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濤
“我不喜歡這門課,不想學。”
一上中學就偏科,這是很多學生都遇到過的情況。近幾年,興趣化教學呼聲高漲,不少學生因此更加困惑:既然這門課我沒興趣,也不打算從事這一行業,為什么我還要學它?
電影《阿浪的遠方》中,青年教師阿浪到貧困山區支教。他是一名狂熱的詩歌愛好者。狂熱到什么程度呢?上課不按課標,凈顧著教學生唐詩宋詞,忽略了教材中的其他內容,最終引發了學生和家長們的抗議。經過與校長的溝通,阿浪老師才明白,原來這里的孩子都渴望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這些是詩歌無法滿足的,升學才是有效途徑。阿浪老師向學生們致歉,從此用心教授他們課本上的知識。
盡管我們提倡興趣化教學,然而現實中并非所有人對語、數、英、科、體、史、哲等這么多科目都感興趣。倘若老師只憑著興趣教書,學生只憑著興趣讀書,那學生們想不掛科都很難。
此外,還有一類學生本身對學科并不抵觸,卻因為不喜歡任課老師,便連課也不愿意聽。如影片中的王小花,原本也是詩歌愛好者,只因不滿阿浪老師的教學方式,便把詩歌劃入黑名單。
老師畢竟也是人,面對這么多學生難免會有所疏漏。對老師有意見,可以用和平溝通的方式去解決,而不必像伯夷采薇那樣,用消極的方式耽誤自己的學業和興趣。
興趣本身并無過錯,但興趣愛好者須分清學業與興趣之間的主次。宋徽宗把興趣擺在國家大事之前,導致靖康之難,興趣因他背了黑鍋。電影里阿浪老師及時改變教學方式,在不影響正常上課的前提下創辦社團,鼓勵學生讀詩、寫詩,他們的詩歌演唱還拿到了全省金獎,引起了社會關注,并給這所貧困小學帶來了捐贈善款,這便是興趣的正向作用。
我們強調不能因興趣耽誤學習,但也不排斥學業之外的個人興趣,有的興趣對學業是有所幫助的。比如愛看古裝劇的學生,歷史往往學得不錯;喜歡小說的學生,常常會自己提筆寫故事,這對鍛煉文筆很有幫助。
若我們能將興趣與學業的關系處理得當,將從興趣中學得的東西運用到學業中,二者非但不會相互抵觸,反而能相得益彰。而我們的興趣也將因我們的成功被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