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源 李恩
摘 要:豫西地區的地坑院是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它的建筑空間位于地下,在建造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綠色智慧,以應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對豫西地坑院的成因進行分析,并通過對46座豫西地坑院民居進行現場調研,歸納總結典型豫西地坑院的建筑特征,以加深人們對其的了解,更好地開發與保護地坑院,實現豫西地坑院民居的傳承與延續。
關鍵詞:豫西地坑院;傳統民居;建筑特征
豫西地坑院是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然穴居。“見樹不見人,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其真實寫照。豫西地坑院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方法和建筑特征,氣候適應性極強,是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豫西地坑院被廢棄或破壞,逐漸被新建農村住宅代替。這些新建住宅的形式千篇一律,在設計上也并未尊重當地的氣候條件,導致室內熱環境差、能耗高。這種新建住宅既不利于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也不利于實現減少碳排放的生態保護目標。基于此,有必要探究豫西地坑院的成因,歸納其建筑特征,繼承傳統民居的營造智慧。
一、豫西地坑院民居的成因
(一)地質條件
豫西地坑院在黃土高原邊緣位置,坡度平緩,面積較大。一個黃土塬區可達幾十平方千米,且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厚度為30—100米。這里的黃土土質孔狀適中,結構緊密,具有抗壓、抗震的作用,中間夾雜石灰質結合層,有垂直節理,且濕陷性較小。在這種黃土層上鑿挖窯洞,不會出現大塊塌方,堅固耐用。在實際走訪中發現,部分地坑院已有上百年歷史,如今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地坑院的建筑空間位于地下,因此地下水位的深淺是決定其能否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豫西地坑院所在位置海拔較高,地下水位很深,大多數在30米以下,而地坑院的深度多為5—7米,最大深度也不超過8米,遠遠高于地下水位,因此在鑿挖過程中不會出現地下水涌出現象。
(二)氣候條件
本文所述豫西地區主要指河南省三門峽市。三門峽位于河南省西部,根據我國現行規范屬于寒冷地區。三門峽在氣候方面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2.4 ℃。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1.0 ℃,年最低氣溫為-10.3 ℃;夏季晝夜溫差大,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4.8 ℃,年最高氣溫為37 ℃。地坑院具有很好的氣候適應性,它以黃土為主要建筑材料,能通過自身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蓄放熱功能,為當地居民提供良好的室內熱環境。
三門峽地區降水量較少,全年干燥少雨,幾乎不會出現暴雨,這樣的氣候條件有利于保持黃土的干燥,使地坑院堅固耐用。黃土塬三面溝壑,天然排水系統發達,再加上當地黃土層滲水性能良好,保障了地坑院的安全,為這一獨特建筑形式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三)文化因素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核心是強調人應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思想在地坑院這種特殊的建筑形式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地坑院建造于地下,就地取材,施工簡便,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地坑院的建筑形式與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呼應,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景。
(四)經濟因素
中國古代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困苦,黃土塬又因位于淺山丘陵地帶,缺少燒磚用的煤炭和木材,能夠建起磚瓦房的家庭少之又少,因此建造磚瓦房這一目標很難實現。為解決住房問題,當地人普遍采用鑿挖地坑院這種特殊的建造方式。它就地取材,造價低廉,花費一定時間和體力就可以完成,這對當地人來說是解決住處問題的最佳選擇。1949年以后,農民雖然有了土地,但經濟水平未有大幅度提高,受經濟條件限制,當地的大部分人依然沿用地坑院作為自己的住所。
(五)社會因素
在封建社會,由于思想受禁錮,人們的生活狀態、生存方式長期保持不變,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挖窯洞、住窯洞的生活方式也一直延續著,這是地坑院這種獨特而古老的傳統民居形式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社會相對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急劇攀升,每個家庭人數較多,子女長大后逐漸進入婚齡,居住需求很大。在當時人力資源充足的背景下,地坑院很快便可鑿挖完成,且一座地坑院可有十幾孔窯洞,每個房間又相互獨立,幾戶人家能共居一所地坑院,可以容納很多人。
在舊時代的農業社會,農作物的種植和收獲都要依靠人力。由于缺乏機械設備,在農作物成熟的季節,人們需要將收獲的農作物堆積在地上,進行晾曬和碾打等。這些工作需要大面積的場地來完成。地坑院可以地下住人,地上打場,經濟實用。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不僅解決了人們的住房問題,同時也為他們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
二、豫西地坑院民居的建筑特征
(一)建筑朝向
地坑院一般根據陰陽方位決定主窯的位置、宅院的朝向及類型。根據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四個不同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窯洞所處位置,窯院分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和北坎宅四種類型,其中東震宅被認為是最好的朝向。在實際走訪中發現,地坑院主窯的朝向通常為坐北朝南,作為居住空間使用,將炕布置在南向靠窗位置,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太陽輻射,有助于營造更舒適的室內熱環境。
(二)窯洞數量
地坑院的窯洞分為主窯、偏窯、角窯三種類型,其中看起來較為特殊的為角窯。角窯就是在院子的四個角落挖的窯,從立面來看像是半個窯,其實內部與其他窯無明顯區別,依然是一個完整的拱形空間。角窯的鑿挖形式有效減少了開挖的土方量。地坑院內窯洞的數量根據宅基地的面積和家庭人口數來定,一般為8孔、10孔、12孔窯洞,宅基地較大的可挖至14孔。在實地調研的46座地坑院中,17.4%為8孔窯洞,32.6%為10孔窯洞,50%為12孔窯洞。其中,10孔、12孔較為常見。各個窯洞功能不一,分為主窯、客窯、廚窯、門洞窯、牲口窯、糧食窯等。
(三)平面布局
被調研的地坑院均為獨門獨院。其中,93.5%的地坑院以院落為中心,在四周布置窯洞,洞口兩兩對稱布置;有6.5%的地坑院以院落為中心,在三面布置窯洞。在鑿挖時,首先在平地上挖出地坑,形成院落,形態較為規整。地坑院的地坑一般為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一般每側鑿挖2孔或3孔窯洞。正方形院落的邊長一般為8—14米,長方形院落長為10—18米,寬為8—12米。
窯洞開間受土壤拱券跨度的局限,不宜過大,在2.5—4米之間。在實地走訪的地坑院中,開間為2.5—3米的占76.1%,3—3.5米的占15.2%,3.5—4米的占8.7%。與開間相比,進深的大小較為自由,不同窯洞之間相差很大。調研的地坑院中,8.7%的窯洞進深為6米以下,45.7%為6—8米,30.4%為8—10米,15.2%為10米以上。根據統計結果,豫西地坑院的窯洞進深一般為6—10米。地坑院的開間一般較小,進深較大,小開間、大進深能夠在冬季減少熱量損失,應對當地冬季的寒冷天氣。
另外,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地坑院中單個窯洞的開間并不是從洞口到房間深處一成不變,而是呈現外口大、里口小的形狀。當地居民表示,這種做法有利于排煙、排濕。
(四)建筑層高
豫西地坑院鑿挖的深度通常為5—7米,最大深度也不超過8米,在鑿挖過程中挖至預計深度時開始初整地平。建筑層高指的是從窯洞室內的地面到拱頂這一部分的高度,一般為3米左右。在實地調研的地坑院中,3米及將近3米高度的占比為64.1%,3米以上的占比為35.9%。豫西地坑院的建筑高度相對于當地普通農村住宅較低,較低的高度可以縮短熱空氣循環的路徑,將熱空氣較長時間地保留在室內,有利于室內溫度的穩定,以應對冬季寒冷的氣候條件。
地坑院各個房間的頂部呈現半圓拱形,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并且地坑院內部沒有梁柱,拱形結構可以分散屋頂覆土層的壓力,使整體結構更為穩定。與建筑開間的做法一致,層高也是洞口較高,沿著進深方向逐漸降低,但差距不大,一般相差10厘米左右,這樣做的原因也是為了更方便排煙、排濕。
(五)開口設計
地坑院僅在外立面開窗,窗墻比較小,側壁和內壁沒有開口,能夠減少熱量損失,以應對冬季的寒冷天氣。由于全部位于地下,夏季潮濕是地坑院普遍存在的問題,故在外立面的上方設有通風口,能夠加強自然通風,使室內更加舒適。
(六)圍護結構
地坑院的圍護結構材料以黃土為主,輔以磚、石、木等材料。黃土具有良好的蓄熱作用,傳熱系數小,使得窯室內受外部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