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讀帖
讀帖,是學書的一個重要方法。所說讀,并非出聲去讀,而是“觀”之意。即在臨帖之余,或臨帖之前,詳觀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等,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于心,然后去臨習。宋代姜夔在《續書譜》中引用唐太宗的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于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這里所說“觀”“諦觀”,即是讀帖的意思。從帖中我們讀到什么呢?第一,讀書家。從書家的出生時代、學書經歷、學識修養、社會經歷、個人背景等,多方認識書家字內字外情況,認清書家藝術風格的形成背景。第二,讀作品。認真學習讀懂一幅具體書法作品的形成過程和背景,領悟他們在創作中的要領。第三,讀技法。認真研究別人是用什么筆、墨、紙等工具寫出來的,用的是什么技法,是用指力還是用腕力寫出來的,都要進行分析研究。第四,讀章法。從整體上欣賞、解析,研究書法家整體創作的思路、意境、章法。第五,讀書論。通過作品來檢驗古今書法理論,避免盲目苦練。第六,讀對比。對各時代書家進行比較,看看別人學習的過程,如何入帖,又如何出帖。
二、論臨帖
古人認為臨摹是學習書法基本功的入門方法,也是必學的功課。所謂臨摹就是以古今書法家的字帖或作品作為楷模,照樣子去臨寫。臨和摹是兩種方法,臨是看著去寫,摹是把范本用白紙覆蓋,雙勾線后再去描摹。臨摹時的方法要領是:其一,臨摹名家。如臨寫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等人的法帖,從源頭學起;其二,循序漸進。王羲之云:“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按此步驟,一般是先臨隸書、楷書,再臨行草書。隸書入墨,魏碑入力,唐楷入形,行書入韻,草書入神,循序漸進;其三,技巧為本。著重于學習執筆、用鋒、運筆的技法技巧,務求骨力;其四,寧少勿亂。不要同時臨多種帖,到了一定基礎后,再擴大臨摹學習的范圍;其五,寧大勿小。以大字為主,以掌握發力的用筆技巧方法。蘇東坡說:“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其六,厚古薄今。多揣摩古人用筆、不可徒求形似;其七,虛實結合。即無筆時亦可空手作握筆法書空,取古人之神,遂使古法游于端;其八,持之以恒。切勿朝學執筆,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學習過程中,既要臨習規矩、字形,又要練習筆力,從眼、手、氣多方面提高能力。
三、論出帖
所謂出帖,并不是徹底否定所學的法帖,而是堅持學習各帖中的優點,把諸多新帖的優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諸帖優點的綜合集成。林散之詩云:“既學古人又變古,天機流露出精神。”學書須脫盡胎生質,學習書法要入帖,又要出帖。這就是“須因規矩忘規矩,才得縱橫似古人”。學書是一個從學習到應用的過程,一個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一個從“他神”到“我神”的過程。不出帖,心里總是有帖上的字,就難以自由發揮,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劉熙載《游藝約言》說:“文不來于心性,有文之恥,甚于無文。”“故書也者,心學也。心不若人而欲書之過人,其勤而無所也宜矣。”“出帖”必須是在“入帖”之后,如果根本沒“入”,也談不到“出”了。“出帖”就是不受帖的束縛而把自己所學過的法帖中最理想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所取舍,把自己的學問、經驗、性格、修養、品德、習慣、情趣、靈感等等,都熔鑄在自己的作品里,別人看了之后會感覺每個字都有出處,而且“出處”豐富,既展示了根基之厚、淵源之深,但又能感到在已有的字帖里都找不到這樣的書體,雖是似曾相識,但又誰也不是,這就是我們的出帖成果。
郭永琰
字子瑜,1961年生于湖北省隨州市。中國文聯第九屆、第十屆委員,中國金融文聯第一、第二屆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中國金融書法家協會主席,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兼書法篆刻院執行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屆“德藝雙馨”書法家。
出版有《郭永琰楷書唐詩作品選》《郭永琰隸書宋詩作品選》《中華古典名句》等字帖、教材30余種。有《郭永琰論經典碑帖絕句120首》《郭永琰題畫絕句300首》散見于全國報刊媒體。2015年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辦《郭永琰書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