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地域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受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雙重影響,該地區所體現出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通過實地調研與理論結合的方法,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從地域文化視角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丹東鄉莫斯卡村的村落選址、空間布局以及單體建筑三個方面進行探析,總結出莫斯卡村在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營建智慧及特色,并總結其對傳統村落可持續性發展及地域文化保護等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地域文化;傳統村落;川西地區;村落營建
我國不同地區的傳統村落受當地地域文化的影響而各具特色。在四川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受地理位置、歷史人文等因素影響,村落與外界交流較少,傳統村落數量較多,傳統村落形態也相對保存完好。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丹東鄉莫斯卡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莫斯卡村是川西少數民族地區古村落的典型之一,與其他文化區聚落相比,具有獨特的地域特性,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營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地域文化與村落概況
(一)地域文化概念
在對地域文化概念的相關界定研究中,學者雍際春提到,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區域中,人們可認知和認可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門處于文化地理學與文化學之間的交叉邊緣學科[1]。另一種觀點主要以“地域要素”和“文化認同”為指標對地域文化展開劃分,認為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應從“文化”入手,把“地域”作為切入點,考察文化的地域環境屬性和特征,不能單純以地理學為中心[2]。綜上所述,本文理解的地域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受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雙重影響,該地區所體現出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而傳統村落受其地域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村落風貌。
(二)村落概況
莫斯卡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距離丹巴縣城約100千米,位于金龍溝和莫斯卡溝匯合的三角地帶,所在地海拔約4千米,擁有森林、雪山、高原草甸、海子和河流。1999年,經省政府批準,該地區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莫斯卡是丹巴方言中革什扎話的音譯,其意為“寬闊平坦”。金龍寺是全村最大的寺廟,2002年,從事宗教文化研究的專家楊嘉銘教授在金龍寺發現了規模罕見的《格薩爾王傳》石板刻畫。以前對史詩的發現、編纂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文本和說唱藝人上,缺少石雕藝術的發掘和研究成果。這一發現為史詩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意義非凡。莫斯卡村的特殊環境創造出了屬于它的文化特性。
二、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村落營建
(一)村落選址
村落選址是營建的第一步,莫斯卡村的選址過程主要考慮以下要素:第一是基本的生存。以自然環境為主要因子,進一步確定選址區域的地形地貌條件是否適宜生存,土地資源能否滿足自給自足。莫斯卡村地勢平坦,三面環高山,高山冰雪融化匯聚的河流金龍溝與莫斯卡溝交匯于此,為游牧生產與定居創造了有利的自然條件。莫斯卡地區山林茂密,草原廣袤,天然石材豐富,為村落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牧場和優良木材與石材。第二是從地形來看,莫斯卡村被高山和河流圍合,在高原地區是少見的平坦開闊且四面圍合之地。從民族崇拜來看,莫斯卡村圍繞金龍寺多年來逐漸形成圍合之勢,發展到現在,如同一個方形城堡坐落在天地之間。第三是今后的發展。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條件后,考慮到今后的發展和進步,以交通、生活資源和民族融合為條件進行村落選址。莫斯卡村位于丹巴縣、道孚縣、金川縣交界處,從元代發展至今,村落并未衰落,正是因為選址得當。幾百年來,莫斯卡村一直為附近牧民提供居住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場地。根據上述要素總結得出,莫斯卡傳統村落的選址受到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多重影響,以融合的眼光看待村落的有機生長才是關鍵。
(二)空間布局
在特殊地理環境下的傳統村落營建中,平面規劃布局受土地使用邊界的限制影響,空間則受建筑材料、民族習俗和經濟條件的影響。莫斯卡村在空間布局上呈中心式空間結構。金龍寺作為牧民們生活的中心,它的體積、外觀和高度決定了其主導地位,其他建筑圍繞金龍寺向外輻射。整個村落的空間形態呈現出一定的向心性。莫斯卡村外圍有一道長110米、寬90米、高約2米的石頭墻,以金龍寺為中心圍筑,圍墻的四個方向各有一個小門,門口有接近80厘米的臺階,是為了阻擋牲畜進入村內。圍墻內是牧民們用石頭和木料修建的民居,屋頂用黑色的頁巖覆蓋。民居以金龍寺為中心向外發散形成若干道路。除金龍寺的廣場外,另外還有一大一小兩個空地供牧民節日活動時使用,道路、建筑、廣場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村落空間(圖1)。
(三)單體建筑
金龍寺始建于1786年[3],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它是《格薩爾王傳》石刻“博物館”、藏戲“歌劇院”,以及牧民其他社交活動廣場,是當地及周邊地區牧民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中心。金龍寺采用四合院的構造模式,大殿位于院子主位,面朝東方。大殿一共有三層,一樓和二樓為石木混合結構,一樓外圍的承重石墻向上貫通至二樓,增加了穩定性。一樓大殿中間設有佛堂,佛堂前供奉佛像,后方設祈福大殿,一層的“U”字形轉經區則從外圍繞大殿一周。二樓是當地人學習和生活區,未經允許,不得擅闖(筆者調研期間,二樓關閉)。三樓為木材結構,面積小,極少游客可以進入。大殿主體在保證整體性基礎上減少房屋自重。大殿兩側廊房共兩層,房檐高低錯落不規則(圖2)。
民居的建筑營建受地域文化影響,建筑的空間、平面布局和材料等都反映出了牧民們的生活規律和生活方式。最初,牧民們會在節日時期在金龍寺周圍搭帳篷,后來人們將帳篷改成了簡易的住宅,并在該地區定居。莫斯卡村的牧民以放牧和挖蟲草為生,其民居底層無飼養牲畜的空間,主要用于儲物,比如取暖所需的木材和其他燃料。民居圍繞金龍寺有序排布,建筑平面呈規則的矩形,高度為兩層,一樓主要用作儲物,二樓則以居住、烹飪、會客為主。挑樓式的木廁外懸,糞便落入下方坑中。由于當地常年氣候干燥寒冷,不存在腐臭問題。民居多使用木門窗,并且門窗開口較小。這種門窗形式能夠抵抗冬季寒風的進入,也有利于防御。木質門窗配的是黑色窗套。為了簡化施工,在墻上涂刷上小下大的梯形黑色窗套,與建筑的墻線呼應。門楣和窗楣裝飾有藏式彩畫,引人注目。民居采用石木混合結構,木材主要應用于墻體、橫梁、柱、挑樓、挑廁和門窗等。木梁為水平方向上的主要承重構件,石材是垂直面的主要承重構件(圖3)。莫斯卡村的建筑物不同于丹巴縣其他村落建筑的地方在于以石代瓦,用石板代替瓦片。莫斯卡地區盛產頁巖,對于牧民來說,頁巖具有距離近、開采容易、價格低廉、質地好等優點,是代替瓦片的最佳材料。
莫斯卡村經歷發展變遷,凝聚了民族變遷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集體記憶。原始粗獷的石墻、以石代瓦的頁巖瓦片和未經打磨的木材都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這些都是莫斯卡村傳統建筑的標志性特點。村落的空間形式及其建筑都符合建筑本身的歷史和文化內涵[4],適應當地環境,見證了傳統村落的發展和演變,承載了當地的地域文化。
三、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
(一)現存問題
第一,自然環境方面。近年來,隨著丹巴縣旅游業發展,莫斯卡村在每年夏天會迎來大量游客。為了接待游客,牧民們在舊村的外圍建了新村。新村建設布局散亂,破壞了村落原有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肌理。第二,建筑營建方面。傳統民居存在屋頂漏水、墻面木材老化等問題,但受制于材料、技術、人力、財力等,牧民往往選擇用現代化材料改造或重建民居。舊村外圍的新建民居與傳統村落格局缺乏聯系,原有建筑特色消失,村落的歷史價值和風貌也隨之受損。第三,文化傳承方面。以前因地理位置和環境等因素,莫斯卡村的人口流動性較弱,受外來文化影響小。目前隨著社會發展,受到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莫斯卡村的文化傳承逐漸衰落。加上傳承方式大多是師徒式或家庭式,傳承范圍較小,傳承人數也較少,這些文化遺產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二)應對策略
第一,保護自然風貌與改善人居環境。新村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要尊重傳統村落的原有形態和結構,合理調整用地規模,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高質量民居,盡可能地改善當地人的居住環境。在保持村落原有風格的基礎上,保護生態自然,兼顧景觀特色,讓游客對莫斯卡村有良好的印象。第二,加強特色建筑保護。按照專題性的露天博物館模式打造莫斯卡村這一傳統村落,以保護傳統村落為目標,保留舊村的原始樣貌。在新村和舊村交界處,建設格薩爾文化博覽區主入口空間,在公共建筑內加設文化室與傳承人工作室,集中文化功能,打造格薩爾文化體驗區。第三,將鄉村建設與旅游發展聯系起來。利用當地具有鮮明特色的格薩爾文化,發展特色旅游,打造具有特色自然風光和濃厚民俗風情的傳統村落,發展特色旅游項目,例如:和牧民到大草原去體驗騎馬和放牧;在文化體驗區內聽格薩爾王的故事,觀看石刻藝人雕刻格薩爾王。通過這些活動,游客可以親身感受當地的文化,獲得良好的旅游體驗。
四、結語
傳統村落是地域文化在空間形態與物質環境上的體現,因此保護地域文化的原始性和多樣性,是推進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中,應先明確地域文化的原始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地域文化的再生和營造,以達到傳統村落保護和文化傳承的目的。本文以莫斯卡村為例,以地域文化為出發點,發掘其對傳統村落營建的重要意義,對傳統村落的有機生長展開探討,旨在為這類傳統村落的保護提供新的思路,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文化傳承,以實現傳統村落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雍際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時代價值[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52-57.
[2]白欲曉.“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1(1):76-80.
[3]于堅,易水,胡宗平.袖珍壇城莫斯卡[J].中國西部,2007(增刊4):112-123.
[4]侯新文.嘉絨藏族傳統民居建筑表皮藝術遺產的保護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1.
作者簡介:
夏麗君,西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