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
我們身處媒介化社會,彌漫的信息如水銀瀉地,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媒介與信息不僅成為當今人類基本的生存環境,而且對社會的滲透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由于網絡新媒體的發展,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有攝像機,眾聲喧嘩,鐘鼓齊鳴,看似繁花似錦,實則莫衷一是,在信息冗余的情況下,人們最期待的還是理性、專業、權威的聲音。
從教育史的視角看,專業新聞教育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凡經濟發達、新聞事業繁榮的國家,其高等新聞教育的發展都達到了相當的水準。雖然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下,大學新聞教育的辦學體制、培養模式、課程體系不盡一致,但是中外新聞教育界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所大學的新聞教育辦得怎么樣,固然與大學自身平臺、傳媒產業支撐等因素有關,但決定性的要素還是其所屬新聞學院的院長。
一所好的新聞學院背后,總有一個優秀的院長。從其角色及職能而言,杰出的院長應該是教育家型的院長。一個時代的教育家,不僅是教育活動的實際組織者,更是教育的旗幟和社會的良心。教育家型新聞學院院長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發揮自己的才華,盡其責任,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文化傳承使命的實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新聞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相當多的大學都設置了新聞傳播類專業,新聞傳播學一時成為高校的“顯學”。但是幾十年的新聞教育實踐表明,最好的大學不一定有最好的新聞學院,一般的大學也可能培育出頂尖的新聞傳播人才,關鍵在于這所大學是否擁有堪稱教育家的新聞學院院長。
不是所有的院長都能成為教育家型的院長。院長要臻于教育家的境界必須具備一系列條件:第一,使命意識和教育情懷。新聞學院院長不是一個普通的工作崗位,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謀生飯碗,他是社會的良心和人生的導師。院長職業的成功不是表現為各種獎項、名聲及收入,而是直接體現為社會開化、文化繁榮和歷史進步。院長的成功,其收獲不是個人性的,而是整個社會的福祉。沒有對人類的大愛、對社會的責任,他是無法擔起這份重擔的;第二,院長可以沒有傳媒行業的實踐經歷,但應該了解行業的生態、運行規則,更重要的是,還必須有對行業的理想愿景,并以此照亮學生的職業夢想;第三,院長不一定是學界頂尖的學者,最高級別的教授,但他一定要有深厚的學養,寬廣的知識面,敏銳的學術嗅覺,對新聞傳播的學術前沿有精準的把握。因為學院既不是工廠,也不是機關,而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只有提升院長的知識高度,才能引領學科的發展;第四,院長是一個管理崗位,又絕然不同于企業、政府部門的領導。在企業、政府部門,權力與權威在多數場合是合一的,但是高校及學術單位,權力與權威在多數情況下是分離的。院長的職位賦予了行政管理權力,權威卻還需要在管理過程中努力地去創造和累積。一般而言,權威主要來源于院長的人格魅力;第五,溝通與協調能力。管理是做服務人的工作,人是復雜的社會動物,有情感、意志,感覺微妙而精細,要做通人的工作,采集大家的智慧,集合群體的力量,必須具備高超的溝通和協調能力。
一所大學的新聞教育如果由教育家型新聞學院院長來把舵,這艘新聞教育之船就能夠行進在正確的航線上,任憑風云變幻,暗礁明堡,都不會偏離航向。因為有教育家的高度,新聞學院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在立足現實的前提下才具有前瞻性;因為有教育家的情懷,其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不僅具有深度、高度、廣度和強度,更有溫度,更加富有人性;因為有教育家的學養,新聞學院的知識生產才能夠占據前沿,引領風騷;因為有教育家的人格魅力,新聞學院才能師生團結,內外協同,上下一心,才能全方位發掘辦學資源,群策群力,穩健地提升新聞學院的辦學水平。
當我們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新聞傳播事業在社會大系統中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社會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更顯緊迫,時代呼喚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型新聞學院院長。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