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瑄蔚 苑大勇

摘? ?要:作為全球教育治理的行為體之一,跨國公司對推動全球教育發展發揮著重要影響。跨國公司通過發揮其獨特的資金與技術優勢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活動,這既符合其自身發展需求,也有助于建立企業的全球價值貢獻形象。在參與治理活動的過程中,跨國公司扮演著“捐助商”“共建方”“設計師”“營造家”及“創新者”角色,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建設教育項目、開展教育活動、搭建交流平臺、推動教育創新。跨國公司在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進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其自身缺乏一定的中立性和權威性、追求社會責任時伴隨著利益矛盾等。文章通過對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動因、路徑、現狀分析,為中國企業助力全球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建議。
關鍵詞:跨國公司;全球教育治理;教育治理
中圖分類號:G513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1.04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各國利益休戚相關、命運緊密相連。全球范圍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活動日漸頻繁,越來越多的行為體參與到全球教育目標的實現過程中。這其中跨國公司的經營與國際社會環境的平等、安全息息相關,跨國公司基于其自身的利益訴求及社會責任感參與到構建更好的社會秩序中。在對外投資和全球治理中,跨國公司占據重要的主體地位,近年來許多世界大型跨國公司逐漸意識到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性,并主動成為其中的主體,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嘗試影響和改變全球不同地區的教育政策,將應對全球問題與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結合在一起。本文將通過分析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動因,歸納參與路徑,并對未來發展中的挑戰進行分析,為中國企業未來助力全球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建議。
一、動因分析
跨國公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由母公司統籌決策和控制,從事跨國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實體。”[1]作為全球治理的主體,跨國公司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不僅要聚焦企業內部,更要關注企業外部,才能保持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其原因主要有:第一,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城鎮化帶來的種種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普遍關注、必須以全球之力來處理和克服的問題。跨國公司作為國際經濟的市場主體,無法回避上述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行動。第二,工業化、城市化所帶來的各種嚴峻問題對跨國公司(尤其是對資源和環境依賴性較強的公司)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一定的限制和阻礙,如不能有效解決,將嚴重影響跨國公司的發展。第三,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在市場和品牌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下,為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塑造和鞏固企業的品牌、樹立自己的社會形象,跨國公司致力于進行公益性的社會教育,也是一種內在需求。[2]
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領域幾乎覆蓋從學前教育、中等教育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再到成人和繼續教育的各個階段和類型,從學生和教師發展的個體層面到學校改進的機構層面再到教育制度完善的系統層面,從創新性教育理念、學習文化等“軟件”到人工智能技術、教育技術裝備、學校基礎設施等硬件,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到數字化教學和在線教育等方方面面,究其動因,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有助于建立全球價值貢獻形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有2.584億兒童、青少年和青年失學,占該年齡組全球人口的1/6,其中約5900萬小學適齡兒童(約6~11歲)失學,6200萬初中適齡青少年(約12~14歲)及1.38億人高中適齡青年(約15~17歲)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3]超過2億在校讀書的學生普遍缺乏閱讀和基本技能,盡管其中大多數完成了小學教育,但參與社會活動的技能不足。為了遏制這種趨勢,需要多個利益相關者(如政府、民間社會和多邊機構、捐助機構等)采取全面行動。[4] 跨國公司通常具備資金、技術、創新以及人才優勢,通過資金、勞動力流動網絡、創新、宣傳和技術在內的要素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教育體系。教育的發展能在解決社會就業、改善企業經營形象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有助于增強民眾對跨國公司的信心。[5]
二是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符合其自身管理發展需求。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報告指出,“改善教育有利于私營部門培養熟練的勞動力,提高購買力(假設受過良好教育的兒童成年后更有可能從事高薪工作),提高生產力[6]。”跨國公司可通過參與教育項目、提高員工的技能而受益;通過與當地合作,伙伴合作開發新市場,測試新的商業模式或產品并進入新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通過對教育的長期投資,鞏固公司在當地社區中的存在價值;參與教育治理還可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士氣和降低離職率。因此,跨國公司憑借其內驅力主動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將其市場目標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促進企業自身利益發展,同時實現了對參與教育領域的可持續開發與維持。
三是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踐行其責任擔當。全球化深入發展使企業的社會責任已超越國界。跨國公司通過簽署聯合國“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履行在教育、發展方面全球規范的承諾,承擔起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表明,技術知識和信息對國家的經濟增長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對新知識的獲取、采用和改進能力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而這種能力正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缺乏的。縮小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已經成為關系未來全球繁榮的國際性問題。 跨國公司積極致力于技術知識的傳播,以提升東道國當地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例如,波音公司在2015年通過FIRST機器人技術挑戰賽(FTC科技挑戰賽項目)在全球共輔導了7500余名學生,以激發學生對工程和科學的興趣。波音公司在中國發起的“放飛夢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動”(Soaring With Your Dream)是其兩個最大的海外培訓項目之一,2009年—2022年覆蓋了中國各省14萬名中小學生。[7]
二、路徑分析
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有多種途徑,有學者認為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跨國公司與政府間國際組織合作開展活動;跨國公司和非政府間組織進行合作;跨國公司以獨立負責的方式組織開展活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參與到全球教育治理中,都會給跨國公司帶來短期或長期的實質性及無形的收益。[8]孫進等對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方式做了進一步總結,提出了四種基本路徑,分別是資助者路徑、實施者路徑、推廣者路徑和促成者路徑。[9]筆者結合近年來跨國公司實踐經驗進行創新性歸納,總結了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五種路徑(見圖1)。
(一)全球教育治理經費的“捐助商”:跨國公司提供資金與技術
跨國公司通過向國際組織、東道國政府及其教育機構、各國的慈善和公益組織提供資金和實物,以支持其教育活動。跨國公司在此扮演的角色是“捐助商”,主要負責提供資金或實物支持,不親自參與項目的設計和實施。當跨國公司的業務遠離教育領域時,或者所涉及的教育活動僅需要來自外部的資金支持時,多選擇此種參與方式。通過這種參與方式,跨國公司為緩解全球教育的經費匱乏問題作出重要的貢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共獲得67億美元的資金捐助,其中來自私人領域(企業、基金會等)的捐贈金額大約為15億美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民教育高級別小組強調私營部門在教育治理中的參與價值,指出捐助國、國際資助機構和政府必須擴大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為全面的全民教育議程調動資源。英特爾公司通過“英特爾(Intel)教育計劃”資助中國大學前沿技術項目的研發與合作,捐贈大量軟硬件設備,共建聯合實驗室,合作項目涵蓋計算機系統結構與電路、軟件技術、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為國內外高等院校提供與輸送了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經驗。該公司自2003年啟動“求知計劃”,致力于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為青少年提供有針對性的社區課外教育活動。“求知計劃”在全球已累計培訓超過50萬名來自中國、巴西、墨西哥等國家的中小學生。除此之外,英特爾公司還為教育活動、人才培養提供資金或物資保障,如英特爾公司于2006年為支持中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捐款了1萬臺電腦。2007年,英特爾公司再次面向中國農村中小學生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提供了2000余臺學校教學用的計算機;贊助中國“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提供學生獎學金;鼓勵人才培養及教育創新發展。[10]
(二)全球教育治理資源的“共建方”:跨國公司與政府共同設計與實施項目
跨國公司利用其技術和專長設計并實施與自身業務活動密切相關的教育項目,服務東道國乃至全球各國的教育發展。在大多數場景下,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國際組織和相關機構合作,因此能夠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資源優勢推動教育的發展是其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最主要的一種方式,也可被認為是最理想的一種方式。
聯合國“全球契約”致力于通過挖掘企業優秀案例、整合資源等活動促進企業參與全球治理。從2000年7月的50家企業開始到2022年4月,已經發展到160個國家的12,000家企業,并增加了勞動力、民間社會和其他參與者。[11]跨國公司在參與過程中不斷為該組織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在教育等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以應對貧困和不平等問題。聯合國也通過該組織將其普遍原則融入企業的行為。例如,2018年10月,華為公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ICHEI)建立了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在非洲和亞太區域的教育領域開展合作,支持亞非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速海外人才生態建設。[12]
(三)全球教育治理項目的“設計師”:獨立開展教育活動
跨國公司通常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結合自身業務發展的新需求,跨國公司通過開辦自己的教育機構或獨立舉辦教育活動,作為“設計師”直接提供教育服務。例如,英特爾公司認識到人工智能對縮小數字鴻溝,幫助解決不平等、貧困等經濟和社會挑戰的重要性,開辦人工智能學院(AI Academy),為學生、教授、數據科學家、開發人員等提供資源和培訓。學院開設自定進度的課程、現場研討會、網絡研討會,提供從通用人工智能到深度學習等主題的培訓內容。再如,該公司于2021年啟動青年人工智能—全球人工智能準備計劃項目(AI for Youth-Global AI Readiness Program),旨在以包容的方式讓青年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社交技能,改善最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促進教育領域的包容與公平。這既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也將企業自身業務融入其中。目前,該計劃正在全球14個國家及地區實施,承諾到2030年將擴展到30個國家,覆蓋3萬家機構,幫助3000萬人。[13]
(四)全球教育治理環境的“營造家”:跨國公司搭建平臺促進多方融合
跨國公司擁有覆蓋全球的市場營銷網絡,利用該優勢,扮演“營造家”的角色,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宣傳和倡議活動,引起人們對于特定教育項目或議題的關注,甚至影響教育決策者、教育機構和教育者的觀念和行為。2003年起,殼牌公司(中國)啟動了可持續發展能源計劃,并與北京環境和發展研究中心合作。2006年,雙方聯合編制了“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材并進行出版,面向中國中小學生開展關于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2022年,該教材已經被全國200余所學校所使用。[14]再如,法國安盛集團(AXA),作為全球領先的保險集團,為了強調讓孩子學習交通知識的重要性,2015年5月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手發起“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安盛移動安全體驗教室之旅”公益活動,通過提供移動安全體驗教室,使得兒童和青少年在參與中學習交通安全的知識。2015—2016年,“移動安全體驗教室之旅”走進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城市的社區、公園、學校和兒童活動中心,組織了86場安全教育巡展活動,超過30萬孩子和家長受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15]殼牌公司(中國)通過搭建平臺,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拓展其經營理念,并將其延伸擴展到社會中,彰顯了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價值,在商業利益和社會公益上實現雙贏。
(五)全球教育治理模式的“創新者”:跨國公司站在未來教育發展的前沿
跨國公司憑借其強大的影響力,通過呼吁自身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如后備人才缺乏、員工子女基礎教育缺乏、不安全的學習環境等),引導所在地教育決策者關注和解決問題,進而跨國公司根據自身的發展訴求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提出要求,影響教育改革的方向,推動相關教育政策的討論和完善。
培生集團(Pearson)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教育和出版公司之一,總部位于倫敦,其業務幾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領域。除了提供面向學生和教師的服務之外,培生集團積極推動教育政策的討論,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如培生政策和學習中心(The Pearson Center for Policy and Learning)通過舉辦會議和論壇,討論及分享的政策信息。跨國公司提出新的教育議題,對教育主管部門提出應對教育挑戰的方案,通過開展研究活動分享新的教育觀念、傳播新的教育思想、探討新的教育政策方向,在教育政策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6]
三、面臨的挑戰
盡管跨國公司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維持商業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始終面臨諸多挑戰。
(一)跨國公司的權威性易受質疑
跨國公司作為全球治理主體之一,在教育政策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組織全球教育決策者的網絡,匯集政府內外的決策者共同探討、推動教育的系統性變革同時,國際社會始終保持兩類聲音,一方面呼吁跨國公司應更多地投入全球教育治理,充分利用其在資金、技術、知識、人員、網絡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助力全球教育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對于跨國公司缺少權威性、公益性和中立性頗有微詞。
(二)跨國公司的盈利驅動與社會責任動態平衡易被打破
跨國公司的企業屬性決定了商業目標位于其首要位置。一些跨國公司在全球教育治理中,難以把教育功能或社會責任放在首位考慮,與商業利益發生沖突時往往難以做出讓步。跨國公司在利潤豐厚的地區投入產出效益往往較為明顯,雖然對局部地區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卻從整體上加大兩極分化的局面。此外,一些跨國公司為了牟取最大利益,與所在地決策者、管理者存在利益輸送問題。鑒于此,不僅善治的目的難以達到,反而會激起民眾的不滿情緒,甚至引發社會矛盾,如愛立信公司為了加快設備運送,向伊拉克海關官員支付便利費、賄賂和潛在的恐怖主義非法融資。[17]統治者和跨國公司的腐敗行為,使得國家面臨治理挑戰。[18]
四、對中國企業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建議
隨著許多中國公司業務拓展,已經有很多中國公司大力發展海外業務。在中國公司參與國際商業事務的同時,其本身也成為產業交流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機構。隨著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增大,中國企業承擔的全球教育職責和使命也會隨時增多,中國企業應做好相應準備。
(一)持續增強自主創新“硬核”能力,提升教育治理數字化水平
衡量一個民族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其中最核心的標準就是自主性。全球價值鏈的成果與利益的產生,直接關系到全球創新資源的整合能力。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19]中國不僅已經成為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20]因此,為充分發揮中國企業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優勢,需牢牢把握全球價值鏈所帶來的發展機會,持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建設,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治理,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中國企業,不僅是中國的跨國企業,一方面應繼續扮演“捐助商”角色,通過增強自身實力提供資金或實物支持,緩解全球教育的經費匱乏問題;另一方面需主動承擔教育項目的“設計師”,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設計并實施與自身業務活動密切相關的教育項目,服務全球教育發展。同時,企業通過持續創新產品和服務來創造新的收入流,從而形成良性、可持續循環的教育產品和服務。例如,好未來集團自主開發的產品“AI教師漢語學習系統”將語音識別、語言評測等核心技術深度融入語文閱讀、語音學習等應用領域,可以智能地實現語音識別和實時校正。目前,該系統已經擁有近9萬名學生用戶、2000余名老師用戶,遍布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該案例被收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工智能與教育:政策制定者》(AI and Education: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21]另外,松鼠AI,作為國內率先將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技術應用在K-12中小學教育領域的公司,2020年2月開始,與中國國內近200家公立學校和教育局合作,提供在線個性化學習賬號及課程,助力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松鼠AI 2020年度移動學習周“人工智能創新獎”。[22]該案例也證明了中國企業,無論是成立時間較短的年輕企業,還是已具備規模的跨國型企業都通過其自身創新技術和產品為教育領域積極貢獻價值。
(二)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發揮大眾媒體“軟核”能力,增強教育領域話語權
隨著跨國公司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顯,社會各界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呼聲將愈來愈高漲。有學者認為,跨國企業在期望獲得公眾正面觀感的同時,加入各種社會責任倡議,可以避免國家更具體的管理和公民社會團體的批評。[23]中國的跨國公司可積極參與全球社會責任倡議,一是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實踐交流與宣傳場景,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同時獲得與聯合國機構等國際組織建立伙伴關系、參與國際規則的機會;二是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有利于在國際社會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長期穩定發展。
另外,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的營銷網絡有助于其快速觸達目標群體,在宣傳和倡議活動中引導人們關注特定的教育項目或議題,可引起教育決策者、企業、教育機構和教育者的觀念和行為的轉變。這里所說的轉變既包括較淺層次的變化,如引發人們對特定議題的關注,也包括更為實質性的改變,如說服人們親自參與問題的解決。例如,阿里巴巴利用其遍布金融等平臺(如支付寶等)在全球發起捐贈,引發民眾關注特殊兒童教育、女童教育、鄉村教育基礎設施等議題的關注,鼓勵民眾獻愛心并參與到這些教育項目中。
(三)繼續提升教育問題解決能力,積極參與制定教育領域國際規則
各大政府機構在制定教育領域相關重要規范、規則前,往往參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案例或經驗。而這類經驗通常是在國際組織開展的多邊磋商或進行倡議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企業可以積極參與此類活動,抓住機會表達自身訴求,在全球范圍內輸出中國經驗,為全球所面對的教育挑戰提供新的思路,彰顯中國提供教育解決方案的能力。例如,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響,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教育中斷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遠程教學,網龍公司積極參與其中,推出的全球學習社區Edmodo支持遠程課堂管理,并成為官方推薦的學習平臺之一。網龍公司共享線上教學“中國經驗”,并運用其強大的用戶資源以及全球學習社區Edmodo的教學協同力量,為受疫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遠程教學幫助。全球學習社區Edmodo是一個全球性教學網絡,目前有著超過一億人注冊的用戶,覆蓋了世界上192個國家,為中小學學生創造了一個溝通與合作的網絡平臺,供學校教師、學生、管理者和家長使用。[24]2020年5月,騰訊作為中國科技企業代表,加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全球教育聯盟,旨在為全球受疫情影響而被迫停課的超過12億學生提供緊急線上教學支持。同時“騰訊安全”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組織的《在線教育平臺個人數據安全指南》編寫,分享其平臺安全性維護的實踐經驗,引發社會、教育機構等對于在線教育平臺安全性議題的關注。[25]
五、結語
跨國公司參與并促進全球教育的發展符合跨國公司自身的利益,同時能為企業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近年來跨國公司已經參與到各國教育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一個重要的非國家行為體。[26]但與諸如健康衛生、環境衛生等領域相比,跨國公司目前對教育領域的社會責任投入占比較低,其潛力尚未得到完全發揮。未來,中國企業,無論是成熟的跨國公司還是擁有市場潛力的創新性企業都應積極參與到全球教育治理中,發揮其資金、技術、知識、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扮演好捐助商、共建方、設計師、營造家和創新者多重角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等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助力全球教育問題的解決,惠及全球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河等. 跨國公司與全球治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96.
[2] 王通. 跨國公司的教育功能淺析——以殼牌公司為例[J]. 東方論壇,2009(5):76-80.
[3]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IS). New methodology shows that 258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th are out of school[R]. New York: UNICEF, 2019:1-16.
[4] JUSTIN V F,GABRIEL S Z,BESHARATI S. Corporate social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 & the Caribbean: mapping the magnitude of multilatinas’ private dollars for public good[M].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2012:1-22.
[5] ANDROMACHI A,JOHN W S. The social contex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riching research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levels[J]. Business & society,2015(3):322-364.
[6] ZAHRA B.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education: filling the governance gap through new social norms and market multilateralism?[J]. 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2008(6):55-73.
[7] 波音: 波音公司官網[EB/OL].(2022-12)[2022-12-29].http://www.boeing.cn/china/globalcorporatecitizenship/china/,2022-12-29.
[8] 孫進,燕環. 全球教育治理:概念·主體·機制[J]. 比較教育研究,2020(42):39-47.
[9] 孫進. 全球教育治理:國際組織、民族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的互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425-428.
[10] Intel. The future for education[EB/OL].(2022)[2022-04-16].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education/intel-education.html.
[11] United Nations. The global compact: advancing corporate citizenship in the world economy[EB/OL].(2020-10-25)[2022-04-12]https://www.unglobalcompact.org/docs.
[12] 科技巨頭. 希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達成戰略合作,中國教育科技品牌“走出去”[EB/OL].(2021-05-24)[2022-06-25].https://www.sohu.com/a/468219604_100230216.
[13] Intel. 2020-2021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EB/OL].(2021)[2022-05-29]https://www.intel.co.kr/content/www/kr/ko/corporate-responsibility/csr-report-builder.html.
[14] 殼牌. 可持續發展[EB/OL].(2021)[2022-05-29]https://www.shell.com.cn/zh_cn/sustainability.html .
[15] 安盛. 社會責任[EB/OL].(2017-08)[2022-10-29].https://sit-net.axa.cn/about_us/benefitActivities/benefitActivities02.html.
[16] ZAHRA B. The business case for transnational corporate participation, profit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M]. Wiley:New York, 2016:419-432.
[17] 騰訊網. 跨國巨頭愛立信全球腐敗后的命運[EB/OL].(2022-04-30)[2022-10-29].https://new.qq.com/rain/a/20220430A01KOM00.
[18] 李剛. 論跨國公司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 管理科學文摘,2008(5):65-66.
[19]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2[EB/OL]. (2022)[2022-10-18]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pub-2000-2022-section1-en-gii-2022-at-a-glance-global-innovation-index-2022-15th-edition.pdf.
[20] 張穎.RCEP框架下中國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路徑[J].當代世界,2022(9):45-50.
[21] 騰訊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點贊我國“AI+教育”實踐案例[EB/OL].(2021-04-15)[2022-04-17].https://new.qq.com/rain/a/20210415A0D0UM00 .
[22] 中國發展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中國教育在疫情期間促進靈活學習模式的報告》[EB/OL].(2020-06-17)[2022-10-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730082346057699 &wfr=spider&for=pc.
[23] 張蛟龍. 參與全球治理:中國跨國企業的角色[J]. 國際關系研究, 2017(2):127-139,158.
[24] 中國日報. 打造中國數字教育企業出海標桿 網龍與加納教育部達成合作[EB/OL].(2020-11-10)[2022-04-30].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011/10/WS5faa2a92a 3101e7ce972e809.html?from=singlemessage.
[25] 新華網. 聯合國指定騰訊會議支持海外12億學生緊急遠程上課[EB/OL].(2020-11-10)[2022-10-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127498289019257&wfr=spider&for=pc.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011/10/WS5faa2a92a 3101e7ce972e809.html?from=singlemessage.
[2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最聰明的投資:企業參與教育框架[EB/OL].(2013)[2022-03-12].https://d306pr3pise04h.cloudfront.net/doc/issues_doc%2Fdevelopment%2FBusiness_ Education_Framework_ZH.pd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Motivations, Paths and Challenges
MA Xuanwei1? ?YUAN Dayong2
(1.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actors in glob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ducati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articipate in glob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activities by taking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i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his not only meets their own development needs, but also helps to establish their global image in value contribution.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governance activitie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lay the roles of “donors”, “co-builders”, “designers”, “constructors” and “innovators”, providing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constructing education projects, carrying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building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lso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uch as their own lack of certain neutrality and authority, an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when pursu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motivation, paths and status quo, this paper offer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corporations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glob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Glob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Educational Governance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
作者簡介:馬瑄蔚,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苑大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教育治理中心研究人員(北京 100089)
基金項目: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階段成果“主要發達國家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政策比較研究”(編號:2022TD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