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國
黨的二十大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高度,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了專門部署,凸顯了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事業在我們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事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百年來我們黨領導教育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繼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與智力支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教育新動能。
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展教育事業的根本宗旨,是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教育方面的突出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黨的十八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需求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政黨,始終為人民大眾謀幸福,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促進和實現公平是我們黨的性質所決定的。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事業中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采取有力舉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堅持把改善辦學條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人民群眾受教育狀況,提高教育普及率和質量水平,從而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的需求,是我們黨的性質、黨的教育主張在人民教育事業中的重要體現。教育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也是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需求的根本要求。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方針政策都以服務人民大眾為出發點和立足點。
我們黨始終堅持教育發展的人民立場,歷來強調發展教育為了人民。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用70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基本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把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性質,決定了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特征。建國之初,我們黨深感新中國85%以上的人口處于文盲狀態的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向工農開門辦學,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為出發點發展教育事業。毛澤東提出新中國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當時為了盡快發展教育,提高人民大眾文化教育水平,進行了學制改革,各級各類學校向工農及其子女開門辦學。這些重大舉措在當時我國“一窮二白”、經濟落后、教育處于不發達的情況下,對于改善人民大眾受教育狀況、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需求,提升人民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在今天看來的“非常之舉”,是基于當時中國國情做出的艱辛探索,對于促進和實現教育的人民性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通過教育優先發展來促進和實現教育公平,從而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的需求。1988年鄧小平兩次提出:“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鄧小平關于增加教育經費、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思想,對于黨中央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需求都起到了思想指導作用。黨中央提出要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好、落實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方針,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財力支持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要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標志著我們黨對教育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推進教育改革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路徑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突出強調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為新時代教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黨一貫強調,教育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多次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必須不斷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些重要論述,既深刻闡明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又鮮明表達了我國教育的人民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持續用力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更加充實。我國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2.9萬所,在校生2.9億人,各級教育普及水平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8.1%,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進入普及化階段。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為提升國民素質、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教育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邁上新臺階。
二、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教育事業必須堅持教育的人民性,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這些都對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就是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轉化為更為明確的政策和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必須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教育傳承過去、造就現在、開創未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礎。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對于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的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教育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根本前提。
堅持教育事業的公益屬性,促進教育公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關國民素質提升和國家未來發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務。我國教育法規定,“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彰顯教育公平的國家基本政策導向,“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對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從黨的十八大的“辦好學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到黨的十九大“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再到黨的二十大的“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更體現在教育機會、資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進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關鍵在補齊短板、提高質量,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我們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沿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法定化的方向,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資源配置,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間的教育差距。深入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特殊教育適宜融合發展,推動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質量的教育。教育關乎公平與效率、規模與質量、國家需要與個人期望,涉及思想觀念、利益調整,要發揮關鍵領域改革的作用,帶動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綜合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各級各類教育要適應人民期盼和發展需求,鞏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今天所追求的教育質量,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教育普及與低水平質量,而是通過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變革來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即優質而公平的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成為教育公平的新目標,其意義在于讓每一個個體都有機會享有優質教育資源,都有機會得到發展的機會,都能成為有用之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承擔起責任,健全財政教育投入機制,全面落實各級政府支出責任,健全各級教育生均標準,把新增教育經費更多用在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設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將教育改革發展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譜寫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