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秀花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往往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足、課堂氛圍差、學生學習情況兩極分化等現象,而教師要解決上述問題,在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就需要從改善課堂氣氛、傳授學習技巧、加強文化理解以及了解學生差異、優化課堂模式等方面入手來提升教學質量。
一、傳授英語閱讀技巧與方法
英語有著一套與中文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許多學生學習英語感到十分吃力,往往是因為受到中文學習的思維限制,總是下意識地以中文思維解決英語問題,也就出現了常說的“中國式英語”。實際上,想要提升英語能力,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語感,通過分析英語句式體會“主謂賓”“主系表”結構,而初中生往往在閱讀英語文章時缺乏經驗與技巧,遇到長難句或是不認識的單詞時不知道是該先查證單詞釋義還是先分析句式結構,在進行閱讀理解時難免“手忙腳亂”,這就更需要教師傳授必要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點撥思路,在學習時做到事半功倍。
在課堂上開展教材內容閱讀時,教師要教給學生細讀的辦法,例如:先通篇瀏覽,再讀每一段的首句,再細讀每段文字。在遇到不熟悉的生詞或是長難句時,不要著急翻閱詞典,因為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在考場上面對生詞與長難句時由于缺乏詞典,可能會感到束手無策,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猜詞,根據故事發展理解詞匯在本句中所表達的含義。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Our World時,學生對appear一詞含義不理解,教師就可以舉例“In the past, we dont have a computer. But now, we have. So we say computer appeared.”然后讓學生猜解詞義。當學生實在難以理解時,再允許學生利用詞典查證并記錄。
在面對題目時,由于時間有限,往往做不到精讀細讀,這時就需要使用更多的閱讀理解技巧。例如:先審標題,判斷文章總體走向;其次,快速瀏覽,對文章主體內容有一個總體感知;然后是對題目進行細讀,帶著問題再去文章中尋找答案,重點是對信息進行篩選。當然也可以選擇先讀問題再進行閱讀,從文章中尋找答案,通常文章每一段的第一句會對本段內容進行總領,只要確定好所找信息的位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進行閱讀理解。在細讀文章時,可邊讀邊用鉛筆做些記錄,把有關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起因(即五個W:who what when where why)標注出來。可以對文章內容理解更為透徹。通常而言,英語閱讀會設置3-5個題目,題目難度由淺入深,涉及對文章表義理解的題目往往可以直接選定答案,而需要二度思考的題目則應反復閱覽原文,而反復閱覽并不是簡單地重新閱讀,是需要學生找出自己做選擇的對應依據,再將答案內容帶入到原文里,查看意思是否發生改變。而有時題目中會替換掉某個關鍵詞以混淆視聽,也許是與原文原詞有著相近含義的,也許是完全相反的,學生要結合上下文進行判斷,不要望文生義,而是用全文的主題思想統率各思考題,研究其內在的聯系和邏輯關系,并依次審核那些未獲解答的題,對照題目,推測判斷,確保理解無誤。對一具體問題不要局限于一詞一事,而應從短文整體考慮,從主線向外擴展,打開思路,前后上下對照。
二、創設良好的英語閱讀環境
許多初中生英語能力之所以難以提高或是遇到瓶頸,往往是因為他們只掌握了應試的技巧,但由于缺乏英語使用的環境,所學知識都浮于表面,難以靈活運用,也就難以獲得實質性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閱讀環境。在平時的課堂中,從初一到初三,教師要根據學生水平變化逐步調整教學方式,從中文教學到中英夾雜,再到全英課堂,為學生創造聽讀英語的環境。同時,在閱讀課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有效率地閱讀,例如,進行閱讀趣味比賽,要求學生默讀文章,并講清楚作者敘述了怎樣的一件事,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再如,要求兩位學生站起來讀出聲,比賽誰讀得又快又準。總之,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目的都是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提升課堂活躍度。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群文閱讀策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擴大英語閱讀量。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Food Festival時,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閱讀并掌握課內詞匯的基礎上,為學生科普其他常見食物的名稱,然后組織學生串演小型美食節的對話,讓學生在提升語用能力的同時擴大閱讀量。教師也可以創建班級英語角,組織線上或線下的英語互動閱讀活動,為解決學生選擇的文章難度偏低或偏高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方向,或是在線上班級群中上傳英語閱讀資料,督促學生每日完成打卡,在線下則開辦流動閱讀活動,每周抽取一節課的時間抽學生上臺分享自己閱讀到的英語文章,分享內容包括但不局限于新的句式、短語、固定搭配、文章內容、文章中涉及到的外國文化等。在設置英語角互動的同時,也是教師有意地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因為初中學生往往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在面對長篇的英語文章時難免會感到枯燥無聊,注意力難以集中,而開展閱讀分享會的形式更加新穎,更加適用于初中學生,也可以一人讀一篇進行分享,相當于全班每人多讀了許多篇的效果,更利于拓寬視野。
三、為學生進行文化差異科普
許多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時遇到障礙,或許不是由于詞匯與語法的不理解,而是來源于文化差異,對文中所描述的內容或是主人公處理問題的方式不理解。例如,在英文中,swan一詞本意為“天鵝”,但也可以指“才華橫溢的詩人”,這是源于一個希臘傳說,但由于缺乏文化理解,學生在面對一些詞匯或句子時往往只能理解其表義,而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這就需要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時為學生科普必要的外國文化知識。
在選擇課外拓展讀物時,教師可以選擇著名的英文文學作品或是文學名著等,因為這類作品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學生在閱讀途中可以感受到西方語言與文化與中式思維中存在的差異。再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模擬情景制造對比,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Making Friends時,教師可以組織兩組學生進行中英文的打招呼對話對比,中文小組在好友見面時會用:“你吃飯了嗎?”進行打招呼,而同樣的話翻譯成英文“Have you eaten yet?”卻顯然不適用于打招呼,而英文小組打招呼采用的是經典的:“How are you?”。另一組中文小組在打招呼時詢問對方:“你這是要上哪去呀?”但同樣的話“Where are you going?”卻并不適用于泛泛之交的陌生人,因為外國人更加注重隱私,強調自我支配,對于外來干涉會感到反感。再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China and the world時,教師可以有意地介紹一些西方與中國存在的不同,例如,為什么同樣是西方國家,美國的電熱水壺訂購量就遠低于英國?是因為英國人愛喝茶,而美國喝茶的人群則少得多。或是為學生科普西方節日的淵源,進而談到中西方在信仰上存在的差異,以及信仰上的差異導致不同國家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所表現出的不同。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多發現這類文化現象,發掘文化內涵,目的是增強對英漢兩種文化的敏感性,在進行閱讀理解時可以以英式思維看待問題。
四、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
即使是在同一個教室中共同學習的學生,也往往存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而教師若不對此現象加以管理,往往會使得班級學情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
例如,教師可以開設英語學習小組,按照學生的課堂活躍程度、平時作業完成度、學習成績等進行科學分組,最大程度規避小組學習的“搭便車”行為,而是讓課堂表現積極活躍的學生對其他學生形成帶動作用,集中小組的智慧,共同解決閱讀中遇到的障礙,然后教師再通過小組長匯集每組通過討論無法解決的障礙,對重點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更加抓住學生的“痛點”。針對部分作業完成度較差、英語學習吃力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他們相對簡單的問題,并在他們回答問題后予以鼓勵與肯定,如果回答正確,就要帶頭鼓掌;如果回答錯誤,也要對勇于開口發言的行為進行肯定。總之,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指揮者,要讓全體學生感受到被重視,并鼓勵他們開口用英語回答問題,克服心理難關,才能為將來的深度學習與進行高階閱讀奠定良好基礎。同時,教師要利用好課上的生成性資源,靈活調整教學節奏。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Our school life時,除了課本上的閱讀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自己的學習生活,并以學生討論的議題為切入點結合課文中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不斷拓展課堂的深度,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是靈活的,自己是課堂的主體。
另外一種依據學生情況調整課堂方案的解決辦法是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也就是讓學生上臺講課,這類“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英語基礎有一定要求,所以更加適用于高年級學生。例如,教師可以將某單元文章教學進行拆分,將不同的教學任務拆分給不同的小組,由小組代表上臺進行教學。某學生負責課文單詞領讀與講解,某學生負責某一段教學等,側重點各有不同。而教師作為課堂節奏地把控者,更多的是要起到從旁指導的作用,并對學生講錯或是少講的內容進行糾正與補充。這樣的教學模式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首先對于上臺講課的學生來說,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體驗備課與講課,體會到教師備課的不易,從此形成更積極的學習態度,另外也可以促使學生提前預習,更加全面地了解要學習的內容;對于臺下聽講的學生來說,學生充當教師進行講課的形式足夠新穎,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其次,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明顯的距離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心理壓力更少,并且因為同齡人之間的英語水平類似,也更容易聽懂課堂講解的內容;最后,對于教師來說,在觀察學生組織的課堂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所喜愛的課堂教學方式、環節,對之后的教學進行調整,更有利于打造學生所喜愛的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在英語學習中,閱讀理解能力至關重要,而教師要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就需要做到了解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多維度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擴大英語閱讀量,加強文化理解等。總之,英語本身是一種交流工具,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詞匯與句式處理,做對題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讓學生對英語閱讀充滿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展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