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少娟
鄭州市教工幼兒園教師,鄭州市首屆最美教師,鄭州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鄭州市優秀班主任,中原名師。兩次榮獲河南省教育系統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兩次榮獲河南省實錄游戲比賽一等獎,主持多項課題并獲省市一等獎,鄭州市第三屆師德巡回報告組成員。
兩年前,作為河南省中原名師培育對象,我在東北師范大學的第一堂課上聆聽了王萍教授的專題講座《學前名師的特征和成長路徑》。王教授將學前名師定位為“學前教育領域的精英,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學前教育理論的創立者和保教工作實踐的帶頭人”。在王教授的鼓勵下,我試著靜下心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因為故事總是一節一節、一段一段的,所以我定下這樣一個題目,嘗試用“五句話”的方式表達感悟。
第一句話:行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有25年,回頭看看,這句話非常貼切地概括了我的教學生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孩子的習慣培養與性格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用多種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我帶領孩子設計、繪制京劇臉譜,讓他們領會傳統藝術之美;指導孩子制作青花瓷燈籠,開啟他們對色彩的領悟;將課堂轉移到博物院的展館,讓孩子在一件件文物中體會中華文明的璀璨……金秋時節,我帶著孩子去野外郊游,鼓勵孩子以一個審美者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去觀察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使他們對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天地中產生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將支撐著每一個人,并使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第二句話: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
這句話源于我喜歡的一首歌《最好的未來》。“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期待,每個夢想都值得灌溉,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這就是我們的未來,最好的未來……”在一線工作中,我曾經遇到過3名天使寶貝。
第一個寶貝小A,出生時大腦缺氧,四肢肌張力較高。因為他喜歡唱歌,所以我想盡一切辦法發揮他的特長,建立他的自信。音樂課上只要有機會,我就請他為大家做示范。畢業典禮上,小A在全班的合唱中擔任領唱,美妙的歌聲讓全場響起熱烈掌聲。我堅信,人只要有了自信,找到自我,就能迸發出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前年暑假再見到他時,他已經考上了理想的中學。
第二個寶貝小B,自我控制能力差。歷經8個月的童話劇排演后,小B的媽媽無奈地對我說:“門老師,換人吧,我們當觀眾就很開心。”我告訴她:“我不是在排節目,只要小B能在臺上站一站,我們就要給他最熱烈的掌聲,每一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就是最精彩的節目。”最終,小B順利完成了演出。
在最后帶的一屆孩子里,我遇到了小C。在家訪時他管老師叫爺爺,必須有人帶他上廁所,否則他會尿褲子,吃飯也需要別人把飯喂到他的嘴里。教他把茶缸放在茶缸架上,我重復了20遍;鼓勵他慢慢把鞋穿好這件事,我花了20分鐘……我始終沒有和班里的孩子討論該如何對待他。但是一天午后,我看到一名寶寶在主動幫他系扣子,還有一名寶寶幫他找到14號的椅子放到桌前。那天,我在自己的教育筆記里寫下這樣一句話:“有一種愛,就是這樣無聲的包容,無聲的傳遞。”
記得有家長在畢業留言冊上寫道:“門老師,你是我孩子生命中的貴人……”我不知道什么是貴人,我只知道,教師應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樣,是守護天使的人。好的教育過程不是對某種教育理念的頓悟,而是日復一日地對愛的教育行為的堅持。
第三句話:回到書桌,簽一份閱讀的契約
我始終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應有超越的理念。優秀的教師不僅需要學科素養,還需要人文素養。它使我們在學前領域中具有開闊的視野、靈活的思維、自然的拓展、豐富的想象。記得在教孩子們畫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時,我不滿足于對畫面的理解,而是去閱讀梵高傳記《渴望生活》。對于幼兒園每年的讀書活動,我都會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學習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學孔子思想的那段時間,我先后閱讀了南懷瑾、傅佩榮等多名大師對《論語》的解讀。也正是有了這些積累,才有了《六尺巷》節目劇本的初步構思。
教師很忙,也很苦,這會給他們的閱讀帶來限制。但是,忙與苦不應成為少閱讀、不閱讀的借口。相反,正是因為忙才更需要閱讀,因為閱讀會帶來新的意義和快樂。教師要形成閱讀的自覺。
第四句話:洋溢在臉上的幸福和徜徉在心間的優雅
我曾經對自己說,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為了孩子,我要有一個固定的形象,比如說走進幼兒園大門或走進教室前的那一秒,我要放下所有的煩惱,微笑面對走來的孩子。人總會有煩惱和焦躁的時刻。但是為了做好老師,為了面對我的學生,我應該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體會生活中的點滴歡樂。一個陽光明媚的教師,一定可以培養出一群積極向上的孩子。我們要向孩子傳遞真善美,傳遞歡樂和積極向上的勁頭。
第五句話:教育的態度就是生活的態度
生活有多大,教育就有多大,我是這種思想的信徒。只有和生活、和人生交融在一起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只有和人的喜怒哀樂、日常小事結合的熏陶,才稱得上人文。
記得為了教王懷讓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一課,我兩次走進大漠、敦煌,了解我們現代飛天夢想的實現地;幼兒園組織學習孔子的教育主張時,我走進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一路走一路學《論語》;為了教學中國漢字的起源,我走進安陽小屯村,尋訪甲骨文,在殷墟保存最完好的婦好墓旁觀察一片片龜甲獸骨,感受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每到一個城市,我都會走進當地博物館。這些積累在我的課堂上也得以展現,孩子們也得到了滋養。當我帶著孩子們走進博物館去看西方的布里亞特神靈展時,孩子們提問:“這和我們的青銅器一樣嗎?”我還帶孩子們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把重點放在經典背后的歷史故事上,讓他們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一天,一個女孩媽媽驚喜地告訴我,當女兒舅舅在女兒面前炫耀時髦打扮時,女孩淡定地說:“舅舅,把帽子戴正,扣子系上會更帥,因為冠必正,紐必結。”
3年前,我從行政工作崗位重回教學一線,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者。這3年里,我們改革了幼兒園長達8年的分科教學模式,通過園本教研摸索出一條融日常生活、游戲、傳統文化于一體的自然教育課程的園本化實踐之路;我們通過共讀、共寫、共教的專業成長路徑,將幼兒園的游戲經驗帶到更大的舞臺——全國學前教育研討會上分享交流;我們轉變觀念,從繁重瑣碎的墻面裝飾中解脫出來,打造了以兒童為中心、與課程動態融合的自然教育環境。教師臉上有了微笑,體會到學前教育帶給自己的幸福感、成就感……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扎根在中原大地的豫派名師也應當具有中原文化的底蘊和中原精神。我想,人生好比坐標軸,人生的經歷及小結其實都是在坐標上講述自己的經歷。那就讓我們把坐標打開,把教育的關注點、研究點標在坐標上,在中原名師這個更大的坐標體系上,用更寬廣的視野、更豐富的視角,向上飛揚、向下沉潛,相信故事、相信時間,繼續講好自己的故事。
寄語青年教師:
教師要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做有根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要以開放的姿態向內修煉自身,向外學習教育思想,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不好高騖遠,不舍本逐末,探求回歸原點、回歸本真的教育,為孩子的生命奠基。
(本欄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