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俊
教育是為了生命成長的幸福事業。與教育結緣,走過千山萬水,靜待一路花開,留下的是最美的回憶。我從大學畢業登上講臺,至今接近三十年了。近三十年的教育修行,如飲甘泉,如釀杜康,洗濯了浮躁、功利,讓人心靈生長,在反思中前行。我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從教之初,懵懂少年
稚嫩的荷葉、小小的蜻蜓,是清新的詩畫,富有情趣、真切感人。光陰浸染的教育情懷,我的教育生涯,就從大學畢業的那個夏季開始。我畢業后被分配到一所知名度很高的熱門學校,面對和我年齡相差無幾的孩子,我如何進行角色定位?身披著優秀大學畢業生的光環,讓學生崇拜我、敬重我,是我的初衷。我充分發揮了年輕教師的活力,打破了地理學科的限制,盡量全面展現一個班主任的才華。于是乎,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各個學科內容,我張口就來。上課時旁征博引,口吐蓮花,高談闊論,海闊天空,課后又給學生做各科輔導,不計辛勞。當時的虛榮感,就是掌聲說明一切。家長的贊許、學生的美譽、領導的器重,我一個初出茅廬的師范畢業生,竟把自己當成行走天涯的俠客。一朵才露尖角的小荷,幻想著花開滿塘的盛景。現在想來,那時的自己就是一個段子手,沒有扎根泥土的積淀,哪會有長久的芬芳?沒有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潛心研究,又何談工匠精神?沒有深入汲取教育經典論著的營養,沒有梳理自己的教育主張,沒有反思存在的不足,僅僅依靠熱情、付出、自我展示,注定不會行穩致遠。我慶幸,那時稚嫩的我,遇到那么好的孩子,他們欣賞我、包容我,使我沒有嘗到太多的教育失敗,讓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品嘗收獲的甜美。是學生給予我的力量,讓我的教育畫卷從蓮花俏立的荷塘寫開去。現在想來,如果時光可以再來,讓我重新當一回新入職的教師,上課時我會關注每一個學生,而不是陶醉于自己的“表演”。
二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滋養情智,汲取營養
平淡如水的日子像從指尖滑落的細沙,悄然流過。不經意間,我陸續擔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教務處副主任、科研室主任……一切似乎都很順。經歷一些大大小小教學競賽、教育培訓,看了一些教學雜志,我感覺自己的教育思想似乎有一些變化。但真正讓我醉心于教育思索、激發我蓬勃創造力的,是教育名家的論著。經典催化創造,思考反哺實踐,我實現了自我教育智慧、教學實踐、專業能力的超越。
教育理論、教育哲學是開展教育工作的基礎。新時代給傳統課堂帶來了挑戰,新課堂應從人的發展角度進行設計。建設新課堂,需要教師從新課程的視角去審視教學。為此,我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我的教育觀念發生嬗變,我的教學能力有了提高。閱讀使我的教育生命潤澤起來:了解教育教學的前沿動態,養成了樂觀向上的心境,以陽光的人生態度看待教育存在的問題。讀教育經典,名師們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論斷深深地改變著我的教育行為;讀教育報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也找到自己前行的道路;讀人文書籍,了解當今世界,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閱讀,我知道光有教師個人在課堂上的演繹,那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應體現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教師當有仁愛之心、容人之量、躬身之舉。生動的課堂不是教師的一枝獨秀,而是師生相互尊重、相互影響、優勢互補的春色滿園。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實踐中提升,讓學生體驗到成長的幸福。
課堂教學要想轉型,教師自己必須醒悟。笑容親切、性格溫和、談吐幽默,都是教師的張力。導入的技巧、切入點的選擇、板書的設計、環節的銜接、設問的巧妙、時間的分配……都體現教學藝術的精妙。要想把鮮活的知識演繹成精神的長川和智慧的清流,教師必須讀懂每個學生的表情、動作,讀懂初心,鐘愛教育。老師喜歡學生,就要讓學生綻放笑容、增長氣勢、活出精神;學生喜歡老師,就會愛上學、愛讀書、愛思考。這樣才是幸福的教育。
三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好風借力,助我青云
回眸往事,一路走來,我在成長路上得到太多人的幫助和指導,因而我愈加敬業、勤勉,勇于實踐,積極探索,在工作中享受著思想的盛宴。經過層層嚴格篩選,我2019年幸運地成為黑龍江省中小學“十百千”名師培養工程卓越教師培養對象,2020年當選為佳木斯大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020年被聘為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科研部首批兼職教研員,2021年被佳木斯市教育局任命為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2021年被黑龍江省教育廳授予黑龍江省中小學教學名師稱號,2021年晉升為正高級教師……
我知道榮譽的背后,是更高的使命和擔當,這對我的專業能力、視野、胸懷提出新的要求。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我設計學生發展愿景——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責任擔當,又精心設計教育細節——利他服務、成長優點、量化積分,來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構筑班級命運共同體,讓學生會讀書、有才情、重修養、成事成人。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習型和研究型教師,探索教學的新方法、新模式,發表論文40余篇,體現了教育的藝術和創新。我引領學校教師發展,開展浸潤式培訓,凝聚“道德力”“思想力”“實踐力”,提出“雙一流”的發展目標,即一流的敬業態度、一流的工作業績。我構建團隊共進的“C9聯盟”,“C”意為聯合,“C9聯盟”強調“‘雙核發展、學科共育”,9大學科協同發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我主張“三課一會”教師培養范式,即讀課(核心素養下的課標解讀、學生視角下的教學解讀、“雙減”背景下的作業和試題解讀)、備課、磨課和分享會,促進教師不斷成熟、成功、成名。我推動形成“一·一·四”科研管理機制,即一套科研管理激勵機制,構建一個國家級、省級、市級和校級的分層次科研課題體系,在科研立項、研究推進、結題鑒定、成果推廣等四個方面做好服務。作為佳木斯市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我以專家引領、域本研修、教育引領、科研共生為四輪驅動,以“望”“聞”“問”“切”為團隊成員診脈,即“望”——精準課堂觀察,“聞”——傾聽發展訴求,“問”——問道學術觀點,“切”——突破成長瓶頸,引領團隊在溫暖同行中走向卓越。在幫助他人成就夢想的同時,我的生命也熠熠生輝。
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新時代,新征程,當有新作為。人才戰略的實施、人才梯隊的建設,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讓我產生了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優質教學、教研提效、培訓提能、科研提質,為把學生培養鍛造成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教育英才,我將學好新思想,增強新本領,錨定新坐標,奮勇前行!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