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新語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這10年,我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保障改革力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怎樣以更加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性支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制度性力量?記者專訪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
記者: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對社會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您認為社會保障將發揮怎樣的重要作用?
鄭功成代表:
中國式現代化為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兩條與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決定了我國不僅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還賦予社會保障更加重大的責任與使命。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來持續擴大社會共享份額,才能不斷縮小居民收入差距,讓國家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因此,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既是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也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并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客觀標志。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更具復雜性、艱難性。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光是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還有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適應,循序漸進地發揮保障民生、實現共享的功能。在綜合國力還不夠雄厚、地區發展還不夠平衡等現實條件下,持續做大財富蛋糕構成了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物質基礎,而不斷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并使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無疑是確保社會保障為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有效且有力的制度保障的基本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我們同步推進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同樣會徹底改寫世界人民的幸福版圖,進而使全球的人類發展水平邁上巨大的臺階。
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2月26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您認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哪些“中國特色”?
鄭功成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一重要論述同樣適用于社會保障。中國立足國情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極大地深化了對社會保障的規律性認識。例如,在發展目標上,以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充分發揮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并促使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充分體現出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人民性特征與目的性價值。在保障項目選擇上,把養老、醫療、低保作為優先建設項目,著重建立普惠性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以低保為核心的社會救助制度,符合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的實際。在發展方略上,始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方針,一方面在發展中不斷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實現了人民福利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目標;另一方面又不盲目追求“福利趕超”,而是循序漸進、穩步發展。此外,還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設計出了獨具特色的制度安排,例如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兩不愁三保障”等,展現了中國智慧。
記者:
“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一項主要目標任務。報告在闡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時,指出要“健全覆蓋全面、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請問“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多層次”體現在哪里?
鄭功成代表:
我認為,所謂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指以不斷增進人民福利、滿足社會成員多層次多樣性保障需求為目的,在政府負責或主導的法定基本保障為主體的條件下,充分調動市場、社會力量以及家庭與個人的積極性,共同建設由不同層次的保障項目有機組成的一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它是針對傳統的由政府負責的單一層次保障制度而言的,也是實現社會保障權責配置更加合理、社會保障物質基礎不斷壯大并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揭示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方向。其中,“覆蓋全民”體現的是普惠性要求,即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造福全體人民,包括各種社會保險制度應當實現應保盡保,各種社會救助制度應當實現應救盡救,各種社會福利及相關服務應當滿足有需求者的需要;“統籌城鄉”要求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思路來優化現行制度安排,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差足巨;“公平統一”強調通過制度整合和統籌層次的提升來消除現實中的制度碎片化及其導致的權益不公現象;“安全規范”是要確?;鸢踩瓦\行規范,真正維護社會保障制度的可靠性和實際運行的正常有序;“可持續”強調的是要考慮長遠發展,做到循序漸進,確保社會保障制度能夠造福世代人民;“多層次”要求充分調動政府、市場與社會備方的積極性,以多層次制度安排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因此,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應堅持統籌規劃、共建共享、互助共濟、水漲船高等基本原則,不斷增強社會保障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以及制度之間、部門之間等的協同性,以實現整個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體人民提供清晰、穩定的預期。
記者:
黨的二十大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作出重要戰略部署。請您談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進一步健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
鄭功成代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頂層設計、持續深化改革,包括建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職工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制度并邁向全國統籌、制定全面深化醫療保障改革的頂層方案、統籌規劃養老服務業發展,以及優化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等一系列具有標志性、關鍵性的重大改革措施出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面對年老、疾病、失業、工傷、貧困等風險,都有了相應的制度保障。我認為,進一步健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要全面優化現行法定保障制度安排。比如,通過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并提升參保質量,確保應保盡保的目標真正實現;通過實現統收統支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以及穩步推進多層次養老金制度體系建設,真正滿足所有人年老后的基本生活需要;通過擴大覆蓋面和城鄉、區域一體化改造,使社會救助制度能夠真正避免低收入家庭陷入生存困境;通過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使包括靈活就業人員與農民工在內的勞動者在收入喪失期間生活有所保障;通過調整工傷保險制度安排,給包括各種新業態從業者在內的所有勞動者提供足夠的職業傷害補償保障;通過全面發展兒童福利事業,保障兒童健康成長并實現人口均衡發展;通過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保障所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等等。
其次,要調動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的積極性,積極穩妥地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多層次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質,是要在夯實政府負責或主導的法定保障制度的同時,通過市場機制與慈善機制更多更好地配置社會資源,進而促使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物質基礎持續壯大。因此,應當盡快統籌規劃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并精準確定不同層次制度安排的功能定位,在加快健全法定社會保障制度并使其全面發揮功能作用的同時,積極引導、支持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確保不同層次制度安排功能互補、有序銜接。
最后,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彌補制度短板。比如,適應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適應生育率持續下降和人口負增長的趨向,積極發展婦女兒童福利事業;增進殘疾人福利的保障機制與關愛服務等。加大公共投入并撬動社會投入,同時增強政策精準性,以達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實現人口均衡發展的目標,確保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普惠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