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義
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在日常飲食攝入量逐步增加的情況下又缺乏有效鍛煉,導致身體素質日趨低下。尤其是學生群體,在營養攝入更豐富的同時又將大量時間用于學習,普遍缺乏鍛煉運動,這使得學生的體能素質得不到提高,“學生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在新時代無可避免的問題。根據調查,現在許多學生之所以在體能鍛煉中投入不徹底,最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對體能鍛煉沒興趣。在未來,體育老師只有針對性地規劃學生的體能教學方案,將趣味融入課堂現場中,才可以更好強化學生的體能,提升他們的免疫力。
一、體育教學中體能練習的現狀
(一)學生對課堂體能練習存在錯誤理解
在體能練習課程中,大多數體育教師都是以監督者、管理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展開規范化鍛煉,并未跟學生一起鍛煉,因此可能讓學生產生錯誤的理解:教師安排大量的運動就是為了刁難自己。一旦抱有這樣錯誤的想法,就會讓學生以懈怠的態度面對體能課程,導致體能課堂無法按照教師的安排順利展開和推進。如當下的很多學校的教官在學生軍訓的過程中會對遲到或者表現不好的學生安排一定的“延長”訓練:要求他們現場進行10個、20個乃至30個的單腿深蹲起立,于是很多學生會認為,在體育體能練習中的單腿深蹲起立也屬于教師刁難自己的手段之一,這樣的思維一旦形成,學生對教師的課程安排存在不滿心理,不愿意配合,教師就無法在體能訓練課程中為學生帶去更好的輔助、引導。
(二)體能練習的課程安排與主教材不貼合
在部分體能鍛煉課堂上,教師設定的體能素質課程內容與主教材是“剝離”的,而且在課程內容的設定上比較隨意,沒有遵循“系統”方式展開和執行,甚至“想到什么就安排什么”的情況在課堂上也偶有出現。教師如果這樣設定教學方式,往往難以讓學生的體能素質得到好的鍛煉。另外,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以“隨意”方式安排體能練習,在課程的安排上容易陷入“不夠豐富”的狀態,而教師一旦長時間集中式地鍛煉一個項目,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對體能鍛煉的興趣。不可否認,在體能鍛煉課上,教師需要結合主教材展開體能的補償性延伸練習,但“延伸”跟“在授課過程中完全脫離主教材”又不同,如果陷入后者的模式中,授課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如在展開投擲沙包這一課程的授課過程中,該課程的課標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爆發力,確保學生在投擲物品的那一瞬間可以更有力量一些,而為了提升學生在投擲過程中的爆發力,體育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通過延伸教學方法的方式強化體能鍛煉,如引導學生在操場上反復練習投擲沙包的姿勢、揮舞手臂的動作,但課堂也絕不能僅僅圍繞以上這兩個動作展開,否則學生容易產生枯燥無味的想法,甚至對體能訓練產生“厭學”情緒。
(三)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趣不高
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對于新奇事物、不曾接觸過的東西更感興趣,也更愿意加入新奇事物的學習和討論中,而對于缺乏趣味的課程,學生往往難以產生興趣,眾所周知,體能鍛煉課程大多數都是枯燥的“跑”“跳”“躍”等內容,這些課程對學生來說往往不具備吸引力,而且也不是學生真正感興趣的運動,所以學生難以主動自覺地融入體能鍛煉中。經調查,學生缺乏體能鍛煉興趣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情況,在許多學生缺乏對體能練習理性追求、認為體能鍛煉是膚淺的、沒有必要學習的課程的同時,更有不少學生認為傳統的體能練習很枯燥、很無聊。分析這樣的大環境,歸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了解得不夠深刻,甚至許多學生還產生“參加體能練習只會浪費學習時間”這樣的錯誤理解,所以才會對體育體能練習缺乏積極性。
二、體育教學中體能練習趣味化教學策略
(一)根據主教材合理設計體能練習內容
首先,體育教師要結合教材設定目標,合理安排體能練習的相關項目,在體能練習環節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發展的真正需要,將學生的需要融入課程,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對體能鍛煉的積極性,并且全身心融入體能課程學習中。如對跳躍體能練習的課程而言,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進一步鍛煉學生的下肢力量,在設計體能練習課程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上肢力量練習、腰腹練習以及柔韌練習作為補償練習,這樣的課程設定相對來說會更全面,可以避免過度增加學生下肢運動負荷。相反的,如果將所有課程內容都集中于下肢部分則會讓學生因此而感到疲憊不堪。經論證,教師在課堂設計上如果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身體多部位的補償性鍛煉,往往可以在大幅降低下肢負荷的同時,還助力學生得到身體素質的全面均衡發展。其次,體育教師要明白之所以設定體能課程,其主要目的是輔助主教材課程的有序展開,體能課是為了更高效推進教學目標達成而設置的環節,所以在設定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主教材的教學目標展開進一步的安排和設定。最后,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以技術傳承作為主要的授課目標,展開多樣化的體能素質練習,進一步豐富體能鍛煉的方式,以此為依托,才可以大幅提高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對于未滿18周歲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興趣往往是多樣且多變的,喜歡的課程內容也會隨著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狀態下的關注焦點而發生明顯變化,教師只有階段性更新體能課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每天都在課程中感覺到新奇,才可以讓他們對體能鍛煉維持持續的、高的興趣度,推動他們全方位地投入體能課程的學習中。
(二)將趣味融入課程教學,形成趣味性的教學方式
學生對新鮮事物往往會有強烈的探尋欲望,這是經過心理學分析得出的關于學生心理特征的結論,如果在體育體能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全方位地豐富教學形式,同時將趣味的教學方法融入課堂現場,就能更好地帶動、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經過反復的論證,在過去有部分體育老師采用“混合”模式的教學方法展開授課,快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極大地促進了體能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如在展開體能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某一節課的主題是籃球,如果在課堂現場,教師只是單一地講解或者參照主教材的內容,以定義籃球的方式跟大家分享“籃球的執行動作”“籃球的存在價值”等基本知識點,學生往往很容易失去耐性,認為課程太過枯燥乏味,學習的效率也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升。但相反,如果教師在授課之前可以先播放一段讓人熱血沸騰的籃球比賽視頻,以此引入逐步展開教學過程,那么學生的好奇心就會最大化地被激發出來,同時借助于影像對學生的視覺、聽覺進行刺激,在此后練習籃球相關動作的時候,學生就會不自主地想到籃球視頻中的相關動作,再結合老師所分享的理論層面的講解,綜合多重因素,他們對于籃球技能的掌握程度會更高。經論證,一旦學生對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感到認可,那么他們就會更熱愛課程本身,體能課程也不例外,趣味式的教學方法搭配精準引導,往往可以讓教師在體能訓練課程中獲得不錯的授課效果,也可以讓學生的體能訓練目標快速達成。
(三)轉變個人的教學理念
體育教師在體能課程授課過程當中,必須堅守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只注重對學生技能、身體素質的培養,還需要向學生輸出專業的體育知識,充分培養學生的競技體育意識。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體育教師需要深刻地轉變自己傳統的、固有的教學思維,在體能課程展開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重點引導學生展開體能鍛煉、提升他們的綜合身體素質之外,還需要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體育意識,助力他們形成科學的體育認知,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其最終的目的在于助力全民健身政策的推行和展開。
1.從“重模式化”向“重個性化”方向的轉變。
經過反復論證,雖然部分體育教師因為授課時間較長,宣稱已經形成了定性化的教育模式,但如果向他們咨詢“他們的教育特點體現在哪里”,他們又很難闡述清楚。而在新體育教學理念的要求下,體育教師必須樹立個人的教學特色,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在傳統教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勇于突破才可以獲得更顯著的教學成果。
首先,教材的處理。每一個體育教師都需要在教材上融入個人的想法,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體育教師都需要立足教材,聯系學生當下的心理特點展開藝術性的科學創新,進一步形成適合學生的、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思路。如在足球反應速度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球星以及喜歡看比賽的心理特色,先詳細分享一下足球的發展過程,再播放一段關于足球比賽的視頻,接著舉例講解反應速度在足球比賽中的重要性,這樣具有藝術性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往往可以讓學生學習足球的興趣被最大化激發出來,全身心投入足球反應速度課程的學習中。
其次,教師需要優化教法的設計過程,在讀透教材并展開一段時間的授課后,每個體育老師都會在此前的授課過程中積累到一定經驗,結合經驗,教師需要進一步再加工,這樣才可以通過逐步反思與調節,形成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在展開男生跨欄跑課程授課時,首先可以采用趣味的方式,讓學生跨越不同形狀以及不同高度的障礙物,讓他們認真感受跨欄障礙比賽的樂趣所在,然后在課堂上逐步由樂趣引導轉向專業教學。在教學前先引導學生預設自己要跳過的高度、預估自己可能取得的最好成績,然后讓學生各自迎向自己的挑戰,如此就可以讓他們真正體驗在運動中的樂趣,而在接下來的下半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由組隊,展開小組積分比賽,通過帶有競爭性的比賽,讓小組設定針對性的比賽策略,讓所有學生通過相互幫助盡量取得勝利,這是一種很適合學生“好勝”心理的教學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盡可能獲得好成績,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們形成多元化的思維,認真思考應該怎么多方合作才可以取得勝利。
最后,在體育體能課程授課中,教師要注意形成具有個人個性的教學風格,在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認真尋求突破,以創新的方式展開教學,這樣設定授課方式往往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更完全的釋放。如在開學的前5堂體能鍛煉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發分成5組,由每組來承擔一節課程的設計,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課堂授課,在每節45分鐘的課程里,一半時間由教師來負責專業的指導,另一半由學生負責主導。設定這樣的教學方式,一來可以改變傳統的“以老師為主”的授課模式,切實將學生放在跟老師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很契合新課標中“將學生需要放在教學首位”的要求,如此設定往往可以最大化調動學生對體能課程的積極性,因為學生正處在一個想要得到認可、想要表現自己的特殊成長階段,現在教師通過搭建舞臺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就會很愿意積極學習。
2.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
傳統的體能課堂,教師只注重最終的教學效果,在無意間極大壓縮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而在現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體育教師在體能課的授課過程中,只有注重由“結果”向“過程”的轉變,才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體能技能知識,并且培養他們終身鍛煉的好習慣。具體來說,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指引,讓學生認真走完“感受—概括—應用”的學習全流程,助力學生發現在不同體能項目訓練過程中的規律。如果在體能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體育教師過度在乎結果的話,那么就會變成一種“只注重形式,過分走捷徑”的教學方式,極大降低了學生自主思考和釋放個人特色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嚴重扼殺學生的思維。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體育教師需要積極地幫助學生,形成“以摸索學習、個性化思考”為主的學習路程。具體來說,在授課過程中,體育教師首先需要揭示動作技術的形成,再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分享他們的個人思維,讓學生在體能課程的學習中不但可以了解不同技術動作的能力和要求、掌握專業的技術,而且還可以讓他們的體育思維得到進一步鍛煉。如在跨欄跑這一節體能訓練課程中,教師可以這樣設定課程:首先可以先結合視頻、圖片等互聯網資源進行展示,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跨欄、跨欄為什么要助攻、跨欄的要素包含哪些、怎么練習掌握動作等基本內容,以此作為基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現場專業指導,讓學生感受一下真正的跨欄跑,在執行動作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個人跟圖片、視頻的不同,此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么做才能將跨欄跑做好”這個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往往可以讓學生對技術的掌握能力更強。
三、結語
每個學生都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強健的體魄,事實上,這是學生參加各項學習的基本前提。作為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體能鍛煉環節被設定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為學生的文化課程學習提供保障。體能鍛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應該積極與學生維持溝通和交流,切實了解學生現有的水平以及對應自身素質情況,并結合所帶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將趣味式體能教學方法融入課堂,以此作為依托,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