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中出現的重要概念,歷史主動精神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是弘揚正確黨史觀的內在要求,彰顯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也是提升立德樹人功能的有力抓手。“綱要”課教師可從把握歷史規律、站穩人民立場、踐行使命擔當三重維度領悟歷史主動精神內涵,為歷史主動精神的融入提供學理支撐。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應遵循教育規律,通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延伸等多元融入路徑,注重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強化教育過程的高階性,確保教育效果的長效性,使學生真正做到將歷史主動精神入腦入心入行。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正確黨史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
[作者簡介]張藝維,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基金項目]2021年度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中醫藥文化資源調查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歷程(1949年—1978年)史料收集、整理與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2021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學生高階能力培養的習近平大歷史觀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模式研究”(XJYS21008);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市重點馬院”建設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習近平大歷史觀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模式研究”
百年黨史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不懈奮斗史,也是一部氣吞山河的精神淬煉史。“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險阻、直面風險挑戰,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展現出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1]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歷史主動精神”作為其中出現的重要概念,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特有的政治品格與鮮明特質,彰顯了黨百年奮斗的精神主線,是引領黨和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財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從歷史維度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使命。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有助于發揮“綱要”課育人功能,助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教學,既是弘揚正確黨史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彰顯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更是提升“綱要”課教學立德樹人功能的有力抓手。
(一)弘揚正確黨史觀的內在要求
黨史觀體現了人們對于黨史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僅是歷史評價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正確黨史觀、樹立大歷史觀,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2]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魚龍混雜,社會上出現了某些值得警惕的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言論。“綱要”課作為思政課中與黨史關聯度最高的課程,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侵蝕的主陣地。“綱要”課教師一方面要帶領學生系統認識黨史進程及內在規律,準確把握黨史全貌,科學評價黨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深刻領悟黨的初心使命,另一方面要增強思想引領與史觀辨析,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唱響歷史傳播主旋律,通過弘揚正確黨史觀更好地實現對大學生思想的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作為貫穿黨百年奮斗征程的精神財富,歷史主動精神為闡釋正確黨史觀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支撐與豐富的故事資源,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成就與寶貴經驗的最新概括。“綱要”課教師通過娓娓道來歷史主動精神的生動案例,揭示其中蘊蓄的正確黨史觀,可以潤物無聲地引導大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有力回擊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言論,強化青年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實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
(二)彰顯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
在馬克思墓前講話中,恩格斯總結了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3]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唯物史觀,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及其發展進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唯物史觀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注重歷史發展矛盾運動的基本規律。在黨的歷史上,無論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提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還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啟動,這些重大歷史性課題都是正確運用唯物史觀的結果。同時,唯物史觀也不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氣魄就彰顯了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此外,唯物史觀還第一次徹底解決了如何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這一重大問題,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并將之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唯物史觀是“綱要”課教學的理論基礎。“綱要”課教師不僅要傳授歷史知識,更要用唯物史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4]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分析、評價中國近現代史。歷史主動精神是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充分運用與生動展開。它集中彰顯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辯證統一,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科學命題,有助于青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幫助其樹牢唯物史觀,踐行勇毅擔當的奮斗精神。
(三)提升立德樹人功能的有力抓手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青年學子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也是國家未來競爭優勢的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要“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5]如今,“00后”已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他們的成長環境、心理狀態具有獨特性,為思政教育提出了新任務和新挑戰。從成長環境來看,“00后”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物質豐富。同時,他們也是“網絡原住民”的一代,從小接觸互聯網,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從心理狀態來看,“00”后普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更喜歡在思想交鋒的碰撞中獨立思考做出判斷而非被動地接受灌輸。如何順應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引領他們擺脫精神困境,成為新時代的奮進者,是思政課教師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歷史往往會給現實以啟迪。每一次對歷史的回眸,都是一次對精神的洗禮。以歷史主動精神涵養大學生既是青年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強國戰略的現實需要。歷史主動精神所體現的把握歷史發展規律,順勢而為、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有助于涵養青年的精神世界。“綱要”課教師應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教育引導學生“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6]提升大學生迎難而上的勇氣、開拓進取的底氣、胸懷天下的志氣、自立自強的骨氣,鼓舞青年肩負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書寫人生華章。
二、歷史主動精神的三重維度
歷史主動精神內涵豐富、用意深遠,為“綱要”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歷史養料。“綱要”課教師可從把握歷史規律、站穩人民立場、踐行使命擔當這三重維度充分理解、準確把握歷史主動精神,為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提供學理支撐。
(一)把握歷史規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7]歷史主動精神體現了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凸顯了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積極主動地認知歷史,探尋其演進規律,并充分合理地運用規律改造社會歷史的品質與能力。黨在百年奮斗史中先后在三個關鍵歷史節點正確把握歷史規律,制定三個歷史決議,為黨和國家發展、民族復興指明了方向。1945年第一個歷史決議對建黨以來的歷史及經驗教訓進行了系統總結,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促進了新民主主義事業的發展。1981年第二個歷史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問題做出了正確結論,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為改革開放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第三個歷史決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成就和歷史經驗,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史為鑒,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行動指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善于從大歷史的維度深刻總結過往經驗教訓,還注重對當下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掌握歷史發展主動權。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科學預見民族解放的世界潮流,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給苦難深重的中國帶來了光明與希望。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遵循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國情,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第二次結合”的新任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洞察時代大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科學規劃,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的新征程。無論是回望過去的路,還是遠眺前行的路,中國共產黨堅持唯物主義,遵循客觀規律,順應時代潮流,始終掌握歷史主動。
(二)站穩人民立場
唯物史觀徹底批判了唯心史觀鼓吹的神創論、精英創世論,正確揭示了人民群眾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8]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匯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贏得了歷史主動。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將日本侵略者埋葬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行“三大”改造、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宣告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回應人民渴望走向富裕的深切企盼,做出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抉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巨大的變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滿足了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公平正義、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不斷推進各領域的全面發展。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才得以充分發揮。抗日戰爭時期,在黨宣傳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的正確路線指引下,人民群眾創造出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等戰術,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線方針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人民群眾迸發出火熱的勞動激情與高漲的創造精神,城市工廠,技術革新蔚然成風,農村增產增收成效顯著。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推出一系列政策興辦經濟特區,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們銳意進取、只爭朝夕,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將昔日的漁村小鎮發展成為展現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黨百年征程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站穩人民立場,才能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優勢,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三)踐行使命擔當
歷史主動精神歸根結底體現在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承擔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動精神彰顯了黨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體現了對自身歷史使命、行動價值的高度自信與自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一往無前的斗爭意志、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自覺肩負起這一偉大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9]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懷著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擔當精神,帶領人民艱辛探索、英勇奮斗,用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邁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步伐,把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與物質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覺肩負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繼續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的歷史使命,領導人民銳意進取、發奮圖強,實現了我國經濟體制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取得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以歷史主動精神、責任擔當意識經受住了來自各方面的風險考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初心使命,發揮歷史主動精神,黨的領導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
三、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多元路徑
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應遵循教育規律,通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延伸等多元路徑,注重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強化教育過程的高階性,確保教育效果的長效性,使學生真正做到將歷史主動精神入腦入心入行。
(一)以教師為主導,注重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綱要”課不是一般的歷史課,它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與較強的理論性。相比于青年學生,“綱要”課教師更講政治、更有思想、更懂理論,“教”相對于“學”處于邏輯優先的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首先,從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教學的資源選擇上,教師應強化政治引領,精準施策,依據“00”后學生特點進行內容設計。一方面,針對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產生的“佛系”“躺平”心理,歷史主動精神正是為學生精神補鈣的極佳切入口。如在講述五四新文化運動部分,教師以青年毛澤東為例,講授他胸懷救世濟民的高遠志向,雖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屢次受挫,但不屈不撓,積極主動不斷探索,最終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帶領人民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由此讓學生從偉人身上汲取開拓進取的力量,以自信自強的態度迎接挑戰。另一方面,針對青年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希望教學內容與自身專業、未來發展緊密結合的特點,“綱要”課教師可結合學校、學科特色,通過挖掘貼合學生專業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中蘊含的歷史主動精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醫學類院校的“綱要”課教師在講述中國革命新道路部分時,講授面對敵人殘酷封鎖,紅軍醫務工作者如何因地制宜,利用井岡山山區中草藥為將士治病療傷;在講述抗日戰爭部分時,講授八路軍醫務工作者是如何克服客觀條件限制,研制出第一支中藥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為治療抗日軍民瘧疾、流感作出的重要貢獻;在講述新中國部分,講授顧方舟、屠呦呦等杰出科研工作者如何發揮創造性,百折不撓,研制出脊髓灰質炎疫苗、青蒿素。其次,從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教學的教學形式看,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等形式。案例教學法的講授時間不必太長,而是在講授課程重難點時與教材內容有機銜接,作為支撐素材融入課程,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在講述改革開放部分,以深圳特區建設為案例,講授特區人民如何銳意進取、只爭朝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既幫助學生加深對改革開放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歷史主動精神。專題教學法則是將教材內容進行體系轉化,以歷史主動精神為教學主線。比如,在講述抗日戰爭部分,可以圍繞中國共產黨展現出的歷史主動精神,從思想上的把握主動、行動上的敢為有為、群眾路線上的勇于擔當等方面重新編排加工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深度領悟歷史主動精神,深刻認識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二)以學生為主體,強化教育過程的高階性
教育學有句諺語,“告訴我,我會遺忘;教給我,我僅能記住;讓我參與,我方能學會。”充分表明教育活動的成效與發揮學生主體性密不可分。因此,在灌輸之外,“綱要”課教師還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高等教育階段,“綱要”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應停留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簡單理解、記憶及機械應用等低階能力階段,而應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深度分析問題等高階思維能力,以及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提升團隊協作能力等高階社會情感能力為導向,讓教育真正扎實進頭腦,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綱要”課教師可以構建高階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會運用歷史主動精神分析歷史、評價歷史的同時,將提升思想政治覺悟與培養高階能力深度融合。其一,開展主題探究。比如,進行“這是真的嗎?”小組展示。針對網絡上的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言論,讓學生自己查閱史料,明辨是非,用唯物史觀、歷史主動精神批駁錯誤觀點。其二,組織課堂討論。比如,組織學生討論,延安時期,面對國民黨的嚴酷封鎖,毛澤東號召黨員干部、邊區群眾、學校師生發起大生產運動,體現了怎樣的歷史主動精神?這段歷史對于今天的大學生有什么啟發?其三,撰寫讀書報告。比如,讓學生閱讀《苦難輝煌》《紅星照耀中國》《一生一事:顧方舟口述史》等黨史著作、名人傳記,并撰寫讀書報告,體悟其中展現出的歷史主動精神。需要注意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探究出現困難時,適當進行指導,在學生產生思想困惑時,給出正確指引,幫助學生真正領悟歷史主動精神的內涵和意義。通過內容多樣、形式活潑的活動,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養成了運用馬克思主義正確思想武裝頭腦的自覺意識,提升了高階能力,讓歷史主動精神扎實進頭腦。
(三)以實踐為延伸,確保教育效果的長效性
現代課堂教學的特征之一是開放化,教室已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綱要”課教學應緊跟時代潮流,打造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多維開放的現代課堂,延伸課堂空間的廣度與時間的長度。與此同時,“綱要”課作為一門思政課,實踐是思政教學的重要途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0]因此,歷史主動精神融入“綱要”課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首先,組織學生參觀黨史紀念館、紅色圣地。教師可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組織學生探訪學習,也可利用便捷的網絡平臺,帶領學生跨越地理條件阻隔,進行云參觀,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歷史主動精神的生命力、感召力。其次,以歷史主動精神為主題,指導學生社會實踐。寒暑假期間,各高校多會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帶領學生對革命老戰士、優秀共產黨員、抗疫模范進行口述史采訪,讓學生在與先進人物面對面交流中升華對歷史主動精神的認識;也可帶領學生走進檔案館、圖書館,通過研讀一手史料、學習學術論著,加深學生對歷史主動精神科學內涵、演進脈絡、時代指向的學理認識。最后,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歷史主動精神。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教師應關心學生思想動態,以歷史主動精神為學生成長成才賦能,鼓勵學生迎難而上、自信自強、胸懷天下,引導學生自覺肩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成為新時代歷史主動精神的創造者、踐行者和弘揚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求是,2021,(19).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1 -11-17(02).
[3][7]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5]習近平春節前夕赴云南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 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祝祖國欣欣向榮[N].人民日報,202 0-01-22(01).
[6]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8][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10]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