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風林
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音樂專業教學承擔著為我國中小學培養合格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目前,高師聲樂課的教學過于注重學生個人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教學模式、方法、內容等方面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目標聯系不夠緊密。本文通過對高師聲樂及中小學歌唱教學的實踐探索,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以求進一步推動高師聲樂課教學與中小學歌唱教學的有效銜接。
高師聲樂課教學現狀分析
一是教學模式沿用專業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小學師資培養目標嚴重脫節。聲樂課是高師音樂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目前,我國高師聲樂課程教學依然沿用專業藝術院校聲樂表演專業的培養模式,片面注重個人演唱能力的培養,違背了培養合格中小學音樂師資人才的教育宗旨,從而導致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對中小學歌唱教學課堂駕馭能力不足,依然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再摸索、再學習的過程。
二是缺乏對聲樂基礎理論和中小學生聲樂教學方法的學習。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應該有一套異于成人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目前高師音樂專業聲樂課的授課內容,由于過度強調聲樂演唱的專業和技巧,學生在聲樂課的學習過程中,對中小學音樂教育新課標的解讀、歌唱課的教學要求、中小學生歌唱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特點、中小學生歌唱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學習涉及過少。這與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顯然是不相符的。
三是學習內容和演唱形式過于單一,不能滿足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多元化的發展需求。高師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易受唱法的局限,學生所接觸的作品按民族、美聲、通俗唱法分類,演唱內容和形式都較為單一。教學內容并沒有立足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民間音樂、傳統戲曲、世界民族民間音樂等內容貫穿于聲樂課堂教學。演唱形式上,也一直以獨唱為主,對重唱、表演唱、小合唱等演唱形式,很少有所涉及。由于這些方面學習的欠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很難快速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多元化的發展需求。
高師聲樂課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是有助于全面深化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建設。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質量。因此,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主要陣地,在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上都應該緊緊圍繞這一核心進行,適應中小學師資教育的發展需要。高師音樂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打破固有的專業藝術院校的聲樂課教學模式,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入手,創新教師培養形態,突出教師教育的特點,從而達到做好中小學音樂教師職前培養,全面深化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建設的目的。
二是有效推動高師音樂學專業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高師的音樂類課程應該緊緊圍繞《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不斷進行課程的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在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師音樂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對同學科的其他專業課程也將產生一定影響,如合唱指揮、鋼琴伴奏等。因此,高師音樂專業教學應該找到與中小學之間的關系,圍繞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需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提升高師音樂專業的教學質量,更好地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服務。
高師聲樂課與中小學歌唱教學有效對接的方法
一是積極轉變高師聲樂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對于深化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師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明確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及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同時帶領學生深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全面了解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情況,不斷改進高師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形成高師聲樂課與中小學歌唱教學的良好對接。
二是針對中小學生歌唱訓練實際,加強高師聲樂專業學生的培養。高師的聲樂課堂上要解決學生如何用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去教中小學生歌唱的問題,這是高師聲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對中小學生的教學,要遵循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因此,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在注重提高個人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習如何去教。同時,學生在大學期間,學校要多為學生提供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實踐的機會,了解中小學音樂課堂歌唱教學的情況,與一線中小學老師建立聯系、共同研究,通過實踐提高個人教學能力。
三是轉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學科之間相互融合。高師的聲樂課在教學模式上,可以轉變為聲樂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集體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了解中小學生歌唱的生理、心理特點,中小學歌唱方法理論及中小學歌唱組織形式等。小組課教學過程中,除歌曲演唱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彈唱能力的鍛煉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上相互伴奏演唱或自彈自唱,促進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為培養學生“一專多能”的音樂教師素養打下基礎。個別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按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一方面滿足專業較好、有意向在本科學段畢業后繼續考研的學生的專業需求,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個別課的教學效果。
四是充實歌曲教學內容,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我國高師聲樂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曲目的選擇上以專業聲樂作品為主,并沒有立足中小學歌唱教學。歌唱教學作為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學內容,教師歌唱能力直接影響著歌唱教學的效果。因此,大學教師要適當把中小學教材中的歌唱曲目放進高師聲樂教學課堂,讓學生提前感受中小學聲樂作品特點,鍛煉學生演唱中小學聲樂作品的能力。除個人聲樂作品、中小學教材作品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中國傳統戲曲、中外民族民間聲樂等作品作為補充,使高師聲樂教學內容更為豐富,適應中小學生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五是加強高師聲樂專業學生合唱及其他歌唱形式訓練能力的培養。目前,一線中小學音樂教師在合唱訓練與指揮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學校大多依靠外請專家的方式來指導學校合唱社團的日常排練和演出,這種方式難以實現學生在課堂中演唱合唱作品的目標。因此,提高高師聲樂專業學生合唱訓練的能力也尤為重要。高師聲樂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要以中小學合唱作品為主,為聲樂專業的學生提供課外合唱實踐訓練平臺,讓學生參與作品的演唱和排練,為今后的合唱教學打下基礎。另外,教師還可以同樣以實踐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戲曲、表演唱、小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訓練方法。
高師作為培養中小學基礎教育教師的主陣地,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與我國基礎教育水平。在深化教師教育改革背景下,只有探尋高師聲樂教育與中小學歌唱教學有效銜接,才能更好地促進高師聲樂教學的健康發展,達到服務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高師音樂學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探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JSJYYB-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