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走在時光的田埂上,默默地、寂靜地開一朵名為“成長”的花。
2011年,是喚醒我教育人生的一年。在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上,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都溫中老師執教的《鄉愁》如同一道光,照進我的心靈,使我在心底驚呼:課堂,原來可以這樣精彩!
2014年,是加快我專業成長的一年。我有幸加入“周麗君名師工作室”“獲嘉縣名師工作室”“新鄉青年教師骨干組”,遇到了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內斂而謙遜的周麗君老師、精益求精的劉萍萍老師、博學善思的周楓琳老師……他們既是傳授我專業知識的“經師”,又是激勵我堅定教育信仰的“人師”。良師的正確引領,使我的專業成長進入快車道。
2015年,是改變我行走方式的一年。學校成立了岳喜紅初中語文工作室,我們這所農村中學乃至我們縣有了第一個以專業學科為紐帶的學習型團隊。圍繞“專業成長”這一核心,我們借名師名作、觀課磨課、研修學習、同伴互助之力,形成強大合力,使每個人處于一個良好的“力場”之中,不被生活負能量侵蝕。
一路扶持,我們從學校的講臺一步步走進縣、市、省優質課大賽的課堂。一次次歷練,引領我們對語文教學的思考走向縱深;一寸寸生長,無形中帶動身邊更多教師走上專業發展的道路。工作室成員從最初的4人增加到5人、6人……10人。
2020年,工作室被命名為縣工作室、河南省鄉村首席教師工作室,成員36人,輻射縣域15所學校。
工作室將“帶隊伍”與“育名師”有機統一,集教學、教研、培訓等職能于一體,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孵化的作用。兩年多來,工作室成員獲省、市、縣級優質課一等獎66人次,參與研究課題32項,發表論文80余篇,為推動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做出了積極貢獻。
工作室日常研修活動主要包括共讀、共寫、共研三個方面,三者各自獨立,又互為一體。
一、共嗅書香,點亮教育
閱讀,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石。工作室開展共讀活動,每月共讀一本書,日打卡,月研討,舉辦線上微型講座、線下讀書沙龍,引領成員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梳理、消化、吸收,將名師觀點智慧融入血脈,滋養自身專業成長。
兩年多來,我們共讀了王榮生教授的《寫作教學教什么》《散文教學教什么》,黃厚江老師的《作文課的味道:聽黃厚江講作文》,余映潮老師的《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余映潮中學語文散文名篇教學實錄及點評》,肖培東老師的《語文:深深淺淺之間》,倪崗編著的《中學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策略》等十幾本專業書籍。
一日日堅持,身邊很多教師開始了從教以來第一本專業理論著作的啃讀;一位位閱讀的教師,又帶動和影響著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多的人沉浸在書香氣息之中,享受閱讀的快樂。在工作室的引領輻射下,中心校開展了“海量閱讀”“親子閱讀”活動,全體教師踴躍參與到讀書活動中,帶動學生讀、家長讀。班級的“圖書漂流”活動、“瘋狂讀書周”、“圖書交易跳蚤市場”,每周五的“好書推薦,美文共享”活動,每學期的“經典課本劇表演”活動,每年的“我的一本書”評選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指讀,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考級……工作室用“共讀”開啟心的交流,用“閱讀”點亮兒童與教育。
二、共同寫作,沉淀思想
寫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天梯。工作室要求成員抓住碎片化時間記錄所思所想,以任務驅動引領鄉村教師在寫作中實現有效積累,提升理論水平,改善自身知識結構,有效改進教學行為。我們將自由寫作和任務寫作相結合,每年寫讀書筆記5萬~10萬字;開通工作室公眾號以來,發表作品800余期。
2020—2022年,我們分別圍繞作文教學、散文教學、整本書閱讀撰寫讀書感悟、教學設計、課例品評、教學闡釋等,均已發表在工作室微信公眾號上。教育寫作,是一件“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和教育觀察,圍繞主題寫成教育論文,既幫助自己形成理論體系,又幫助教育同人將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融會貫通。
寫作打通了科研的大門,工作室全員參與了省級或市、縣、校級課題研究。工作室根據農村學生成長特點,聚焦“不愿寫作文”這一問題,申請了省級課題“農村初中體驗型作文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圍繞這一課題,每位成員建立了子課題,開展系列教育教學活動。課題研究期間,我們研磨優秀課例36節,發表論文8篇,發表學生作品20余篇。
此外,工作室利用網絡平臺弘揚專業成長這一主旋律,兩年來集聚了滑縣、長葛、濮陽、平頂山、山東東明等地的3000余名教師。他們借由公眾號和工作室成員保持互動,汲取成長力量,重塑職業心態,找到了鄉村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三、共同成長,輻射引領
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共研則是將二者交融。專業研討,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一)跨區域線上教研,提升研修高度
基于“互聯網+”思維,工作室特別邀請了新鄉市初中語文教研員劉萍萍、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正高級教師周麗君作為團隊的專業顧問,為團隊專業成長帶來先進的理念。此外,工作室積極聯合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陶然名師工作室、江蘇省南通市丁衛軍名師工作室等省市級名師工作室,開展形式豐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活動。
(二)聯結公益組織,拓展研修寬度
我們積極聯結公益資源,借助公益組織的力量助力成員開拓視野,走入名校,走近名師。2021年洪澇災害期間,我鎮照鏡一中成為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對口援助單位。我們借此獲取更多的研修資源。除此之外,我們還鏈接了馬云公益、火柴公益、一扇窗公益、一公斤盒子公益等組織,為工作室成員找到更多高質量的公益研修機會和研修課程。
(三)融合送教下鄉,夯實研修深度
工作室成員中有省市級名師,縣十佳教師,均承擔縣教育局的送教下鄉任務。我們把任務當契機,將每月一次的線下研修和送教下鄉活動融合,形成“每月一校行”的工作室共研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深入發展自己,惠澤他人。
(四)實施梯級培養,構建成長通道
兩年來,縣教體局、教研室為我們工作室提供了很多成長的機會和舞臺,如新教師培訓、名師大講堂、全縣研討觀摩課、讀書會、合作辦校交流等。
除主持人自己承擔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任務,我們還積極為不同專業成長階段的教師尋找適宜的成長平臺,指導有余力、有能力的教師承擔培訓工作或者課堂展示活動。成員在這樣深備課、高質量、高規格的教學展示過程中迅速成長,形成縣域初中語文學科成長梯隊。工作室參與講座培訓32場,送教下鄉16次,“省培”“國培”交流6次,受益鄉村教師5000余人次。如此一來,主持人、教體局、教研室、市級名校名師“四位一體”的高水平的支持格局得以形成,促使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發生質變,促進名師工作室和整個研修共同體對區域教育發展的效用放大。
我們立足自身實際,落實發展規劃,凝聚全員力量,收獲一路芬芳。2020年,工作室共計88人次獲得全國、省、市、縣級表彰;2021年,共計85人次獲得全國、省、市、縣級表彰;2021年12月,工作室被新鄉市總工會授予“勞模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
自工作室啟動以來,我們始終圍繞“鄉村教師專業成長”這一核心,把服務教學作為出發點,把走進課堂作為落腳點,把共同成長作為突破點,把助力鄉村教育發展作為著力點,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扎實有效的實踐活動,為縣域學校培育種子教師,為鄉村教育持續造血。
靜靜走過時光的麥田,聽麥浪在風中吟唱。看,那滿眼的金黃,都是我們的世界。靜坐于時光的渡口,我們滿心歡喜,又想起一群人坐在田埂上悠然望蒼穹的樣子。
(作者系獲嘉縣照鏡鎮第一初級中學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河南省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