版國際化傳播能力和水平需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加,出版國際化傳播的頻率不斷加快、強度不斷提升。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
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倡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出版所承擔的使命任務更加重要,相應地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和西方一些出版強國相比,我國的出版國際化傳播能力和水平還存在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視野足夠開闊的出版國際傳播人才比較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出版策劃、版權貿易和外向型內容創作的開展;能夠有效應對國際市場新變化、新媒體技術大挑戰和西方文化新沖擊的精品出版項目比較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動態平衡的國際傳播新生態的順利構建和穩定維持;秉持精準化傳播策略、擁有顯著競爭優勢、善于運用數字化手段擴展市場的渠道資源比較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出版突破現有國際話語格局,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戰略布局能力。
三、出版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路徑
1.深刻把握新時代出版形勢要求
出版業高質量發展依賴于出版機制的創新,只有機制的全面改革和創新,才能支撐出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作為文化企業,出版產業的文化屬性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盡管從經濟體量上看,出版是一個“小”產業,但若以文化貢獻來衡量,出版就是一個重要的“大”產業,不僅致力于自身文化建設,還肩負著成為文化強國擔當者的重要使命。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出版單位應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確保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出版單位需要正確處理多元化經營與出版主業、陣地和市場、導向和效益、傳承和創新、數量和質量的關系,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出版單位應重視市場的重要性,但不應唯市場論,要建立健全突出出版主業的發展模式。同時,出版單位應建立健全社會效益考核辦法,完善體現文化特點的現代出版企業制度。
從長遠來看,那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出版單位,大多因其目標明確、產品質優而受到讀者高度認可,始終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和領軍者。從出版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看,中國出版集團等國家級大型出版文化企業經過多年積累,建成了多條由名家名作引領、實力作者提供厚實支撐的出版產品線,打造了質量穩定、規??捎^、影響廣泛、高度適應海外市場傳播需要的產品矩陣,在國際出版市場上表現了強大競爭力。而單體出版企業只要具備長遠眼光、穩定心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企業家精神,也能在文化強國建設這一宏大事業中獲得自身的良性發展。
為了補齊國際化傳播能力和水平方面的短板,出版單位必須從人才隊伍、品牌工程和渠道體系三個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打造一支能適應出版國際化傳播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大力引導這支人才隊伍快速且深入地適應新市場、新技術和新文化帶來的巨大沖擊。只有在人才、品牌和渠道三個關鍵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切實提高,中國出版的國際化傳播能力建設才算有了堅實基礎。
2.做優做強主題出版
自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提出“主題出版”以來,一大批唱響主旋律、積聚正能量、展示時代新成就、體現時代新風貌的主題出版作品不斷涌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做優做強主題出版,不僅是文化強國需要,還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主題出版必須要有精品意識,主題出版貴在精,不在多。出版單位只有用精品意識去策劃和打造主題出版產品,才能打造傳世之書。當然,從出版單位發展戰略的層面看,精品出版與主題出版屬于一個質量標準范疇,主題出版的產品質量應該是屬于精品中之精品。以安徽出版集團為例,該集團近年來組織各家出版社狠抓主題出版,高質量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出版工程,有《傅雷譯文集》等在出版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作品,也有《覺醒年代》《大別山上》《抗戰時期延安木刻藝術研究》等主題出版精品力作。這些精品力作累計獲國家出版“三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107項,有力提升了出版集團在業界的地位,經濟規模在全國出版集團中位居第七。安徽出版集團雖然地處中部地區,不具備全國政治或文化中心的區域優勢,但是由于持續發力主題出版,多年來以其主題出版的總體實力在全國性出版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3.堅守文化立場和精品價值追求
出版業作為文化產業,內容的創新與水平的提高是其核心競爭力,其中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尤為關鍵。思想是出版業的“主心骨”,只有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和精品價值追求,才能真正做到對歷史和讀者高度負責,出版更多“良心書”“放心書”,擔負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使命。事實上,從鄒韜奮、葉圣陶到施晗等一代代出版人,都以強烈的精品意識和質量觀念為出版業樹立了標桿,這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
在出版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學術出版也是一個重要領域。出版單位應加強對學術出版的重視,將其作為發展專業出版文化的主體,在實際探索出版業建設發展的過程中,要立足中國實際,借鑒國外經驗,促進學術出版體系的建設和開發,確保形成完善的學術出版體系,支撐精品出版作品的開發。從學術出版、主題出版的角度引領出版業的建設和發展,既是推動出版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自信自強,加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
4.深化出版融合發展
出版業的時代化發展需要出版媒介的支撐,新時代,我國出版業應探索先進媒介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借助新媒介形式的應用和開發,形成新的媒介出版體系,打造特色出版格局。在積極探索出版媒介形式變革的過程中,出版單位可以結合時代背景,積極探索數字出版技術的應用和媒介形式的開發,以及全新出版媒介形式和體系的建設。
信息時代,閱讀與渠道均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求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深度融合,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算法推送等技術改進出版媒介。知乎就是出版業探索數字出版媒介應用的典型形式。知乎社區本身是數字化生產與出版融合的典型媒介,受知識生產方式、知識篩選和編輯、信息傳播等影響,極大地加強了用戶、社會化媒體、數字出版機構之間的聯系,使數字出版機構與電子閱讀平臺通過系統整合,形成新的資源供給體系,構建了將用戶參與作為核心的數字出版新發展生態。特別是隨著《知乎周刊》的發布,將社區上的優質知識和信息轉變為電子書的產品,形成系列信息分享模式,為信息和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相應支持。
出版單位在尋求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普遍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模式的開發,并且在強化文化體驗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實踐。現階段,已有部分出版單位開始嘗試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文化消費場景,突出強調文化體驗和文化消費的新模式,通過文化體驗活動的設計和文化場景的開發,使出版表現新特色和新趨勢,有效促進了文化出版事業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
5.推進出版行業新型智庫建設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新時代出版業探索先進文化建設和特色建設模式開發,逐漸從新型智庫建設的角度作出重要戰略部署,這為出版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隨著《關于加快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的印發和落實,出版業逐漸開始探索行業智庫頂層設計建設和開發,培養具有前瞻性、復合性的精英出版人才,并且設置了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相應試點,以便通過國家智庫建設更好地服務出版業的發展,促進出版強國和文化強國的建設。
近年來,以中宣部為主導,全國設有編輯出版專業的高校、重要行業機構,如中國出版協會和重點出版企業積極參與、大力推動出版“政產學研用”共同體建設,在提升出版學術水平、為出版業發展和出版管理創新提供高水平理論支撐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這實際上從更宏觀的角度為新型出版智庫建設打下了更加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6.促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構建
國家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會對出版工作的開展形成良好的支撐作用。在文化強國背景下,出版業可嘗試探索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加強對國家大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重視,并將其引入國家新基建系統中,支撐和引領出版事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出版單位可探索出版文化資源的數據化處理,并對文化遺產數據、文化基因數據等進行有效傳承,促進文化大數據服務支撐體系的建設,助力文化事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果。
新時代以來,在黨中央堅強有力領導下,國務院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大力扶持,一些標志性大型文化數據庫相繼建成或完成實質性環節,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等,為文化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和物質基礎。今后,隨著文化強國建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必將通過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從而助力我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進步。
四、結語
在大力推進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出版業要守正創新、勇毅前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關注創新出版機制、保證出版高質量內容、做強做優主題出版、深化出版融合等方面工作,奮力推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呈現百花齊發、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把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推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顧江. 文化強國視域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創新[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2-22.
[2]陳丹,鄭澤釩. 奮行業之需,以規劃為引,育強國之才:從《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看新時代出版人才隊伍建設[J]. 出版廣角,2022(3):6-11.
[3]張建春. 錨定文化強國建設目標 守正創新做好新時代出版工作[J]. 中國出版,2022(3):3-7.
[4]李彪,曹時雨. 深融發展與科技創新:出版強國背景下數字出版新動向[J]. 出版廣角,2022(2):38-43.
[5]張建春. 堅持守正創新 以數字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J]. 出版發行研究,202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