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世紀90年代后,學術集刊發展迅速,主辦單位多、覆蓋學科廣、專業程度高、規模增長快,成為推動學術創新、“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我國學術集刊發展整體上仍處于蓬勃而無序、良莠不齊的狀態。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單位積極行動,其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進行了很多探索:建立健全全流程管理制度,為學術集刊提供組織和機制保障;制定編輯、出版和評價規范,為學術集刊提供操作指南和優化方向;舉辦全國學術集刊年會,為學術集刊提供共同體交流平臺;建設數字網絡“集刊之家”,為學術集刊拓寬傳播和推廣渠道。
【關? 鍵? 詞】學術集刊;集刊出版;出版服務;“三大體系”建設
【作者單位】易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7.008
2016年5月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戰略任務,這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長遠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錨定了奮斗目標。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三大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指出“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學術集刊近年來發展迅速,主辦單位多、覆蓋學科廣、專業程度高、規模增長快,一些優秀的集刊成為“一塊展示前沿成果、引領學術潮流、樹立學術標桿、催人奮進的學術園地,是推動學術創新、‘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1]。與此同時,從我國集刊發展的現狀來看,雖然整體上仍處于蓬勃而無序的狀態,數量上頗為可觀,但質量良莠不齊[2],稿源緊張、規范不足仍是一部分集刊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成為集刊由增量到提質,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此,學術集刊亟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一條新發展道路,更好地為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服務。本文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集刊工作為視角,對集刊發展的重要意義、瓶頸和道路探索展開討論。
一、學術集刊對加快構建“三大體系”的重要意義
“集刊相對于綜合性期刊而言,具有形式靈活的特點,是學科建設的‘輕騎兵’,有利于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2]在服務構建“三大體系”方面,集刊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促進學科發展更加健全
學科體系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只有建設好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才有依托和根基[3]。隨著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不斷發展,學科門類越來越齊全,學科層次也愈加豐富。而現有學術期刊對于一些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發展不夠重視,不利于學科體系的健全。在這種情形下,一些學術群體開始另辟蹊徑,通過主辦學術集刊,以特定的領域為研究對象發布研究成果,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清華大學的《鄉村振興研究》、廣州大學的《數字法學》、東北師范大學的《中國農村教育評論》、上海師范大學的《政治人類學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的《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等。
202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提出要“適應法治建設新要求,加強立法學、文化法學、教育法學、國家安全法學、區際法學等學科建設,加快發展社會治理法學、科技法學、數字法學、氣候法學、海洋法學等新興學科”。《數字法學》這類學術集刊響應黨和國家政策,為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深層次和多面向發展提供了前沿陣地,有利于推動學科體系建設。
2.促進學術研究更加深入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要以深入研究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而獲得原創性學術研究成果為目標,體現中國學術研究課題和學術體系建設對世界學術研究前沿問題的深刻反映……從而充分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具有的學術引領力。”[4]學術期刊的文章篇幅一般限制在5000—10000字,這種限制雖能夠引導文章簡明扼要,但對于一些特定的研究對象,字數過少則不利于充分展開論述,很難做到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映。而學術集刊對于文章字數沒有特別限定,2萬字以上的文章很常見,這有利于拓展作者的思維,為其在文章中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剖析提供空間。此外,學術集刊的連續性也能為學術同人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成果發布和交流平臺,有助于學術研究的不斷積累和深入。
3.促進學術交流更加活躍
隨著在學界內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一些學術集刊逐漸聚集起一批重量級的專家和學者,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學術力量。他們以集刊為平臺交流探討學術問題,促進學術交流。例如,清華大學《中國非營利評論》以知名學者王名為主編,匯集了一批社會組織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積極推動理論和實踐進步;云南大學依托《魁閣學刊》舉辦“魁閣”青年學者論壇,圍繞集刊主題成立工作坊,促進了各高校中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一些學術集刊還專門設置交流型的欄目,如《法律與倫理》的《人物訪談》欄目先后對於興中、梁治平、鄭成良、李步云等著名的法學家進行訪談,分享其學術經歷和治學經驗,形成了該集刊的一大特色。還有一些學術集刊專門設置針對青年作者的欄目,如鄭成思研究員于1996年創辦的《知識產權研究》,開設了《研究生論壇》一欄,擯棄論資排輩,鼓勵后學進步。
二、學術集刊發展的瓶頸
葉繼元教授等于2005年做的一次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現狀調查報告顯示,90%的集刊創辦于1990年以后[5]。根據2005年8月中國政法大學楊玉圣教授在學術批評網發表的《中國學術集刊名錄(初編)》,當時的學術集刊有四五百種[6]。如今,僅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集刊就達近400種。截至2023年2月28日,在中國知網的學術輯刊版塊下,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I、社會科學II共計集刊942種,規模增長近100%。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但學術集刊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術規范不強、內容良莠不齊、出版周期不穩定、出版樣式各異等。
1.制度認可度較低
稿源緊張是集刊發展過程中的最大問題,這主要在于現有學術評價制度對集刊的認可度較低。無論是主流評價體系的納入、各類文摘的收錄,還是職稱評審和工作考核,集刊都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導致很難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近年來,CSSCI來源期刊目錄包括期刊500余種,而進入該目錄的集刊不足200種。文摘收錄方面,2021年《新華文摘》收錄文章總數941篇,其中,報紙文章數225篇、期刊論文數712篇、集刊論文數僅4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收錄的集刊論文數均不到總數的3%[7]。反觀進入主流評價體系的CSSCI來源目錄集刊,投稿量大,優質文章也不少。如四川大學的《法律史評論》一年出版兩輯,進入CSSCI目錄后,每輯收錄的文章數由10篇左右增長到20余篇,數量翻倍。
2.人員經費的限制
“對于集刊而言,研究機構支撐與專業研究人才優勢可以在編輯工作中轉化為集刊優勢,這對提高集刊質量和水平有重要作用。”[1]相較于期刊的專職編輯人員,集刊的編輯部大多由兼職人員構成,且不少由高校老師組織學生承擔具體的編輯工作,人員數量上也以個位數居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2005年時,82%的集刊編輯人員不超過10人,只有1—5人的占39%[5]。筆者對社科文獻出版社已出版的集刊進行粗略統計發現,此種情況依然未得到根本改善。人員限制使得稿件審核、編校、宣傳推廣方面的投入不足,編輯往往湊齊稿件就提交給出版社,集刊出版見書就相當于完成任務,很少再投入精力進行宣傳推廣,無法進一步提高集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擁有強大的編輯隊伍可以為集刊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如《海洋史研究》編輯團隊目前有10多位年輕人,不僅專業基礎扎實,進取心強,對外學術交流與對話能力也較強。這種以科研機構為支撐、集科研與編輯于一身、研究與編輯相結合的集智機制,成為集刊最大的優勢[1]。在經費來源方面,相較于期刊,集刊的經費投入較低。如中國社科院集刊的資助標準大約為期刊資助標準的一半,不僅對集刊編輯人員的激勵十分有限,也沒有足夠的稿費吸引優質稿源。而大多數自籌經費的集刊,更是因為缺乏經費支持,無法保證按時連續出版。
3.缺乏系統管理與規范引導
相較于期刊,集刊一定程度上處于管理部門的視野之外,并無專門的管理規定,按照一般圖書流程進行運作,相關管理較為薄弱,規章制度尚不完善,工作機制尚不健全。集刊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可能只依靠編輯和出版的某一個環節,還需要一整套從上到下、從編纂到管理的工作機制。在該機制下,應制定完善集刊管理的規章制度,明確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出版單位的各自職能,加強主管單位的業務指導職能,強調主辦單位在主編集刊過程中把控學術質量、提升影響力的責任,強化出版社在制定學術出版規范、編輯出版、宣傳推廣等方面的職責,從上到下健全集刊系統管理和規范引導。
三、學術集刊發展的道路探索
面對集刊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挑戰,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和出版社開始重視并采取了積極行動。如西南政法大學高度重視集刊工作,將集刊歸口該校期刊社統一管理,起草了《西南政法大學學術期刊和學術集刊建設管理辦法》,要求各學院、各職能部門做好集刊的服務工作,切實把集刊辦成展示學術科研成果的學術平臺,服務好學校的“雙一流”建設[8]。該校還創辦了一批各具學科或專題特色的集刊,如《法律和政治科學》《西南知識產權評論》《人工智能法學研究》《量刑研究》《應用法學評論》等,對“雙一流”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批優秀的學術集刊也隨著各方重視的提升逐漸脫穎而出。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2005年首次發布CSSCI來源集刊目錄時,只有33種集刊入選,如今該目錄集刊已有近200種。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研究院開展第三輪期刊評價工作時,新增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評價,有87種集刊入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作為最早發展集刊品牌的出版單位,做了很多超前且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績。截至2022年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已出版集刊375種2400余輯,其中CSSCI來源集刊55種,AMI核心集刊28種,涵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社會學與民族學、法學、語言與文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教育學、新聞與傳播學、哲學、經濟學等大多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共有300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學會參與集刊的主辦主編,論文作者近4萬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建立集刊管理制度、開展集刊規范化建設、推動集刊交流互動、擴大集刊影響力等方面已經較為成熟,為集刊發展積累了諸多有益經驗。
1.建立健全全流程管理制度,為學術集刊發展提供組織和機制保障
(1)建立學術集刊的三級管理組織架構
三級管理組織架構包括集刊編輯工作委員會、內容部門(即集刊所屬的編輯部門)和集刊分社、集刊責任編輯和集刊管理編輯。集刊編輯工作委員會是集刊工作的統籌協調和規劃機構,由社內相關學科的資深編輯和社外相關學科專家擔任,負責集刊相關規章制度的審議、集刊考核評估與評獎、集刊選題的準入論證等。內容部門是集刊出版的具體責任機構,負責申報集刊選題、對接集刊主辦方、集刊書稿編校出版等。集刊分社作為集刊工作的常設管理機構,負責學術集刊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集刊工作流程的完善與監測、集刊日常工作的管理與解釋、集刊評價評獎的組織與開展、集刊的對外合作與宣傳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集刊責任編輯歸屬相應的內容部門,相對固定,即一個責編固定負責一種或幾種集刊的編校出版工作,直接對接集刊主辦方,與集刊主辦方編輯部溝通協調出版工作,持續深入地把握和提升集刊的內容規范質量。集刊管理編輯為集刊分社內的專崗,分學科負責集刊的來稿預審、出版監測、數據整理、評價分析等工作。集刊所屬內容部門和責任編輯側重內容出版和具體的作者維護,集刊分社和集刊管理編輯側重流程管理和宏觀的運營服務,雙方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為集刊高質量出版奠定了基礎。三級管理架構的組織形式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從上至下覆蓋學術集刊出版管理的全流程,能夠有效解決集刊存在的人員和精力投入不足的問題。
(2)制定學術集刊管理規章制度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針對集刊的準入退出、日常管理、評價評優、出版宣傳、對外合作等方面制定了多項制度,為集刊工作提供了統一遵循。一是通過準入論證評估學術集刊創辦的可行性和持續性,審核集刊的學術價值和出版意義,確保從源頭嚴格篩選集刊項目;二是通過日常管理確保集刊出版高效順暢、及時響應;三是通過評價對集刊進行分類管理,鼓勵優質集刊,幫助有所欠缺的集刊不斷改進,對形式規范、內容質量達不到要求的集刊實行退出機制,確保集刊方陣整體向上發展;四是通過出版宣傳的相關規定打通設計、印制、宣發環節,確保集刊出版傳播合規有序;五是規范與中國知網、維普、中國郵政的合作流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確保不斷擴大集刊的傳播渠道和影響力。
2.制定編纂、出版和評價規范,為學術集刊發展提供操作指南和優化方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經過多年積累和完善,制定了《SSAP學術集刊手冊——編輯、出版與評價指南》,確定了學術集刊從創設主辦、審稿制度、內容編纂、審讀編校、設計排版、評價評審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對集刊要件、書稿層次、字詞語句、插圖表格、注釋和參考文獻等內容要求進行重點說明,對封面、環扉、目錄頁、頁眉頁腳等形式要求制定了詳細規范。2017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成立了學術出版測評聯合實驗室,以期通過在集刊評價方面的合作優化集刊評價規范和指標體系,提高集刊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合理性,推動學術集刊規范寫作、專業出版和精準評價。
3.舉辦人文社科集刊年會,為學術集刊發展提供共同體交流平臺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副總編輯童根興認為,學術集刊與學術共同體建設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集刊年會搭建了集刊編纂者的共同體,大家在這個共同體內探討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二是學術集刊本身也應當是本研究領域的一個學術共同體。在集刊發展過程中,各集刊之間不是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而是抱團取暖的競合關系,在共同體內形成合作共贏的共識,將會進一步鞏固學術集刊的陣營。自2012年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集刊主辦方共同舉辦全國性的人文社會科學集刊年會,受到了學術界的密切關注,每屆都有上百名專家學者蒞臨參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借助集刊年會平臺,形成了學術研究與學術出版的共同體,每年圍繞一個主題共同探索解決集刊發展面臨的挑戰,資源共享,優勢聯合,不斷推動學術集刊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4.建設數字網絡“集刊之家”,為學術集刊發展拓寬傳播和推廣渠道
數字化、新媒體時代,集刊的發展與傳播需要網絡平臺的支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建設的集刊全文數據庫是中文學術集刊的門戶網站和學術論文知識服務平臺,截至2023年2月,該平臺共收錄集刊402種、2800余輯,收錄文集2800余本,文章9.8萬篇,資源總量約17億字,集集刊主頁展示、集刊資訊發布、集刊數字閱讀于一體;同時還開發了預印本、開放存取等數字出版新形式,為數字開放環境中的學術交流和傳播提供了更完善的服務,已然成為數字網絡“集刊之家”。作者可以通過集刊全文數據庫登錄集刊網絡編輯管理系統在線投稿,編輯可以在線審讀加工,不僅有利于擴大稿源,也提高了組稿效率。
在新媒體宣傳方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集刊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每周新出的集刊、集刊要目、集刊精選文章和集刊前沿資訊等。此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還建立了集刊編輯部交流群和集刊讀者交流群,在及時解答讀者疑問、加強讀者互動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定向推送。
四、結語
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哲學社會科學再赴“趕考”路,要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需要不斷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學術集刊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促進學科發展完善、促進學術研究深入和活躍學術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加快構建“三大體系”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9日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強調“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新時代的學術集刊亦應不忘初心,積極突破發展瓶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夯實機制基礎、制定編撰規范、提升集刊評價地位、加強集刊宣傳、推動集刊共同體建設等方面的探索成績說明,出版單位在推動學術集刊新發展的道路上也可以大有作為,更好地服務于“三大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鐘森. 集刊發展的路子將越走越寬廣[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1-31.
[2]鐘森. 集刊是學科建設的“輕騎兵”[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6-28.
[3]王炳林. 構建新中國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2-19.
[4]方世南. 遵循學術規律推進學術體系建設[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8-13.
[5]葉繼元,魏瑞斌,宋歌. 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現狀的調查分析[J]. 中國出版,2006(10):17-21.
[6]謝蕊芬. 把脈學術集刊突破發展瓶頸[J]. 出版參,2016(3):64-65.
[7]張光晗. 新時期學術集刊的定位與改革方向探索[J]. 科技與出版,2022(12):130-136.
[8]王炳林. 構建新中國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J]. 當代中國史研究,2023(1):12-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