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豪 劉夢彧 張鈺 李至晟

摘? ?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2年7月發布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觀規劃指導綱要》在聯合國人文主義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指引下,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系列服務的核心組成,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導。該指導綱要一是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觀規劃制定的指導性框架;二是對教育信息化政策與宏觀規劃制定的全流程進行細化指導,包括政策制定的管理與指導、政策審查與需求評估、確定政策愿景并制定政策框架等六大步驟;三是對重要領域制定宏觀規劃提供詳細指導,涵蓋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非正規教育等七大領域的針對性剖析。該指導綱要呈現出全面性與靈活性的特點,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實操性強的指導框架。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信息化宏觀規劃;迭接式路線圖
中圖分類號:G513?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1.02
一、內容概述與編制意義
2022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觀規劃指導綱要》(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以下簡稱《指導綱要》)。該出版物指導政策制定者將人文主義原則融入教育信息化政策,同時幫助政策制定者對教育信息化形成全面系統的理解,以應對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4)過程中的重要挑戰。
《指導綱要》包括導言、促進數字包容及利用數字創新、指導框架和指導原則、政策與宏觀規劃研制路線圖、設計教育全領域的宏觀規劃、持續性改進與前瞻性審查六大部分。導言厘清了信息通信技術的范疇,將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宏觀規劃定義為公共治理的“政策組合”,以確保將人文主義融入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宏觀規劃。第二部分采用歷史視角審查數字化應用程序和新興技術,重申促進數字包容是制定任何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觀規劃的前提和先決條件。第三部分闡明了過往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宏觀規劃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該部分的系列指導性框架與原則有助于決策者更好地將人文主義視角融入目標設定、行動規劃以及部門內部的協調中。第四部分介紹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和宏觀規劃編寫中的程序性知識,概述了宏觀規劃的研制路線圖并分步驟指導。第五部分提出了設計教育全領域的宏觀規劃,包括中小學教育在內的七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領域及次領域。第六部分強調了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持續改進以及關鍵因素的總結。
(一)核心目標:為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指導框架
《指導綱要》主要目標群體為政策制定者或者與政策實施直接相關的負責人,為決策者及機構負責人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三個必要方面提供指導框架。
第一,了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應用的指導原則和相關知識。特別是評估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效益—風險”雙重影響能力,以加強學習環境的供給和管理,進而推動全民終身學習。第二,培養逐步健全的關于政策制定的程序性知識,其愿景是將信息技術教育應用作為公共產品并指引戰略行動朝著共同價值觀發展,這些指導方針為政府和機構的前景規劃和政策范圍劃分提供了一個整體性的框架,以便據此制定并實施宏觀規劃。第三,加強對當地需求和準備情況等相關背景信息的了解,并明晰在政策、項目和能力方面的差距。這些指南僅為政策制定者或相關負責人在特定情況下的應對方式提供參考,并不做強制性要求。
(二)價值導向:人文主義與可持續發展
《指導綱要》彰顯UNESCO的核心價值觀,強調的原則反映出人文主義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導向。第一,實施人文主義原則,確保包容、公平和性別平等。利用教育彌合獲得信息技術以及數字技能方面的公平和性別差距。第二,根據預算限額評估信息技術和其他優先事項之間的權重。從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吸取的教訓揭示,應將利用技術提高教育系統的韌性規劃為任何新型學習基礎設施必不可少的部分。政策制定者需要審查和評估當地信息技術的準備狀態,選擇最適合當地的技術方法。此外,政策制定者還應該采用整體性戰略以決定學習活動的實施空間。第三,預測潛在風險和突發負面影響,并施以相應監管。政策必須預測、規范和減輕信息技術的使用對教育系統、個人、環境和氣候變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包括保護數據隱私和網絡安全、促進數字福祉、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等。第四,在全社會范圍倡導技術驅動的開放學習系統。建立具有危機應對韌性的系統有賴于合理的技術應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發后,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面對頻繁的教育中斷浪潮時,所有國家都需要開放的、有韌性的學習系統,以便學習的連續性和質量得到保障。
二、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觀規劃制定的指導框架
《指導綱要》提出了在教育政策和宏觀規劃中發展信息技術的全系統指導性框架(見圖1)。該框架包含信息技術賦能的學習空間及教育政策和宏觀規劃中信息技術的關鍵要素兩個顯性維度,還包括人文視野、學術和人類發展成果的定義、課程、評估和學習空間的開放性、獲取技術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評估跨空間使用技術的倫理問題和風險等隱性維度。
指導框架以人文主義愿景為引領,強調提升課程和評估的開放度以及學習環境的開放性和應對危機的韌性。
首先,將學習和人類發展成果作為政策目標。這些成果既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目標,也是政策規劃的出發點。除了學術成果之外,政策制定還應關注個人福祉和社會發展,以結果為導向的信息技術教育規劃應該從預期的學習和人類發展成果入手,而不只局限于信息技術的應用。
其次,將開放的學習空間作為擴大獲得教育機會的切入點。學習空間的開放意味著從校本場景轉向包含家庭和學校在內的互聯學習空間,進而發展為“家—校—社”跨場域智聯融通的學習環境。政策規劃的目的在于將信息技術從輔助性應用轉變為幫助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方法,進而為在學校、家庭或其他空間中的學習者提供處處可學的泛在學習環境。
再次,國家課程和評估的開放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創新的源動力。課程和評估應該從僵化的知識導向轉變為素養導向。政策規劃應該為地方教育、學校和教師提供更多的靈活性,以幫助他們選擇適當的教學設計、學習資源、授課計劃和評估手段。
最后,相互關聯的構成要素是實現成果的促成要素。這些要素應被視為技術賦能開放學習系統的三大支柱:一是技術、學習資源和人力資源;二是教學實踐,包括教學、學習、評估等;三是在學術成果和人文價值發展目標方面的預期產出。
三、教育信息化政策與宏觀規劃制定的六大步驟
《指導綱要》介紹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和宏觀規劃編寫中的程序性知識,為政策制定過程提供參考,以確保政策實施過程中得到充足的支持和有效的監測。《指導綱要》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六大步驟,強調政策規劃制定過程應是靈活的,各個步驟互為參考、相互依賴、共同規劃,并以迭代優化的思路進階式地修改。
(一)政策制定的管理與指導
首先,規范政策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規劃委員會和工作小組以管理和統籌政策的設計和實施。例如,政策協調委員會、統籌委員會、高級別委員會等。
其次,規劃委員會需要審查并協調跨領域法規和政策的一致性,包括考量技術和數據在教育中采用的適切性、數據獲取和技術部署的方式。
再次,初步決定政策范圍、期限和預期的審批機制。一是政策期限,規劃委員會應設置特定期限(如五年)或具體的結束日期;二是政策范圍、主題重點,要制定涵蓋所有或大部分學段和教育類型的全領域信息技術政策,或是將重點放在特定的次級部門或領域;三是預期政策審批機制,規劃委員會應明確政策批準方和使政策生效并被認可的協議。
最后,把組織咨詢作為引導合作伙伴參與政策制定的策略。為獲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協商與合作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是為最終確定政策和宏觀規劃征求意見。常用的咨詢方法包括開展廣泛的公眾咨詢、專題小組討論、持續的知識共享及定期會議等。
(二)政策審查與需求評估
政策制定者對以往的教育信息化或其他相關政策進行徹底審查,以決定所擬定政策的核心。政策審查應至少包括對現有政策的分析、需求評估和形勢分析。需求評估的主要目標是對需要解決的挑戰進行創新和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應對已確定挑戰的初步方法。政策審查的目的在于明確變革的方向與動因,并為公共干預和新政策議程的實施提供合理依據。
(三)確定政策愿景并制定政策框架
第一,確定政策愿景。政策愿景應該立足現在并關注未來,以人類的福祉和能力發展為中心,使人文主義原則具體化。一方面,愿景聲明應具備簡潔性和具體性,并為后續步驟提供方向;另一方面,愿景也應根據對現狀的差距分析進行自檢,差距分析將確定一個國家為實現其目標而應該實施的方案[2]。
第二,制定政策框架。教育信息化政策至少應包括以下關鍵內容:序言或介紹、背景和現狀分析、理論依據、期限范圍和政策協同、指導原則、實踐層面或總體層面的實施戰略、愿景聲明或政策聲明、政策框架(重點領域及戰略目標)等。
(四)構建宏觀規劃
宏觀規劃將明確需要變革的內容,并構建多個模塊。例如,學習和人類發展成果、學習資源、預期的教學實踐(教學、學習和評估)、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此外,在制定關于特定領域的宏觀規劃之前,教育信息化的宏觀規劃應首先涵蓋關鍵的橫向推動要素,特別是法律法規、預算規劃與協調、質量保障機制、能力建設和設置激勵機制等。
(五)制定有效的實施計劃
在這一階段,政策不再被視為一項計劃,而是一套指標,說明為了實現總體政策目標,隨著時間演進所需進行的改變。政策和宏觀規劃的實施需要預測和協調變化,使宏觀規劃中所有要素都能相互配合以成功實現愿景。
首先,政策實施方法。要使一項政策被執行者所采納有三種較為典型的辦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實施取向,該取向考慮所有推動因素并提供系統的實施手段;二是自下而上的取向,該取向始于對該領域從業人員的支持;三是混合模式,兼顧上述兩種方式的優勢且能規避兩者的劣勢。
其次,通過監測和研究尋求反饋和改進。一是行政監評,監測與評估是保證政策和宏觀規劃實施時效與質量的必要行政規程,它需要確定關鍵績效指標(KPIs),并以能夠可靠核對的數據或資料的現實假設為基準。二是研究,應嚴格設計研究以調查政策對教學的實際影響,并將實際結果與擬議的變革理論進行比較。
再次,管理和協調實施的組織結構。宏觀規劃的實施進程需要一個管理統籌行動和協調跨部門實施方案的組織結構,包括有權管理和監督政策執行的管理委員會、受權協調實施的國家信息技術教育機構、負責執行政策的工作組。
最后,制定證據導向的迭接式實施周期計劃。教育信息化政策與實施宏觀規劃應從小規模開始,收集和分析其有效性的證據,調整政策和宏觀規劃,之后在宏觀規劃規定的政策期限內擴大實施規模。此外,應該在國家層面收集、認可并推廣自下而上的創新,以觸發政策的下一周期性調整。
(六)政策的審批與發布
第一,政策的最終確定和長期執行。政策制定者應修訂并擬定政策和宏觀規劃草案,并形成一份完整的文件,至少包含以下部分:前言或導言,背景與現狀分析,理論依據,時限,范圍和政策調整,指導原則,實踐層面或總體實施戰略,愿景聲明或政策聲明,政策框架(重點領域及其戰略目標),宏觀規劃的跨領域要素(法規法律、預算規劃、質量保障措施、能力建設和激勵機制),關鍵領域的宏觀規劃(每個領域或模塊,包括背景說明、具體目標、執行方法、預算和資源、關鍵行動、時間表以及執行機構和合作伙伴),政策的發布策略等。規劃委員會應確保獲得最高權力機構對其予以認可,還應為政策和宏觀規劃尋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效力和預算分配方案。
第二,將政策發布作為溝通與建立伙伴關系的關鍵策略。本階段是從規劃階段進入實施階段的時刻,也是啟動結構性組織的時刻。規劃委員會應與負責執行的協調機構或國家教育信息化專職管理機構共同謀劃政策發布。應明確政策的發布并不是政策進程的結束,而是長期執行和不斷完善的開始。發布行政指令或命令、面向主要利益攸關者的發布活動、網絡研討會及宣講會等環節必須在發布階段完成。
四、教育信息化政策與宏觀規劃制定的七大領域
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宏觀規劃涵蓋所有學段和類型的教育,包括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非正規教育、課程和評估、數字化學習資源、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上述七大領域對建立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指導綱要》對其逐一進行了剖析,從明確概念、指出問題、提供行動建議等角度,對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指導。
(一)中小學教育的宏觀規劃
中小學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包括教育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總體教育環境的轉型。通過對以上方面做出調整,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利用信息技術加強K-12教育,是學校數字化轉型的必要環節之一。它的重點是為所有學生和教師提供用于教學目的的數字設備,以提高教學質量。因此,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設計應與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所有其他要素密切聯系。
同時,決策者部署學校教育信息化政策時,需要應對以下挑戰:教育界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師生無法獲得滿足教學目的的數字設備;缺乏高質量(快速穩定)的互聯網連接;教師專業發展趕不上數字環境的變化;學校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不能有效促進教學法的應用。
《指導綱要》建議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以下幾方面工作: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如建立數據庫、監測并分析師生需求,確保數字技術能夠支持并促進教與學;對學校的數字基礎設施開展需求分析;培養教師專業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支持其持續的專業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所有學科的教學質量等。
(二)高等教育的宏觀規劃
高等教育通常被視為社會流動、經濟增長和捍衛民主的手段。由于其重要性,政策制定者一直在尋求創新,以幫助提高高等教育的可獲得性、可負擔性、公平性和質量。高等教育信息化宏觀規劃需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大學的三個使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近幾十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高等教育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包括教與學、科研、機構管理、行政、財務、圖書館服務、學生生活等。
決策者部署高等教育信息化政策時,需要應對如下挑戰:可及性和公平性,即確保人人都能享有高等教育機會;效率和生產力,即復雜性隨著研究生產力和壓力的增長而增長,需要格外關注效率和生產力;高等教育機構需確保教學質量、提供學術支持以及確保資歷的可轉移性。
《指導綱要》建議制定高等教育信息化政策時,充分考慮以下幾方面行動。一是供給信息化:擴大高等教育獲取渠道,如開放遠程教育。二是教學信息化:鼓勵高等教育使用混合式學習,如建立多學科知識庫。三是科研信息化:發展和維護研究網絡,如相互合作產生新知識,創建靈活、綜合、高效和可負擔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四是行政管理信息化:提高效率,如投資數據系統開發、提供無縫學習的技術系統等。五是服務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支持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如開展高校信息化項目和計劃以彌合區域數字鴻溝,促進大學、產業和政府三方之間的合作。
(三)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宏觀規劃
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重視信息技術如何支持建立靈活、專業的全民學習環境,提供針對性培訓,為學習者提供更加真實有趣的學習體驗。作為教育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致力于賦予學習者獲取新知識和實踐的技能,為公民提供充分受益于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技能。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信息技術宏觀規劃致力于培養信息技術相關能力,更好地將學習與就業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加強課程材料與就業市場中新制造、生產、服務和基于數據的服務之間的關聯等。
決策者部署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信息化政策時,需要應對如下挑戰: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學習環境,如穩定的電力供應、最新的軟硬件以及便利的互聯網接入;優化更新教學資源,確保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學習機會與課程目標相一致;為了使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習環境的優勢,需要對設備的使用、新型學習資源和新型教學方法進行充分的培訓;新的學習環境為學習者開展基于問題的、真實的和自組織的學習提供條件。
《指導綱要》建議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以下幾點:評估基礎設施現狀(如互聯網可訪問性),并擴大信息技術教育服務獲取渠道;確保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能夠指導實際應用的遷移價值,如利用虛擬技術加強學習場景的情境性與真實性;提供泛在互聯的學習空間以提高學習者的能力,如采用平臺促進對非正式學習的認可;確保所有人能夠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技能,包括畢業生及離校生;評估并更新教師培訓內容等。
(四)非正規教育的宏觀規劃
非正規教育是指可根據個人需求、個人特定的環境和情況彈性組織的結構化學習機會。[3]非正規教育重視利用信息技術擴大所有人接受教育機會的范圍、規模、質量和類型,為所有人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幫助弱勢群體,并對非正規教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給予認可與認證。
信息技術在非正規教育相關的教育政策中必須克服與可獲取性、質量保障標準以及高等教育課程學習結果的廣泛認可相關的挑戰。通過非正規教育,一系列的教育、社會和經濟問題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得以解決,應保障失學青年、難民、殘障人士和缺乏基本技能者獲得學習機會。《指導綱要》建議制定政策時,應充分考慮獲取、質量和可持續性。一是利用可負擔的信息技術增加非正規教育的獲取機會,如設置專門推進信息技術支持的非正規教育機構;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提升非正規教育質量,如促進并支持開放教育資源的創建、使用與復用;三是確保數字化驅動的非正規教育項目具有可持續性,如提供數字化非正規教育課程的認可、認證和評估機制,包括通過認證系統對先前學習經歷和終身學習的認可,并將其納入國家資格認證體系。
(五)課程與評估的宏觀規劃
課程規定了學生在正規教育中的學習內容、時間及方式。然而,由于越來越多的學生和教師能夠獲取并使用信息技術,傳統的課程定義受到了挑戰。當新的工具被引入課程時,學生學習什么(課程內容)和他們如何學習(教學法)都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人們認識到有必要將信息技術基本技能納入學校課程,并改革學習評估,以反映信息技術的使用及其對學習成效的影響。[4]
課程和評估中信息技術相關的教育政策需要關切如下挑戰:一是解決學生學什么、何時學以及如何學的問題,包括如何使數字能力全球框架本土化,以應對本土化的需求;二是如何靈活調整教學時間和教學順序,以利用更適當的教學方法實現課程目標;三是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等。
《指導綱要》建議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數字能力融入課程體系,如厘定不同年級須達到的數字能力水平;二是指導教師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術以達到課程目標,如以創新的教學法豐富課程,并為教師推薦適切的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三是引導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加強對學生學習的評估,如實現基于計算機的學習結果評估。
(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宏觀規劃
數字化學習資源包括一系列和國家課程體系對標的在線課程,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當易于獲得、管理、共享、查找,能夠被監控、重復利用、評估、更新和調整,以推動教學和技術的進步。數字化學習資源中的宏觀規劃應確保所有師生都有權限訪問優質數字學習資源,內容應包含與國家或院校課程相適應的廣泛數字化內容,并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對其加以改編。
決策者部署政策時,需要關注如下挑戰:一是需要財政資源來開發并定期更新覆蓋所有科目、所有年級、與課程相適配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二是缺少與地方課程相關的高質量開放教育資源;三是缺少多語種本土化材料;四是終端用戶往往無法及時拿到學習資料;五是偏遠地區學校難以獲取高質量的學習材料;六是需要保持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更新,緊跟課程中快速發展的技術和變化。
《指導綱要》建議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以下幾點:一是為所有學科和年級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二是將教學原則融入數字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中;三是建立國家或院校級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庫;四是善用開放式教育資源;五是培養職前職后教師的數字化資源使用能力;六是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實現泛在學習。
(七)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宏觀規劃
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提供教育系統運作的相關信息,促進數據和信息的收集、聚合、分析和使用,以用于監測、制定政策和優化實踐,并實現持續性改進。教育信息化政策重視建立并定期更新信息技術強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為所有部門、所有類型的教育及時提供數據支持,持續提高規劃、管理教育政策過程中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公平性。
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挑戰來源于以下方面:一是數據收集,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缺乏具備可靠性、系統性、時效性、國際可比性的數據;二是數據聚合,如許多國家缺乏聚合數據以支持基于指標的分析;三是數據分析,如多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缺乏互通性;四是數據使用,如看得到的數據通常只是一部分,許多重要的變量沒有或難以被納入系統。
《指導綱要》建議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以下方面:一是優化教育機構數據錄入與聯通,利用新技術提升數據采集效率,加強解讀數據的能力;二是開發數據聚合和分析指標,提高結果可靠性和準確性;三是增強使用數據的能力,在政策制定和教與學中有效使用數據。
五、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關鍵:迭代優化
政策制定和施行及宏觀規劃應通過評估進行持續性學習和改進。雖然“制定全領域的宏觀規劃”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路線圖的最后一步,但不應將其視為政策規劃和實施進程的終結,而應包括通過評估持續學習。政策的持續性改進迭代是制定政策的關鍵,特別是當政策內容涉及到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時。在每一步中,政策制定者都應該從之前的步驟中學習,并對調整和變化持開放態度,以確保政策對教與學產生最大的影響。通過反饋循環來落實政策制訂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宏觀規劃及其各個步驟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納入每一次新的迭代中,目的是確保根據質量保障基準實現目標,并在目標發生轉變或可能無法實現時調整計劃。持續監測和研究以正向循環的方式反饋宏觀規劃,可以幫助各國實現或超越其實施目標,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如新技術或新危機),并最有效地利用現有人力、技術和資金資源。
六、對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啟示
教育正處于全球性的危機中,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呼吁亟需教育系統變革,以建立一個包容性、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的未來。[5]數字技術具有巨大的變革潛力,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選擇已成為全球性的共識。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對于我國而言,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意義與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同脈,是教育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趨勢。
教育數字化轉型促進各國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有諸多因素需要政策制定者了解與解決。第一,教育信息化應用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為人服務并提高人的素養。一方面,應避免信息技術對學生幸福感提升存在潛在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政策須兼顧教育效益和環境成本,應將擴大教育機會、推進包容性和支持終身學習作為優先事項。第二,信息技術本身并不能解決一個國家的教育問題,因此,無論是否有信息技術的幫助,都應優先解決現有教育系統內存在的挑戰。第三,教與學不應該由信息技術驅動,而應發展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來提高學習質量的教學法,同時應該避免信息技術的不當使用及過度使用。第四,為使教師能夠充分且謹慎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是當務之急。第五,在教育政策中發展信息技術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政策和宏觀規劃應作為教育頂層設計的一部分。
教育信息化政策規劃制定與執行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保障。《指導綱要》在人文主義與實現可持續目標的價值觀指引下,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整體性框架和指導原則,以及政策制定的流程和覆蓋領域。主要體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全面性,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整體框架與指導原則,還詳細闡述了制定的流程及應關注和覆蓋的七大領域;二是靈活性,其在人文主義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下,并不對所有教育信息化政策進行一刀切的建議,而是倡導政策制定者對現況及需求進行審查和評估;三是指導性,其內容的全面性與靈活性,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實操性強的指導框架。
參考文獻:
[1]UNESCO. 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EB/OL]. (2022)[2022-08-0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0926P58.
[2]UNESCO. Guidelin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policies[EB/OL]. (2019)[2022-08-0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1129.
[3]PANTEA M C. On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dilemmas and tensions in nonformal learning[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16(1):86-100.
[4]UNESCO. Qingdao declaration, 2015: seize digital opportunities, lead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EB/OL].(2015-05)[2022-08-0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33352.
[5]余麗麗, 潘涌. 聯合國召開教育變革峰會——提振教育可持續發展信心[N]. 中國教育報: 2022-09-22(09).
An Iterative Roadmap for ICT in Making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of UNESCO 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
LIU Jiahao, LIU Mengyu? ?ZHANG Yu? ?LI Zhishe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 was relea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in July 2022. As the core component of UNESCO’s series of services on ICT in education, it provides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s of human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pecifically, the guideline, first, proposes a guiding framework for planning policies and masterplan regarding ICT in education. Second, it provides detailed guidance in six major steps, such as governance and instruction on policy making, policy review and needs assessment, defining the vision and building the framework, etc. Third, it provides detailed guidance on designing the masterplan in seven significant areas, which covers a targeted analysis of basic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formal education, and so on. The guide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providing a practical guiding framework for policy-makers.
Keywords: ICT in education policy; ICT in education masterplan; Iterative roadmap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呂伊雯
作者簡介:劉嘉豪、劉夢彧,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張鈺,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北京 102206);李至晟(通訊作者),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