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學生的黨史素養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應有之義。落實這一要求,需要通過考教融合,實現教考互促、教學相長。對近幾年高考歷史試卷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試題多以深入認知類、因果闡釋類、史料論證類、判斷評價類題型引導學生知史愛黨愛國,把握歷史規律,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高考歷史試題對黨史素養的考查方式啟示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講準黨的歷史,廓清歷史迷霧;講清來龍去脈,梳理黨史脈絡;講深歷史規律,筑牢信仰根基;講活當下啟示,轉變教學理念。
關鍵詞:高考? 歷史試題? 黨史素養? 百年黨史? 考教融合
引用格式:林煒.高考歷史試題對黨史素養的考查及教學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3(01):65-70.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1]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提高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黨史素養的重要方式。2021年3月,教育部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會議強調要把握好師生這兩大群體,著力講好黨的故事,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2]。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要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引導黨史進教材、進頭腦、進課堂,發揮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3]。高中歷史課是教師講述百年黨史、中學生培養黨史素養的重要渠道,發揮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高考歷史試題是實現黨史學習教育教、學、評一體化的有效手段,承載著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多重功能。本文以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為例,旨在通過高考對教育教學的反撥作用,深入分析高考歷史試題對黨史素養的考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一、培育學生黨史素養的系統性要求
歷史是過往的教訓和啟迪,是寶貴的精神遺產。黨史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由弱到強、由勝利走向勝利的成長軌跡,給全人類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教育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4]。黨史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僅能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而且能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并強調要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5]。因此,有必要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中來,深入到文化知識教育之中,在教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黨史素養。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1.培育學生黨史素養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百年黨史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為世界謀大同的智慧。培育學生黨史素養實質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引導學生明理、增信、崇德與力行。首先,百年黨史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是引導學生學史明理的重要資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學生的黨史素養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史實中感悟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難題的理論自覺,并從中汲取思想養分,啟發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引導學生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其次,百年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使命的歷史,是引導學生學史增信的重要資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奮斗旗幟上。培育學生的黨史素養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黨的救國大業、興國大業、富國大業、強國大業中深刻體會黨始終不變的初心和使命,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堅定歷史自信。再次,百年黨史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勇毅前行的歷史,是引導學生學史崇德的重要資源。百年來,共產黨人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頑強拼搏、前赴后繼,走出了“人間正道”。培育學生的黨史素養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黨史人物和故事中深刻感受黨的光榮傳統,激勵學生在自己的長征路上增強勇毅前行的勇氣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涵養自信自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百年黨史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砥礪前行的歷史,是引導學生學史力行的重要資源。學史是為了照亮前行的路,向歷史學習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難困苦,闖難關、涉險灘,堅持向歷史學習,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培育學生的黨史素養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黨的百年斗爭史、奮斗史、創業史中汲取歷史智慧、把握歷史主動、凝聚前行力量。
2.培育學生黨史素養是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
2020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歷史課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歷史課標》),這成為指導高中歷史教學和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依據。黨史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史素養內在地體現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從課程性質上看,歷史學科作為基礎課程,《高中歷史課標》要求學生理解并認同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并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6]。百年黨史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珍貴資源,是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從戰火中走來,是最具先進性和富有創新性的政黨,挽救國家民族于危難之際,引導學生認識并理解黨的歷史既是培育黨史素養的內在要求,又是國家課程標準的內在規定。從課程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上看,歷史課程要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7],這與培育學生的黨史素養息息相關。黨史素養的培育也引導著歷史教學不僅要講清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偉大成就,還要講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成功,引導學生置身于黨的歷史中切實感受黨的生存成長發展之道,從歷史全貌中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在認清歷史發展規律中揭示黨的成功密碼。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上看,黨史素養能夠蘊含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中,發揮著學科育人的獨特價值。“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諸核心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8],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懷。黨的歷史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和人民情懷,培育黨史素養便是在黨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理解并認同黨的歷史使命,樹立起家國情懷,服務于國家強盛與民族自強。“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諸核心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9]。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可以說,黨的歷史是培育學生“唯物史觀”學科素養的最好素材,而在培育過程中也會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
3.黨史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應有之義
2014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改善基礎教育學生評價生態提供了指導性意見。黨史素養的培育養成與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均衡發展息息相關。《意見》指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在思想品德方面,要考察學生愛黨愛國、理想信念等表現[10]。黨史教學是承載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依托黨史素養培育,把紅色基因融入到課程之中,筑牢學生理想信念之基。在學業水平方面,黨史教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為例,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該必修課程共有24個課程,黨史教學占6個課程,比重大、容量多。講好黨的故事、培育黨史素養理應成為歷史教學的應有之義。在身心健康方面,黨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涌現了英雄模范人物,培育黨史素養的過程也是磨礪學生心志的過程,能夠引導學生向優秀黨員看齊,向英雄模范看齊,提升應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素質。在藝術素養方面,在黨的百年歷史中涌現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美術作品、戲曲作品、影視作品等,反映了黨的艱辛創業歷程。這些珍貴的歷史素材既可以成為提高黨史教學質量、培育學生黨史素養的有效資料,又可以成為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水平的重要素材。在社會實踐方面,《意見》強調學生可以通過參觀學習與社會調查等方式形成作品或調查報告[11]。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分別確定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這些基地蘊含著豐富的黨史資源,可以成為現場歷史教學、提升學生黨史素養的實踐場所,學生能夠在參觀學習、社會調查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可以說,黨史素養有機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內容之中既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應有指向。
二、高考歷史試題對學生黨史素養的考查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以深入認知類、因果闡釋類、史料論證類、判斷評價類為主要題型考查學生,通過創設多樣化黨史情境綜合檢測和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引導學生知史愛黨愛國、把握歷史規律、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對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歷史課程教學具有反撥作用。
1.以深入認知類題型引導學生知史愛黨愛國
了解歷史是分析歷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知史才能明智,只有知史才更有利于學生愛黨愛國。黨的百年奮斗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所取得的。尤其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12]。歷年高考歷史試題都十分重視學生對重要黨史史實、重大成就等基本歷史知識的考查,通過選取各種各樣的史料(如文獻、檔案等)和采取豐富多樣的呈現形式(如圖片、表格等)進行考查,要求學生深入認知并熟練掌握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成就等,引導學生在了解百年黨史的基礎上愛黨愛國。
例如,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30題以土改后太行山區的村民小事為歷史背景,要求學生在閱讀有限的歷史材料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信息推理,意在引導學生深入認知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改政策及其重要意義。又如,2020年文科綜合全國Ⅱ卷第29題以中國共產黨告全黨黨員書的部分內容創設情境,重點考查八七會議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在既定歷史材料中推斷出八七會議上所確定的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針,引導學生理解當時中國共產黨采取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必要性,在知史中認同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方針政策。再如,2022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31題、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31題、2020年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31題和2020年文科綜合全國Ⅲ卷第31題都不約而同地選取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不同實例,要求學生根據所給材料進行推理判斷,引導學生感受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并熟練掌握與此相關的重要會議、重要論斷,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自豪感。
2.以因果闡釋類題型引導學生把握歷史規律
歷史現象是歷史本質的外部表現,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由錯綜復雜的各種原因推動的。只有通過歷史解釋,對歷史現象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才能準確把握歷史規律。黨的百年歷史波瀾壯闊,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是黨在篳路藍縷的奮斗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是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成功、中國共產黨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深刻回答。因果闡釋類試題是高考歷史試題的重要題型,能夠綜合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組織材料、分析材料、論述闡釋等方面的能力。以黨史為情境的因果闡釋類試題多以選取重要歷史文獻的形式組織材料,以綜合分析題的考試題型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進行有效解釋的能力,要求學生揭示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意在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方法論指導下論述歷史和現實問題,把握歷史規律,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避免只進行歷史知識信息的簡單傳遞。
例如,2022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47題以《共和國走過的路——建國以來重要文獻專題選集》(節選)為材料支撐,呈現了毛澤東高度重視召開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的歷史情境,要求學生闡釋毛澤東重視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意在引導學生在歷史的來龍去脈中增強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解,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把握,既符合當下理論熱點,又結合重要史實。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47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的相關論述為情境,意在說明科學技術對于生產力的提高、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引導學生置身歷史情境,從鄧小平的相關論述中進行追根溯源,歸納其論述產生的時代背景,增進學生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理解。又如,2018年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46題以毛澤東的《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節選)為重要史料,介紹中國共產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從史料中說明中國共產黨產生這些認識的國際背景,看清歷史本質。
3.以史料論證類題型引導學生堅定歷史自信
《高中歷史課標》指出,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13]。歷史論斷只有從歷史中來才更有說服力。網絡媒體良莠不齊,中學生雖思想活躍,但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的不良影響。高考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著重要作用,要發揮好以史育人的導向作用,廓清歷史迷霧,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百年黨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是高考歷史試題素材的重要來源。近年來,高考歷史越來越重視學生依托黨史加強史料論證能力,要求學生能根據給定史料進行信息選取與加工或國際比較,通過歷史小論文、簡析經驗啟示的形式綜合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邏輯思維、論文寫作等多項能力,意在引導學生汲取百年黨史的思想養分,提升黨史素養,堅定歷史自信。
例如,2022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41題以《技術進步及其組織——日本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二十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中國共產黨歷史》等為重要史料,呈現二戰后中日兩國的技術引進情況,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在史料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得出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意在引導學生深刻把握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又如,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42題以中國共產黨建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間部分重要會議示意圖為情境,引導學生從示意圖中簡析兩次會議間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并說明其原因。要求學生做到史實準確、論證充分,重點考查了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意在引導學生在熟知百年黨史的基礎上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有效論證,在史料論證中感悟中國共產黨的艱辛奮斗歷程,堅定學生的歷史自信。
4.以判斷評價類題型引導學生增強歷史主動
歷史是接續發展的。對于歷史的學習,不僅要熟知、真知,還要能夠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要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服務[14]。高考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育教學起著風向標的作用;中學生是民族復興的有生力量,這決定了高考歷史必須要將培育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放在重要位置。百年黨史是最好的“清醒劑”,引導學生對黨史進行判斷評價,有利于學生在觀點交鋒中正確辨析各種歷史觀點,正確看待百年來黨的歷史成就、歷史經驗和歷史意義。因此,歷年高考歷史試題會以判斷評價的題型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評判歷史問題,借助任務設置、增強開放性等手段,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思維品質,增強學生的歷史主動。
例如,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41題以建國初期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為歷史背景,選取多個歷史材料,創設復雜情境,要求學生評價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意在引導學生在歷史評價中正確看待建國初期黨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又如,2020年文科綜合全國Ⅲ卷第42題借助圖表展示1995年7至8月對江蘇昆山、浙江樂清的部分農民的調查統計來創設情境,要求學生從給出史料中自選角度確定論題并展開論述,意在說明改革開放對國人擇業觀和傳統觀念的沖擊和影響。試題的材料呈現、設問形式新穎,通過以小見大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黨作出改革開放重大戰略決策的歷史性意義。同時,試題又兼具開放性,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求學生自選角度發現歷史問題,引導學生從歷史的宏觀敘事中把握重要事件并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對社會的影響。該題型有效實現了考查學生思維品質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統一。
三、黨史素養融入歷史課程的教學啟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廣大青年要奮勇爭先,把光榮鐫刻在歷史行進的史冊里[15]。青年學生只有明確中華民族的屈辱抗爭史、中國共產黨的創業史,才能更加堅定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理想信念。因此,要以高考歷史試題對黨史素養的考查為引領,發揮教考互促、教學相長的功能,把黨史素養融入到歷史課程中,講好中學歷史課。
1.講準黨的歷史,廓清歷史迷霧
講準黨的歷史是講好歷史的前提。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無處不網、無時不網”成為網絡發展新趨勢,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歷史虛無主義借機通過網絡來否定黨的歷史,歪曲黨的歷史人物,弱化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高中歷史課標》所規定的內容講準黨的歷史(包括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等),廓清歷史迷霧,向學生傳達正確的聲音。其一,在講準黨的歷史中滲透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既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16]。宏觀上,要將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歷史教學始終。尤其在黨史教學時,要給學生準確揭示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自覺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中觀上,要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講準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作用。微觀上,要重點分析百年黨史中若干重大歷史問題,將唯物史觀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共產黨解決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理論邏輯形成聯動體系,做到方向不偏離、內容不空洞。其二,精準對接學生的學習困惑和理論需求。學生的學習困惑是教學提質增效的增長點。教師教學時要研究學情,注重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精準教學,有效回應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學習問題。同時,對于線上或線下出現的歪曲黨的歷史的各種現象,教師要結合黨史教學內容正面回應、批評各種錯誤觀點,廓清歷史迷霧,增強歷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講清來龍去脈,梳理黨史脈絡
講清歷史的來龍去脈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講好歷史的基礎。黨的歷史貫穿百年,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抗爭史,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富強的奮斗史,還是中國共產黨結合具體實際不斷理論創新的探索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對黨的歷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對歷史問題的深度剖析,這就會導致在高考時難以有效應對因果闡釋類、史料論證類等試題。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不應平鋪直敘地擺史實列要點,不能簡單粗暴地要求學生記憶背誦,要在講清歷史來龍去脈、前因后果的過程中梳理黨史脈絡。其一,聚焦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講清來龍去脈。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個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既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貫穿百年黨史,也要注重分析每一個階段的重要歷史特征,條分縷析地講清黨在不同階段召開重要會議的原因,以及采取不同任務和舉措的原因。同時,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是由多個因素交互交織產生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辨析眾多因素的主次地位及這些因素的內在邏輯,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尤其在講述黨史時,要關注到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其二,創新教學手段,梳理黨史脈絡。面對豐富的黨史教學內容,學生在內化相關知識時難免會有畏難情緒,教師可以依托黨史時間軸、黨的重要會議圖鑒等形式梳理黨史脈絡;同樣,可以借助專題課(如重要節點周年紀念)合理設計課堂容量,深度挖掘黨史資源,引導學生追根溯源,有效擴展課堂深度,培育學生黨史素養。
3.講深歷史規律,筑牢信仰根基
講深歷史規律是講好歷史的關鍵。歷史規律是潛藏在歷史背后的真相,是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歷史聯系。黨的百年歷史光榮且偉大,是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生動體現。黨史教學不僅要講準、講清,還要講深背后的歷史規律,筑牢學生的信仰根基,傳承好紅色基因。高考歷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歷史思維、理想信念的考查,黨史資源成為考試的重要素材。因此,在黨史教學過程中不能淺嘗輒止,要講深歷史規律,運用黨史語言、黨史故事把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些問題講明白、講深刻,引導學生自覺樹立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祖國的高度認同,培養家國情懷。其一,在黨史教學中講深共產黨執政規律,引導學生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連續執政70多年并永葆青春朝氣,離不開指導思想、執政理念、執政方式等的先進性。教師要汲取黨史的有益養分,在教學中剖析中國共產黨能夠克服艱難并勇毅前行的強黨密碼,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其二,在黨史教學中講深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要善于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例如,“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課要求學生了解20世紀50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和成就,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我國在各方面取得開創性成就的歷史意義及原因,總結有益經驗,探究背后的歷史規律,激發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教訓,樹立正確黨史觀。其三,在黨史教學中講深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已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認可。進行黨史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國際對比,豐富資源素材,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開拓國際視野、樹立家國觀念,在比較分析中體會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堅定理想信念。
4.講活當下啟示,轉變教學理念
是否講活歷史課是檢驗歷史課教學效果的試金石。“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17],講“活”歷史課就是要讓歷史照進現實,從歷史中汲取當下啟示。此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高考命題要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18],而歷史啟示類試題能在兼顧基礎性的同時體現多元開放性。基于此,黨史教學時要轉變教學理念,增強課堂互動,引導學生能說會寫。其一,要活化教學資源與方法。在堅持內容為主的基礎上靈活組織各類黨史資源(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重要論述、黨史檔案、紅色歌曲、黨史漫畫等),給學生呈現系統全面的歷史史實;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特點綜合運用點撥法、史料研習法、問題探究法、社會考察法等方法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關注當下。其二,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學時要結合黨情和國情、歷史和現實,緊跟時代脈搏,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歷史小課堂中解決社會大課堂中的問題,推動黨史教學潤物無聲。如在教授活動課“放眼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可以將黨史融入教學,展示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我國的外交成就,以模擬全球論壇的形式進行古今中外對比,深化對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解,引導學生多維度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舉措,在活動探究中培育黨史素養,習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總之,重視考查學生的黨史素養是高考歷史的必然趨勢,要充分發揮高考選拔人才、引導教學的反撥功能。在培育學生黨史素養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黨史這門‘必修課’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總結和運用黨的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19],不斷探索歷史教學的方式方法,開發黨史資源,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5]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5.
[2] 教育部.干實事、解難事、謀大事、創新事、長本事 扎實推進
黨史學習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EB/OL].(2021-03-10)[2022-06-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
/2021/2021_zt02/yw/202103/t20210310_518792.html.
[3]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EB/OL].(2022-03-21)[2022-06-1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1/content_5680294.htm.
[4] 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6][7][8][9][13][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4,4,5,6.
[10][11] 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EB/OL].(2014-12-16)[2022-06-10].http:// www.moe.go
v.cn/srcsite/A06/s3732/201808/t20180807_344612.html.
[12]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7.
[14] 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7.
[15]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05-11(002).
[1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7.
[18]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2-06-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19]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07-22(008).
【責任編輯? 鄭雪凌】
*該文為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的百年歷程與經驗啟示研究”(21YJC7100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