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灑娟
新學期開始,我們先一起來回顧一個寫作中很基本的概念,即“表達方式”。大家對這四個字一定很熟悉了,但若想靈活地將其運用在作文中,還需一些技巧。我們具體來看——
表達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表達方式作為作文的形式要素,一定要為內容服務,不同的文體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一般來說,每種文體常以某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同時還兼用其他表達方式,也就是說,表達方式通常是綜合運用的。同樣的內容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寫作中,如果能靈活運用表達方式,往往會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靈活運用表達方式有以下幾種情況:
1.以記敘、描寫為主,兼用議論、抒情。
如《藤野先生》,全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進行表達,開頭卻直接生發“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的議論,表現出“我”對“清國留學生”在東京造成的污濁氣氛的厭惡。寫“我”到仙臺時,又用了“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的議論,以自嘲的方式一筆帶過自己受到特殊待遇的原因,表達出一種無奈與心酸。這些句子對于理解主題思想和揣摩作者態度有著重要作用。
又如《社戲》中,作者寫同伙伴們去趙莊看社戲,對于行船時的場景和聽到的聲音進行了細致描繪。其間穿插抒情,“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一句,表達了自己沉浸于悠揚橫笛聲中的享受。
大家的作文中如果能綜合運用描寫、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就會使作文有血有肉,讀來更有味道。
2.以說明為主,兼用記敘、描寫。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我們來閱讀兩個語段,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有何不同。
片段A: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片段B: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A段文字寓說明于描寫之中,“漸漸變黃”“簌簌地落下來”把秋天葉落的景象寫得有聲有色,“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這一系列四字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將大自然中季節的更替生動展現。B段文字則相反,只運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給出物候記錄中確定的時間段、考察對象和精確的比較結果,說明物候的古今差異,語言準確嚴謹。
3.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描寫。
《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加上精彩的描寫,讀來生動有趣,觀點也更易于理解。如這一段:
人們卻不應該為此感到悲觀。我們沒有時間悲觀。我們應該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動著,永遠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們是那樣卑微,那樣柔弱,每個嚴寒的冬天過去后,它們依然一根根從土壤里鉆出來,歡樂地迎著春天的風,好像那剛剛過去的寒冷從未存在。一萬年前是這樣,一萬年以后也是這樣!在春天,我們以同樣感動的眼光看著山坡上那些小牛犢,它們跳跳蹦蹦,炫耀它們遍身金黃的茸毛。永遠的小牛犢,永遠的金黃色茸毛!
這段文字論述了人們不應該為時光易逝感到悲觀的觀點。在論述過程中,作者寫小草、小牛的生命雖然易逝,但也會源源不斷創造新的生命,以此事實為依據,論證生命的永久性。
大家在明確了作文要求的基礎上,可根據寫作需求和目的合理、靈活地運用表達方式,避免作文表達單一、味同嚼蠟的問題,也能豐富、加深作文的內容,使文字絢麗多姿,更具吸引力。同時希望大家在閱讀實踐中進一步學習名家如何表達,并應用于自己的作文中,讓作文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