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明 付予 李恬怡

摘 要:隨著消費的升級,人們對消費的需求逐漸從外在的物質需求轉向內在的精神需求。文化中心是地域文化的公共展示場所,如何將一個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融入文化中心設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成為文化中心設計人員必須思考的問題。而文化產品代表著城市的旅游形象,不僅具有紀念性,還可促進文化的傳播,其需要通過文化中心進行展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可通過文化中心的發展增強對文化產品的展示,滿足大眾對文化產品的審美需求。以湖南株洲三門鎮為例,對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中心發展路徑進行研究,以更好地推動文化中心的發展。
關鍵詞:文旅融合;文化中心;三門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發展理念,提倡“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使二者達到“和合共生”的狀態。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核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以促進我國文化企業的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一些文化企業逐漸深入市場,開展戰略性文化試點工作。2021年4月25—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期間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此背景下,做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大文章,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公共政策和市場對文化產業的支持,有利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推動文化中心的發展。
一、相關概念闡述
(一)文旅融合概念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開展文化旅游活動成為更多人的需求。由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傳統旅游業在拉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所下降,如果僅依靠單一的旅游或文化產業將很難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需求。在此大背景下,文旅融合應運而生。這讓單一的傳統旅游模式逐漸向文旅融合轉變,即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以旅游帶動文化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路徑已經逐步得到體現。
(二)文化中心概念
文化中心是一種將文化、生活、藝術等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綜合場所。文化中心不僅可以充分展現文化創意,還可以展現城市的魅力。在設計文化中心時,需要注重對不同元素的巧妙結合,以打造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充滿趣味性的空間。同時,在設計文化中心時,還應強調新舊事物的協調共生,注重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改造,以提升城市空間美學品質。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三門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緩慢的生活節奏使得人們想要跳出自己的封閉空間,在一個集聚的空間進行交流。因此,結合三門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元素,設計一座讓人記憶深刻,并能體現當地特色的地標性文化中心尤為重要。
二、研究現狀
三門鎮瀕臨湘江,水上交通相當便利,是湘江河畔的“一顆明珠”。三門鎮有一千余年歷史,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因鎮內高峰村有石巖洞三座,狀似三門,故得名三門鎮。
文化中心項目選址位于三門鎮碼頭附近,圖1中紅色圓圈位置即為選址地。該項目規劃占地面積為2600平方米,西面臨街,東面臨湘江,北有民居,南面為三門老街和漁船碼頭。該項目曾經的建筑形式為禪寺,供僧人使用,現今已成為荒廢倉庫。
三門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現有選址地的遺存建筑難以體現三門鎮的文化特色,僅能看出其帶有民國時期建筑風格。根據當地居民介紹,遺存建筑原是三門鎮的一座禪寺,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主體和外墻雖得以保留,但建筑內部空間的功能性已缺失。建筑內部空間缺乏文化展示,并且外部僅有危墻支撐,外觀殘破,墻體裸露,建筑可利用率低,已經荒廢,無法滿足人們對建筑在疏散功能上的要求。而將其從原有的禪寺改造為文化中心,不僅是建筑在功能上的置換和在空間上的復興,更是一種文脈的傳承和空間場所精神的延續。
在地方特色不斷發展的今天,立足地方特色實施旅游開發的地區也在不斷增加,但普通的地方特色已經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各地區都想通過建造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心吸引游客,刺激消費,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國家也在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文化中心的設計在國內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開發地方特色資源時,要較好地把握地方文化基因,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形象,把握文旅融合的大時代環境,響應國家對促進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發展的號召。通過此次更新文化中心的契機,筆者希望充分依托三門鎮的本土特色,將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中心設計,在三門鎮這個承載地方記憶的“文化容器”中打造疊合、開放、多元的復合型空間,從而帶動湘江沿岸傳統村落的整體發展。如何將舊建筑的元素與精神更深層次地融入空間與使用者的行為,是筆者在文化中心設計中持續關注的問題。因此,筆者在三門鎮文化中心設計中進一步解構了“過去”與“現在”的對照關系,讓古今的空間碎片更深入、更徹底地融合。
三、問題的提出——以三門鎮為例
(一)本土文化保護意識缺失
創意雷同是文化中心設計存在的一大問題。現階段,部分文化中心設計千篇一律,難以體現本土文化特色。以三門鎮為例,當地在管理這些舊建筑時,并沒有對其進行保護或重建,隨著舊建筑的破敗,工業發展的歷史文化記憶也逐漸被抹去,不足以保留當地文化特色。目前,三門鎮舊建筑大多已廢棄,無法再使用,昔日的輝煌只能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
(二)文化應用不當
部分文化中心的文化發展模式比較粗放,在文化挖掘過程中,功能設計和文化應用無法根據當地文化特色進行合理轉化。如果文化中心設計不考慮文化應用的合理性,那便與文化中心設計目的背道而馳。三門鎮文化中心現選址地的遺存建筑為寺廟,禪寺文化內涵較為特殊,若對文化應用不當,則會影響到三門鎮文化中心的改造。
(三)游客參與感缺失
傳統的文化空間游覽以參觀為主,單一的游覽模式會使游客在游覽時產生一種與文化中心分離的感覺,從而缺乏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深入體驗。因此,三門鎮的文化中心設計應注重游客的參觀過程,讓游客以參與活動的方式產生切身游覽體驗。
四、文化中心發展路徑
(一)發掘本土特色
要想做好文旅融合發展,需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優勢資源,整合各地存在的獨特的發展潛能,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深化各地、各部門的協調作用,進而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文化中心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要反映當前時代特性,順應時代的潮流,既要給消費者一個舒適的消費環境,又要體現設計的文化價值。
在對三門鎮遺留建筑進行改造之前,筆者對三門鎮的歷史、工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了三門鎮地區本土特色。文化空間是繼多種空間之后的又一新興產物,其改變了展示空間的傳統性,打破了商業空間的單一性,使空間功能更加完善,更加能夠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和消費需求,而文化中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文化空間。因此,筆者將三門鎮工業發展的歷史與其文化特色結合起來,采用局部拆遷、更新的方法,保護三門鎮具有工業特色的舊建筑,并對舊建筑進行合理的改造設計。
筆者在三門鎮現有的建筑基礎上發掘本土特色,在改造時注重保留舊建筑的歷史記憶,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使舊建筑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量保持原始樣貌。對于需要裝飾的部分,也采用新舊對比的方式進行設計,以更好地保留舊建筑的原始信息。總之,筆者以文旅融合理念為出發點,結合舊建筑改造設計手法提出設計思路,將三門鎮的特色文化融入文化中心設計,以使舊建筑的元素與精神更好地融入文化建筑空間。
(二)挖掘文化價值
文化和旅游是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的。文化資源是促進旅游發展的基礎,旅游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資源,因此在推動文旅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
三門鎮文化中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設計基礎。深入思考如何將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中心設計,有助于解決設計粗放和文化定位模糊問題。筆者在對三門鎮的各類工業建筑進行改造時,充分挖掘三門鎮原有工業建筑的文化價值,確保合理應用各種技術,以改造和再現原有的工業建筑,并且在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復合型場所設計將孤立的單一建筑串聯起來,塑造文化中心的全新外部形態,打造新的功能空間。例如,對于保留下來的文化中心建筑外墻,使用新的裝飾材料,通過強烈的圖案或色彩對比,塑造一個全新的,并具有獨特性的空間形象。
三門鎮文化中心的改造結合了國內外優秀的建筑空間改造設計案例,讓舊建筑再生成為可進入、可使用的場所,保護了屬于三門鎮的具象記憶,讓“老物件”重拾新的生命力、創造力,并經由空間的變化展現了時光交織,提升了三門鎮的文化影響力。
(三)營造“共生式”空間體驗
推動文化旅游融合不能追求千篇一律,要注重各地的差異性,使各地旅游達到“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效果,為游客營造“共生式”空間體驗。這要求各地文化中心設計利用自身文化資源,打造獨特的空間形式。
在設計文化中心時,高度重視并積極挖掘本土工業遺產的價值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通過不同方式營造新的功能空間,打破現有建筑的孤立性。同時,可通過分析現有工業遺產,拓展原有建筑結構的功能,并將其轉化為新的功能空間,以有效地更新和再利用工業遺產,將其打造為文化中心,為游客營造“共生式”空間體驗。
筆者在對三門鎮文化中心進行設計改造時,主要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打造文化中心,將文化中心作為當地的地標式建筑,構建地方特色記憶點。同時,在改造的過程中,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行,推動當地文化中心的建設,使其能夠向人們展示悠久的歷史文化。此外,為了游客在游覽文化中心時能夠充分地沉浸其中,較好地欣賞在文化中心中展示的文化產品,感受三門鎮深厚的文化底蘊,筆者在設計改造文化中心的過程中,以為游客營造“共生式”空間體驗為重點,對文化中心的布局進行了合理設置,最終打造出疊合、開放、多元的復合型空間,增強了游客的空間體驗。
五、結語
本文以三門鎮文化中心設計為例,結合舊建筑改造設計手法,為如何將地區的文化資源融入建筑設計,讓舊建筑的元素與精神更深層次地融入文化中心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文旅融合與文化中心發展具有聯動性。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為文化中心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徑。二者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通過文旅融合可以有效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區域特色旅游服務。同時,通過文旅融合,還可以很好地促進區域的文化保護和非遺傳承發展。因此,各區域以文化中心為代表的文化公共空間在發展過程中,可通過發掘本土特色、挖掘文化價值、營造“共生式”空間體驗的方式尋求新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汪婷,於冉,朱付彪.文旅融合背景下合肥市文創街區的發展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2(4):107-112.
[2]程功,郁舒蘭.用戶體驗視角下博物館文創設計策略研究[J].藝術科技,2022(13):153-155.
[3]王艷婷,馮鑫.工業遺產視角下的城市新文創空間設計研究:以徐州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2(4):47-49.
[4]牛志男.讓文創點亮夢想 我國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及發展簡述[J].中國民族,2020(4):46-50.
作者簡介:
蘭明,湖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付予(通訊作者),湖南工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李恬怡,湖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