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潤煕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設置情境任務,理解“與民同樂”的成因;
2.提供文本支架,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3.梳理“醉”與“醒”的關系,感悟作者的崇高人格。
【教學流程】
任務一:欣賞一首歌
略。
任務二:辨析一幅畫
師:課文中有一張插圖,你們覺得怎么樣?
生:這張圖中的人物沒有表情,沒能表現出人們的快樂。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那么圖片中的植物和建筑物有沒有問題?
生:“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但畫面上亭子與泉水的位置好像不對。
……
師:回到剛才的歌曲中,課文開篇幾句描寫景物的句子沒有被選編進歌詞。小組討論一下,這幾句需要被選編進歌詞嗎?
生:需要的。這幾句話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景物之美,如果歐陽修沒有把滁州治理得很好,那么景物也不會這么美。
……
師:這幾句透露了很多信息。作者筆下的景物是如此秀美,但當時的滁州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作者剛到滁州城寫的一首詩。
(屏顯《懷嵩樓晚飲示徐無黨無逸》整首詩內容。)
師:“嗟誰肯來游”是什么意思?
生(齊):沒有人愿意來。
師:明明是窮鄉僻壤,為什么作者卻將景物寫得那么美?
生:因為作者與民同樂,心情好。
師:景色并沒有發生變化,其實是景隨情遷。他剛剛到滁州時,心情并不是很好。我們讀一下這首詩。
(屏顯《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雁》整首詩內容。)
師:他的心情如何?
生(齊):愁。
生:詩歌的最后一句告訴我們他是哀愁的。
師: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然歐陽修被貶謫了,但他的經歷磨礪了人格,升華了思想。
任務三:品味一首詞
師:現代人喜歡改編古人寫的詩詞,其實,古人也喜歡。黃庭堅讀了《醉翁亭記》后,將它改編成了一首詞,一起讀一讀。
(屏顯《瑞鶴仙·環滁皆山也》全詞內容。)
師:宋朝的魏慶之認為,一記凡數百言,此詞備之矣。魏慶之認為詞作“備”的理由可能有哪些?
生:描寫了人物的心情、景物和畫面。
師:確實,這些內容都寫到了。不過,與原文相比,這首詞真的“備”嗎?
生:不備,沒有描寫原文最后一段內容中的場景,也沒有提到賓客“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師:太守在什么樣的狀態下才能樂?
生:醉,他只有喝醉了才快樂。
任務四:感悟一段文
師:他的快樂到底是什么呢?他拜托他的學生曾鞏在《醒心亭記》一文中寫出了他的快樂。
(屏顯相關內容,略。)
師:百姓富足,有才的人得到重用。
師:我們再來對比黃庭堅所寫詞的結尾與原文的結尾,它們分別強調了太守怎樣的狀態?
生(齊):一個是醉,一個是醒。
師:再來讀一讀歐陽修寫的《題滁州醉翁亭》,看看他到底是醉還是醒。
(屏顯《題滁州醉翁亭》全詩內容。)
生:是醒的,他并不是真的醉了。
師:沒錯。那樣華美的篇章,卻誕生于苦楚之中。我們看到他與民同樂表象后的位卑卻超然、心系天下的人生態度。
師: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總結出“六一風神”的特點。“六一風神”是概括歐陽修敘事文特點的術語。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鈔》中拈出“風神”一詞評論歐陽修的散文,從此,“六一風神”的美名不脛而走。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
(屏顯:他的文章偏于陰柔之美,紆余委備而婉曲有致,詩味純濃而情韻綿邈,含蓄蘊精而平易自然。)
師:今天。我們了解了歐陽修“六一風神”的文體特點,以及他善于自處、磊落坦蕩、有青云之志的崇高人格。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教學反思】
能動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課堂,是圍繞學生關鍵能力立意的課堂。因此,在本節課中,筆者設置了真實的情境任務,破解言文割裂之難題,構建了以能動學習為意旨的語文課堂。筆者用一首歌、一幅畫、一首詞、一段文串起任務鏈,引導學生品鑒語言,探究與民同樂的成因;通過讓學生比較“詞”和“文”來深化對主題的理解,透過“醉”的表現看“醒”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創設情境時,筆者尤其注意打破學科邊界,融合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從評價歌曲表現形式遷移到評價課文插圖的表現形式,帶領學生深入探究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第一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