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師”傳“道”:孟子師道傳播主體論發微

2023-05-30 01:18:12張宏鋒
教育傳媒研究 2023年3期

張宏鋒

【內容摘要】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出發,認為在孟子的師道傳播體系中,“師”乃“道”之傳播主體,是“道”順利傳播的先決條件。一方面,孟子以“性善論”中的“善端”和“人禽之辨”為據,深刻揭示了人需要道德教化的本質,并以此作為師道傳播產生的本體依據;另一方面,孟子強調傳播主體之“師”的自我成就需要通過內向傳播加以完成。

【關鍵詞】孟子;師道傳播;性善論;教育傳播

圣人應機設教,旨在傳道。傳道的過程則需師徒共同完成,逐漸形成獨特的師道文化。其中,儒家師道文化影響深遠。其源于孔、孟,但自孟子沒后,師道不顯,中唐韓愈、柳宗元力倡師道,方延其續,未有中斷。至近現代,“師道尊嚴”遭受批判,師道式微,①出現了“教師在社會中的關鍵地位動搖……教師素質和角色往往變得不夠完善……師生傳承關系往往變得模糊……整個師道文化的精神往往變得較弱”②等現實困境,甚至“連‘師道這個概念也幾乎失傳了。它似乎已為‘師德概念所取代”。③孟子作為儒家師道文化建構的主要人物,學界試圖闡釋其師道思想,以正時弊。蕭承慎《師道征故》較早探究了孟子的師道論。蕭氏從為師之道的角度,闡釋了孟子為師需審慎、樂育英才、“大丈夫”理想、“教亦多術”的師道思想。④繼之,謝王彬從為師之道、尊師之道、求師之道等三個方面詳述了孟子師道思想,⑤細化與完善了蕭氏的研究。然而,孟子論述教育內容較少,更未提及師道,以師道論之,文題似有拔高之嫌。對此,張禮永認為孟子雖未明確提出師道,但其言語、行為卻體現出師道精神,故以師道論之并不為過。其進一步指出:“師道既是他(孟子)的教育哲學,也是他的政治哲學,更是其生存哲學,且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實為教育文化之關鍵樞紐。”⑥孟子師道既為“教育文化之關鍵樞紐”,教育又是“一種傳播現象,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傳播過程”,⑦說明孟子師道不僅是教育、哲學范疇的問題,更是傳播范疇的問題。以傳播理論分析孟子師道,有其天然的理論適用性,⑧這一點卻為學界所忽略。基于此,本文擬從傳播學視角切入,探究孟子師道主體的傳播觀念、傳播活動。

一、性善論:孟子師道傳播的本體依據

師道作為古代獨特的傳播現象,孟子雖未直接提及,但在長期宣傳學說的過程中,進行了諸多思考,且努力踐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師道傳播思想。傳播思想是“思想家或個人對傳播現象或傳播問題所提出的見解、觀念、概念、主張、原理、學說或哲學”,⑨具有系統化特征,故孟子的師道傳播思想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著一以貫之的本體理論。師道傳播本體論是師道傳播產生、存在、發展變化的根本依據或原因,也即師道傳播何以存在的問題。

孟子“性善論”不僅是其人生觀、政治觀的理論基礎,亦是其師道傳播思想的本原。戰國之時,禮崩樂壞,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孟子欲以王道救世。如何實現王道?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⑩又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則在于“善教”。王道的實現最終依靠的是“善教”,而非法度禁令。“教”即教化,是“相關行為主體通過一定的方式,借助一定的載體或者抓手,對于目標對象乃至社會各界進行相應的教育,從而達到幫助目標對象乃至社會各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孟子所說的“教化”尤為注重道德層面,“道德齊禮,所以格其心也”,說明“教”的本質是主體針對客體而展開的一種道德傳播。從這個角度而言,孟子所說的“善教”實際上就是師道傳播的另一種表述。“善教”的主體是“師”,內容為儒家之道,受眾為“民”。“師”通過向“民”傳播“道”,由此實現王道。對此,明代汪仲魯曰:“仲尼,窮而在下之圣人也,立師道以教萬世者也。師道之立,君道所由以立也。”君道即王道,師道傳播的本質是通過道德傳播教化民眾, 孟子試圖“通過好的道德風尚宣傳,以造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以此得民心,實現王道。

孟子何以認為通過師道傳播(即“善教”)便能實現王道呢?孟子深信,人皆有善端。《孟子·公孫丑上》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善端”意味著善為人性所固有,根植于心,不必外求,“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仁義禮智根于心”,但既為“端”,說明人性之善并不完整,僅是善之萌芽,只有通過“教”這一傳播手段,才能使其由內至外地擴充,遂形成普遍圓滿的人格。可見,師道傳播存在的意義在于喚醒人們心中的善端,若“道”不能傳遞給民,民則易淪為禽獸。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人缺乏教,則近于禽獸,教之內容則為人倫之理,說明人倫之理并非人人生而即懂,但可通過道德傳播的手段加以教化,這也是夏、商、周三代學問“皆所以明人倫也”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性善論”從傳播對象角度入手,以“善端”揭示人需要道德教化的本質,此乃師道傳播產生的根本依據,具有重要的傳播意義,“從傳播對象的基本預設來看,把人認定為具有先天的善性,由于受傳因素使人發生了本質變化,是社會傳播宏觀效果研究的新理論”。

二、“求其放心”與“反求諸己”:孟子師道傳播主體的自我成就

孟子以“性善論”建構師道傳播論,將傳播主體、內容、受眾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人皆悅理向善,故傳“道”的內容應以理義為主。理義落在日常生活之中即為人倫,人倫的傳播需要依靠“師”這一特殊群體才能完成,主體與內容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受眾與主體因在人性本質上相同,心所同然,皆悅理義,故具備轉化主體的資質。轉化的關鍵則在于修身。修身即內向傳播,指:“實然的我(主我)與應然的我(客我)在修身成圣的精神感召下,不斷地反省,推動自我朝適應社會,完善自我的理想境界(即內圣外王)前進的一種思維升華過程與方法。”傳播主體如何實現主我與客我的協調統一,成就自我,是孟子師道傳播主體論中另一重要內容。

(一)“求其放心”:主我與客我的協調統一

師道傳播并非簡單的傳播活動,而是有著深層的傳播結構,其“懸浮于傳播文本之上,是隱性的,需要傳播主體通過深入的思考去獲得”。傳播主體的深入思考,即認識自我,回歸自我的本然狀態。《孟子·告子上》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任何人皆有成為“師”的潛質,“成師之道”即“學問之道”。此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這一傳播思想在當時具有深刻意義。戰國中后期,諸侯之間相互征伐,民不聊生,“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甚至出現了“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慘狀。為了結束這種局面,孟子直指人心,欲眾人尋找其丟失的本心,認清自己的本質,尋回失去的本心,使“心”恢復到澄明的本然狀態。因此,認識自我,回歸自我的本然狀態是成為“師”的先決條件。

什么是自我?《孟子·盡心下》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此可視為孟子自我傳播理論的經典論述。孟子以君子對待性、命的態度區分自我中的主我與客我。孟子認為,食、色雖是人性的一部分,“形色,天性也”,但這些私欲能否得到,由“命”所決定。因此,君子不將其視為自己本性的一部分。仁、義、禮、智等天道能否充分展開受命制約,但其根植于性,故君子將其視為“性”而非“命”。孟子欲以“性善論”建構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期待下,人人皆欲成圣,人人皆可成圣,不因為命定而放棄對道德的自覺追求,這便是孟子所說的客我。簡言之,客我即不受命定束縛而自覺追求仁義禮智等道德之我。相對而言,主我即受命定束縛而將口、鼻、耳、四肢等作為本性的私欲之我。孟子雖然肯定主我以欲為性的合理訴求,卻反對將其視為自己的本性。《孟子·盡心上》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良知”“良能”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種道德稟賦與本能,乃人性的本質,而非食色之欲。孟子與公都子的對話進一步區分了主我與客我。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主我與客我的區別如同小人與大人的區別。主我以“耳目”為媒,由于此媒介不會“思”(即反思),只能被動地接受外物作用,容易被遮蔽與引誘;而客我以“心”為媒,此媒介可以“思”,具有自主性,雖受物欲干擾,卻可排除干擾,回歸本心。因此,“主我”需要確立“心”的主體地位,尋回被遮蔽的本心,方能與“客我”協調統一,進而達到“師”的標準。這其中涉及噪音來源問題。這是因為自我傳播雖然是“人腦內部的信息處理過程,是一切傳播的基礎,但這個過程不是孤立的,它的兩端都與外部有聯系:一端是輸入對象——信息源的外部環境,一端是輸出對象——信息受傳的外部環境”。“心”作為輸入對象、輸出對象——信息源的媒介,自然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進而出現“放心”的情況。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這表明主我與客我之間的傳播噪音的來源有二:一是“心”這一媒介容易受到其他外部環境的干擾;二是人忽略本心的存養而被物欲所遮蔽。“求其放心”正是排除這些干擾,促使主我與客我協調發展的先決條件。

(二)“反求諸己”:主我實現客我的傳播之方

“反求諸己”既是受眾轉化為傳播主體之“師”的良方,也是“師”的自我要求。其反映了“中國文化以‘自我為對象的修身傳統,展現出一種朝向內在‘主體性克減的邏輯。正是通過‘主體性克減以獲得自我的敞開與透明,主體才實現對于他者或者世界的吸引或者接納”。因此,當預期的道德行為或目標未能實現時,傳播主體首先需要反省自己內心,不假外求,進而推動主我實現客我,唯有如此,方能吸引受眾或者被受眾所接納。孟子曾多次提及“反求諸己”,以下三段頗具代表性。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

“仁”乃四德之首,兼統“義”“禮”“智”,且“‘仁是對傳播的一種自在的要求,側重傳播主體個人的品德,這是達到最高傳播境界的前提,因為唯有傳播者的素質都達到一定層次,方能有理想的傳播活動”,故孟子在論述“反求諸己”時,總會將“仁”視為“反求諸己”的傳播目標。在這種狀態下,受眾既能加快轉化傳播主體的速度,又能順利傳道,從而達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傳播效果。然而,“反求諸己”并非時時刻刻都進行,而是需要在特定傳播情境下才能發生。孟子以“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將傳播主體之師(君子)限定在“仁”的傳播情境之中。因此,只有當“行有不得”的“不仁”情境出現時(即“愛人不親”“治人不治”“禮人不答”),“反求諸己”這一傳播行為才會被觸發,以免主我出現“放心”的情況。不僅如此,孟子對“反求諸己”的傳播深度亦有嚴格要求。其提出了“兩度自反”說:他人橫暴于自己時,必自反是否做到了“仁”和“禮”,此其一也;做到了仁和禮,他人仍然橫暴于自己,必自反是否做到了“忠”,此其二也。“兩度自反”說并非局限于自反的次數,而是欲主我將自我傳播做到極致,強調的是傳播深度。

因為“作為傳播主體的人,首先是一個生命體,必然要追求自我道德的圓滿、自身個性的張揚和欲望的滿足”,當“反求諸己”做到極致時,便可“身正而天下歸之”。誠然,即便做到極致,仍會出現“橫暴于我”的不理想情況,此時則可判斷其人與禽獸無異。按照孟子理論,人皆有仁義之心,當“反求諸己”到極致時,必然會喚醒對方的仁義之心,若無法喚醒,說明其人如禽獸一般,無仁義之心。如此,自我傳播與期待的傳播效果便會達成和解。同時,這也說明在主我與客我之間,孟子更加注重以客我的標準來塑造主我。由主我走向客我,是“師”傳“道”的必經之路。

“反求諸己”的自我傳播不局限于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孟子還將其置于更深邃的物我傳播關系中。《孟子·盡心上》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萬物皆備于我”揭示了物我二分的傳播關系向物我一體傳播關系的轉變。物我二分是指“物”之于“我”的對象化,即“物”是與“我”相隔離的客體。此時的物我傳播是一種由“我”到“物”的單向傳播,即“我”憑借對“物”的經驗形成相應的知識,并將其為我所用。在這種傳播關系下,“物”無非是滿足“我”利益、需求的對象罷了。與之不同的是,“萬物皆備于我”是物我合一的傳人生境界,是一種雙向傳播關系。此時的“我”作為道德本體意義上的存在,可以潤澤萬物,而“物”相對于本真的“我”,也成為了具有相應價值、意義的存在。當“我”與“物”相接觸時,“我”不以對象、客體的視角觀察“物”,而以仁者的關懷投向“物”,“物”也由此進入“我”的生命存在,與“我”結為一體,“我”中有“物”、“物”中有“我”。如何實現這種物我一體的傳播呢?孟子認為,這種傳播仍需要通過“反求諸己”來實現。實現的關鍵則在于“誠”。“誠”乃通往仁者之境的媒介,“反身而誠則仁矣,其有未誠,則是猶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純也”,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誠”,便能接近“仁”,若未做到“誠”,說明“我”與“物”之間還存在噪音的干擾,做的程度還不夠。此處涉及一個問題:孟子為何僅將“誠”視為媒介,而不以“義、禮、智、忠”等為媒介呢?《孟子·離婁上》載: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在《中庸》“誠”的思想基礎上,孟子將“誠”作為“天之道”,相較于“義、禮、智、忠”等,“誠”從一個倫理概念提升至本體范疇。因此,孟子以“誠”為媒,將“思誠”做到極致,方可“動人”。“思誠”的方法則在于“明乎善”,即事窮理,真知善之所在,方能做到“誠身”,進而實現人道與天道的貫通。關于“人之道”,孟子還有“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的說法,二者并不相同。“思誠,人之道也”指受眾通過“反求諸己”的傳播路徑而獲得“師”的資格,后者則指獲得“師”資格的傳播主體對普通民眾的教化。受眾先“反求諸己”,通過“誠”獲得“師”的資格,方可教化傳道,二者存在先后的傳播秩序。孟子通過“反身而誠”建構了一條內圣外王的傳播路徑:明善—思誠(人道)—誠(人道與天道的貫通)—悅于親—信于友—獲于上—治民。

三、“以道覺眾”:孟子師道傳播的外在呈現

“求其放心”與“反求諸己”是從師道的內向維度而言,“以道覺眾”則是從師道的外在呈現而言。質言之,傳播主體不僅需要成就自我,而且還需要兼懷天下,如此才能與“道”相適配。戰國之時,異說盛行,尤以楊、墨學說為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墨”。楊、墨學說的傳播,不僅阻礙了儒道的傳播,也給社會帶來了較大的危害,“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對此,孟子頗為擔憂,并試圖以“師”的身份,辟異說,掃除儒道傳播的噪音。

(一)“先覺覺后覺”:師道傳播的責任要求

馬克思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由于身份的不同,所負責任亦不相同。“師”素來被視為傳播學術者,這種身份具有“先聞道”的特質。同樣,孟子也認為,“師”有引導、啟迪民眾的責任,進而提出“先覺覺后覺”的傳播責任要求。《孟子·萬章上》載:(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孟子借伊尹之語,將“天民”分為兩類:一類是先知、先覺者,屬于傳者;一類是后知、后覺者,屬于受者。天降生民,其內在的傳播規律就是使“先覺覺后覺”。先知、先覺者若未能盡到傳道的責任,內心自愧,如同自己陷眾人于溝壑之中。顯然,孟子所強調的傳播責任并非來自于外界的強制力量,而是依靠主體內心信念自覺完成,屬于社會責任中的道德責任。若缺乏這種道德責任,意味著傳播主體脫離了社會,師道傳播便毫無意義,“沒有道德責任就意味著大眾傳媒失去了與社會其他因素的聯系”。也因如此,“師”必須承擔起“先覺覺后覺”的傳播責任,否則不僅受到道德上的自我譴責,也會給受眾造成一定危害。《孟子·離婁下》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相去,其間不能以寸。”中、才者即指先知、先覺者。孟子認為,中、才者向不中、不才者傳道,是其應盡的責任,若“師”只顧自己,缺乏責任擔當,就有可能間接造成賢與不肖之間相差的差距愈發擴大,從而使受眾兩級分化,阻礙社會發展。

“先覺覺后覺”屬于縱向傳播,傳者與受者在“道”的理解程度上具有明顯的區分。當然,不同的受者對“道”的理解程度亦不相同,其中有一類受眾頗受孟子喜愛。這類受眾即“英才”。《孟子·盡心上》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以育英才為人生的三大樂趣之一,甚至要超過“王天下”,不僅是“孟子為君子們規定的一項責任,也是孟子自己一生傳播活動的寫照”。朱熹對孟子育英才這一傳播行為有著精辟的論述:“盡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樂乎己者教而養之,則斯道之傳得之者眾,而天下后世將無不被其澤矣。圣人之心所愿欲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樂為何如哉!”英才乃明睿之才,在受眾中屬于杰出者,先知、先覺者向其傳道,傳播阻力較小,英才轉化為傳播主體之“師”的可能性較大,得此英才,意味著道可以廣泛迅速地傳播。

(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師道傳播的審慎意識

畢研韜說:“傳播力是個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既可用于建設,亦可用于破壞。”在孟子看來,“先覺覺后覺”固然是“師”的傳播責任,但在傳播過程中需要有審慎意識,否則如同楊、墨學說一般,會給社會帶來禍端。從傳播的符號性質而言,師道傳播可分為言語傳播與非言語傳播。其中,儒家對言語傳播尤為重視。如《論語》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德者必有言”表明言說實乃儒家道德的表達工具,誠如胡百精所論:“言說乃載道、表德的工具,幾成儒家語言觀的定式。”孟子也頗為重視師道中的言語傳播。《孟子·離婁上》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孔子反對輕言,認為輕言容易犯錯,但未強調師道傳播者的責任意識。相較而言,孟子不僅強調言語傳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其指明了言語傳播中的失言現象乃是傳播者失責的表現之一。基于此,孟子進一步提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傳播責任意識。《正義》釋曰:“此《章指》言:君子好謀而成,臨事而懼,時然后言,畏失言也。故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不慎則有患矣。”君子遇事需謹慎戒懼,尤畏失言,與之相同的“師”,作為“道”的傳播主體有其特殊性,一言一行都會對受眾產生較大影響,需要較強的審慎傳播責任意識。否則,“好為人師”,滿足于現狀而不復精進,停止對“道”的追求,不僅會失去“師”的資格,也可能因為自己學問不精而誤傳道。因此,在道的傳播過程中,師應具備審慎傳播的責任意識。

這種責任意識還體現在“易子而教”方面。《孟子·離婁上》載: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教者必以正”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另一體現。孟子之所以反對“好為人師”,不僅因為“師”自滿現狀會失去傳道資格,還因為“師”作為傳道者必須確保所傳之道為“正”。若“好為人師”,自己學業未精,便會誤傳“道”,進而帶來較大危害。正如孟子所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前的傳道者自己“昭昭”,也能使人“昭昭”,而如今的傳道者自己“昏昏”,卻想使人“昭昭”,是不可能之事。因此,“師”必須懷著審慎傳播的責任意識,不可隨意傳道。然而,在師道傳播中,古人往往會面對一個兩難的傳播困境:父有教子傳道的職責。子由于缺乏對“道”的認識與理解,在“道”與自身行為發生沖突時,“道”的傳播遭受子的強烈排斥。由于父子特殊的倫理關系,父很難以平常心待之,容易惱怒而偏離道,進而傷害父子之間的感情。對于這一傳播困境,古人不得不更加審慎,提倡“易子而教”,以解決“道”與父子倫理情感之間的傳播矛盾。

四、結語

儒家師道雖源于孔子,但孔子對師道傳播主體的觀念、內容、責任等皆缺少系統的論述,直至孟子才形成比較完備的師道傳播主體論。孟子以“性善論”建構師道傳播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傳播主體之“師”是圣人般的存在,但圣人并非遙不可及,受眾因人性本質上與圣人相同,也具有轉化“師”之可能。受眾轉化為主體的有效途徑是進行內向傳播。內向傳播作為自我與客我之間的一種內部交流活動,首先要求受眾認清自己,以“求其放心”回歸自我本然狀態,并通過“反求諸己”,以“心”和“誠”為媒介,直通仁者之境。誠然,孟子并非僅注重傳播主體的自我成就,當受眾獲得“師”的資格時,便有責任向其他受眾傳道,而在傳道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傳播原則與技巧,才能使整個師道傳播體系流暢運行。因此,孟子師道傳播原則論、技巧論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1973年底至1974年初,“四人幫”在當時的全國報刊上掀起一股批判“師道尊嚴”的浪潮。自此,學界圍繞“師道尊嚴”展開激烈論爭,或主張破除“師道尊嚴”,或為“師道尊嚴”正名。隨著教育變革和師徒關系轉型,“師道尊嚴”面臨嚴峻現實挑戰,導致師道文化破碎、式微。

②丁念金:《論中國師道文化的重建》,《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③陳桂生:《關于現代師道的思考——兼論“師道”“師德”與現代教師職業精神》,《河南教育》2008年第9期。

④蕭承慎:《師道征故》,文通書局1944年版,第17-19頁。

⑤具體參見謝王彬:《先秦儒家師道研究》,汕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27-33頁。

⑥張禮永:《師者 道也——孟子師道論之探微》,《孔子研究》2022年第3期。

⑦高蘊琦:《教育傳播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頁。

⑧《新聞學與傳播學“十二五”戰略發展方向及目標》指出:“立足中國本土,從中國文化脈絡出發對中國的傳播觀念、傳播行為和傳播制度進行系統認識,是解析傳播和文化的內在聯系,建立中國問題意識,建設有中國特點的傳播學科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這說明文化與傳播之間不可分割。師道不僅屬于文化范疇,而且在教育之列;而教育活動實為傳播活動,文化與傳播又密不可分。因此,以傳播論探究孟子師道,有其天然的理論適用性。

⑨關紹箕:《中國傳播思想史》,正中書局2000年版,第2頁。

⑩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56頁、第283頁、第72-73頁、第239頁、第286頁、第176頁、第114頁、第108頁、第247頁、第160頁、第8頁、第309頁、第295頁、第283-284頁、第249-250頁、第241頁、第74頁、第152頁、第182頁、第279頁、第158頁、第141頁、第310頁、第142頁、第207-208頁、第172-173頁、第285頁、第165頁、第166頁、第307頁。

張涵:《科學傳播中的“教化”問題研究》,《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4期。

〔宋〕朱熹:《孟子集注》,載《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30頁、第427頁、第431頁。

〔明〕汪仲魯:《朱文公年譜序》,載《朱子全書》第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15頁。

郭志坤:《先秦諸子宣傳思想論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頁。

《中國傳播思想史》編委會:《中國傳播思想史·先秦至兩漢》,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頁、第174頁。

謝清果:《中庸的傳播思想》,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

仝冠軍:《先秦諸子傳播思想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頁、第133頁、第130頁、第190頁。

孟告之辯時,告子提出“食色,性也”的觀點,孟子并未回答,而是對其“仁內義外”的觀念加以否定,側面說明,孟子并不否認食色是性的一部分。

李紅:《反求諸己:華夏傳播研究的范式》,《山西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頁。

富峰:《大眾傳媒倫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頁。

畢研韜:《 “真相坍塌”時代傳播學教師的使命研究》,《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1期。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44頁。

胡百精:《共識與秩序 中國傳播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年版,第46頁。

〔清〕焦循:《孟子正義》中冊,廣陵書社2016年版,第612頁。

(作者系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538国产在线|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91网址在线播放| 性欧美在线| 天堂亚洲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日韩在线影院|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亚洲一区第一页|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偷拍久久网|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久草热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无码福利视频| 国产欧美另类|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3p视频|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免费黄|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天天更新| 国产91色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视频a|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五月综合色婷婷|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天天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