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在學校初中歷史學科團隊2020至2022年進行了項目化學習的實踐研究,案例闡述如下,懇請與初中歷史教師交流。
課題組成員學習了《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等書籍,認識到“項目化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問題解決,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內動力”。
2020至2022年度,我校初中歷史學科團隊進行了以下項目化學習的實踐探究。
1.課本劇編演。教師指導學生組建項目化學習小組,合作完成編劇、排練、演出等任務。學生學會了收集資料、編寫與創作、表演等技能,跨學科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體驗歷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現歷史場景。有些課本劇在課堂上演出。例如七年級學生編導的《皇帝稱號誕生記》等。
教師幫助學生進行項目化學習設計,指導學生編寫歷史課本劇劇本,組建劇組,招聘工作人員,協助學生排練、表演。學生、家長、教師等制定量規進行多元評價。
2.歷史文物模型小制作。《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作業評價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業任務的完成情況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任務形式包括完成課后練習、制作歷史模型、撰寫歷史調查報告或歷史小論文。[2]制作歷史文物模型,是初中歷史教學的自然延伸。歷史學科團隊與學生共同制定項目方案。教師指導學生項目組選擇仿制的文物,指導學生了解文物仿制的制作方法和步驟。歷史教師與美術、科學教師溝通,得到他們鼎力相助。學生有的用紙盒、木棍制作了半坡半地穴式房屋,有的制作桿欄式房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3.編撰歷史人物小傳集。通過寫歷史人物小傳,能夠認識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能夠從歷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學習與借鑒歷史人物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品質。
我校教師團隊在7至9年級開展編撰歷史人物小傳集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如7年級學生寫秦始皇小傳、漢武帝小傳。師生共同設計可行的評價標準,多元評價。
不能放手發動學生,師生參觀博物館的機會不多,課外時間有限。教師需進一步學習項目化學習理論,精心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對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對項目化學習成果及時整理、發布與運用。
本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項目化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實施的行動研究”(課題批準號:GH20755)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學習基礎素養項目組.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61).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實驗學校 袁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