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學生而言,教師是他們學習生活的重要引領者、先驅者,是模仿對象,亦師亦友。當今對中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秉持立德樹人理念,踐行師風師德,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以身作則,立德樹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教師所面對的學生通常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主觀性。他們個性鮮明,學習表現、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存在差異,個別學生還有偏科問題。因而,如何統籌兼顧,有效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師應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矯正,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整體學習興趣。其次,在具體操作上,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習慣進行調整。例如,針對部分學生討厭閱讀與寫作的問題,我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相關策略探討,并開始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讀寫結合能力,利用閑暇時間誦讀詩篇,寫下個人思考。最后,我將個人的閱讀及寫作生活實錄進行了拍攝與剪輯,并將之分享給學生,激勵學生進行調整與模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注重基礎,文化進步,激發學生閱讀熱情
古往今來,無數學者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就是閱讀前人的資料,然后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立足實際進行創造,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輸出這一完整的鏈條式學習過程。而教師的首要工作便是教書育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數不勝數的文學典籍是傳達情感、記錄心情、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應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堅持汲取知識、學習文化、了解歷史、實踐創新,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我還給學生提供適合其年齡階段閱讀的書單,要求其各個領域都有所涉獵。
立足政策,教學調整,構建快樂授課模式
相較于小學,初中生的學業壓力增大,學習作業增多,因此部分初中生對于課后作業有畏懼及抵觸心理。一些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更會在這個時候抗拒完成課后作業。
基于此,我們要借助“雙減”政策的推行,助力初中課內教育、課外輔導的改革與優化,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教師要豐富作業設計模式與教學引導模式,開展高效率的課業練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本身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思路,也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范案例。因此,教師應當嚴于律己,構建快樂授課模式,在生活和教學中發揮帶動激勵作用。比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情境引導、問題驅動、小組探究等教學模式,營造快樂、有趣的教學氛圍,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其減輕課余作業壓力。
關愛學子,注重心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應秉持關愛學子的理念,在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學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與答疑解惑;關注特殊學生,為學生營造親近互助的班級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于表達。例如,我校很多學生是留守兒童,相對缺少家長的關愛。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召開班會或給家長寫信的方式引導學生表達內心的情感,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需求。對于一部分叛逆與難管教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更多的引導與幫助,給學生傳授正確的價值觀念,防止學生誤入歧途。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