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為人生”和課程的整體性理念,構建“三聯三驅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經項目校嘗試與驗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改變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生態,促進了學生心理素質發展,轉變了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實現了育人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三聯三驅四結合”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04-0078-04
【作者簡介】錢家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蘇州,215104)教育科研室主任,正高級教師。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培養,全面提高青少年身心素養,切實優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筆者嘗試構建“三聯三驅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項目校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三聯三驅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總設計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筆者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為人生”的教育主張[1],以培養“全健體”學生為教育目標[2],借助結合、滲透、互補、銜接、重組、整合等手段,以有序性、動態性、開放性,系統化、主題化、序列化和最優化整合教育資源為原則,以“三聯三驅四結合”(以下簡稱“三三四”)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模式,“全員、全學科、全過程、全方位”線上線下整體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為人生”和課程的整體性理念,培養“全健體”學生的具體目標,“三三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涵是:“三聯”指管理聯動、工作聯動、科研聯動,目的是集聚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資源,統一思想,協調工作,集中發力;“三驅”指針對具體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采取的學習驅動模式,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普及知識,加強宣傳以啟動課程的學習,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活動進一步推動課程的深入學習,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項目探究進一步帶動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四結合”指心理課程與心理活動的結合、團隊心理輔導與個別心理輔導的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育心的結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其中,“三聯”是“三驅”的保障,而“三聯三驅”又是“四結合”的保障和支撐(見圖1)。
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表明,“三三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在此基礎上,項目校構建了一個指揮協調中心(學校心理教育中心),兩條路徑發力(正面素質培養發力和個別矯正輔導發力兩條線),線上線下融合,面向三類對象(學生、教師、家長),做到四個結合的學校心理教育體系。該體系基本解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
二、“三聯三驅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范式
“三三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課程+活動+項目”,關鍵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為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和效率,我們基于“為人生”“全健體”“整體性”的教育主張,以課題研究為引領,立足學校實際,堅持以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以積極品質培育為目標,端正課程意識[3],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科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具體說,我們的操作要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整體開發和實施所要解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零碎、孤立、不系統等問題;(2)課程整體開發和實施的目標是樹立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學生心理品質、增強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全人”;(3)課程整體開發和實施的流程為“課程主張—課程方案—課程開發—課程教材資源建設—課程實施(課程設置和執行)—課程評價”;(4)課程整體設置和實施的原則為“整體設計、整體推進,系統整合、深度融合,螺旋遞升、迭代轉型”;(5)課程整體設置分三個維度設計,第一個維度按心理核心課程(必修)+心理選修課程+心理拓展課程設計,第二個維度按心理核心課程+學科融合+管理滲透設計,第三個維度按心理課程+實踐設計;(6)課程整體開發中的資源教材建設包括心理教育設施建設、心理教育主題建設、心理項目開發、心理其他資源建設等,通過課程資源的建設帶動心理健康教師的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范式
心理課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我們根據團體動力原理設計并形成了適合學校心理課開展的“團體導向—團體探索—團體成長—團體結束”的基本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轉化,在助人和自助中成長。這一模式按照“課程啟動—活動推動—項目帶動”進行,將教學延伸至課外。以“減壓教育”為例,這一主題教育由3個部分組成,即減壓課、減壓活動、壓力項目探索。首先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減壓課”,普及減壓知識,加強減壓宣傳;其次告訴學生如果有個別需要,學校還有其他減壓教育活動,如針對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減壓工作坊或減壓拓展訓練、減壓心理游戲等;最后學生還可以參加壓力項目探索,以進一步了解壓力、增長知識,實現自我調整、自我平復,如壓力小調查、壓力小課題研究、壓力理論探究、壓力研討沙龍等。學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在三個方面著力:一要管理聯動,由德育處、心理發展中心聯合召開管理工作會議,做好與學校各部門和家委會的協調,落實人力分配和時間安排;二要工作聯動,由心理發展中心召開相關人員會議,合理分工,布置相關工作;三要科研聯動,由心理發展中心拿出具體落實方案、教育內容和方法、活動細則和評價細則等,交由相關部門和人員落實。
三、“三聯三驅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
“三聯三驅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心理教育與學科育心的結合,做好兩者結合,不僅要注意內容的結合,還要注意方法的結合和途徑的結合,具體如下。
1.內容結合
我們提出,所有學科教學都應該建立在心理教育的基礎上,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當然,我們更主張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心理教育資源,做好心理教育輔助工作。如生物學科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現象、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數學學科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思維、發展思維等。
2.方法結合
我們將心理輔導的專業方法引入學科教學中,成為學科教學方法的補充,達到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目的。如在學科教學中,針對學習困難學生,適度應用“視覺—運動配合”矯正法、行為矯正法、認知矯正法等心理學方法,或采用多重感覺教學、扮演教師角色訓練與教學等教學模式;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適度引入注意力訓練、系統脫敏、合理情緒療法、認知療法等專業方法,以開闊學生視野,改變學生行為方式,提升學生素養,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途徑結合
通過教學目標整合,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科教學中;通過教學過程優化,充分體現遵循心理規律的優越性;通過挖掘適合的教學內容,找準心理教育與學科教學的結合點。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各科教學的關系是復雜的。我們提出了學科教學中的心理教育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學科而異的主張,要遵循結構性與層次性原則、分化性與差異性原則、多元性與互補性原則。基本策略是讓學生在學科教學實踐中追求心理體驗,在心理體驗中追求經驗內化,在經驗內化中追求理性建構,在理性建構中追求實現個體學科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的共成長。
隨著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教育方式、教育生態的加速轉換,我們及時提出了網絡心理教育的主張,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以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4],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現代轉型[5]。
四、“三聯三驅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機制
基于整體建設的主張和系統思維、集成思維的原理,我們針對“工作由誰來做”的問題,專門研究了運行機制問題,構建了較為合理的整體性工作開發和運行機制。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協調機制
專設學生心理發展中心,該中心由學校德育處和校長室領導,不僅承擔了學校心理課開設、團體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檔案建立、心理小報編輯、校園心理劇開發與實踐、心理小課題研究指導、心理拓展訓練、心理網站建設、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學生心理社團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動等,還配合德育處做好國旗下心理講話、家庭心理教育指導、心理班會指導、心理拓展訓練等工作,配合校長室做好心理專家專題講座安排、學校重大心理教育活動安排等工作。因此,學生心理發展中心具體負責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協調和業務指導工作。十多年來,項目校的學生心理發展中心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健全工作制度、創新工作模式、拓展工作途徑,協調各部門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決了“工作由誰來做”的問題。
2.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由分管副校長牽頭,組織德育處、學生心理發展中心、教務處、團委、年級部、家委會各部門領導定期研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聯動的教學改革機制。
3.學校心理教育研討機制
成立學校整體性心理教育沙龍團隊,確立定期研討制度。定期開展心理研討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溝通,提高全體參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錢家榮.心理健康教育“為人生”的整體視野與建構[J].江蘇教育:心理健康,2018(88):58-59.
[2]錢家榮.教育需要培養全健體人[J].江蘇教育:心理健康,2018(96):1.
[3]錢家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意識及課程實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7):50-51.
[4]錢家榮.無“網”而不勝:網絡心理教育簡論[J].長三角:教育,2012(4):22-24.
[5]錢家榮.芻議后現代視野中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大眾,200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