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青島是一座產業型城市,制造業作為青島市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領域,對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影響重大。青島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基礎良好,但正視優勢的同時,不能忽視短板弱項。一是骨干產業鏈急需強鏈、延鏈。如智能家電產業鏈關鍵環節存在短板,缺乏芯片、高性能電機及控制系統生產能力等。綠色車船制造等優勢產業鏈中通信導航、船舶自動化等系統依賴國外配套。二是綠色制造大項目較少。青島市綠色制造業大項目中,投資過50億元的大項目較少,缺少產業鏈長拉動效應大的項目。三是綠色低碳領域創新支持力度有待加強。科技創新與綠色低碳轉型的結合不夠,對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發展的關鍵問題,比如CCUS技術研發、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互補融合等研究不足。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夯實制造業綠色發展基礎,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一是堅持在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滿足合理消費需求的同時,將碳達峰碳中和愿景貫穿工業生產各方面和全過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各項工作,統籌推進各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二是聚焦24條重點產業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突破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鏈價值鏈,為推動制造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強韌性、增后勁。三是出臺青島市工業領域碳達峰方案,在土地、能耗、財稅、金融等方面,不斷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真正做到政策推動制造強市、資本賦能制造強市。
依托工業互聯網,激活數字“智”造綠色新動能
一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持續融合,圍繞補鏈、強鏈、延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為綠色低碳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注入動能。 二是在工業領域,深入實施“工賦青島”行動,鼓勵建設“智能工廠”,推動構建實時分析、科學決策、狀態感知、精確執行的智慧能源管控體系和碳排放管控體系,加速生產方式綠色化、數字化、低碳化轉型。三是聚焦“無廢城市”“綠色城市”建設,以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建設為契機,打造再循環產業數字化平臺,提升全社會資源利用效率,高質量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發揮重大項目綠色支撐作用,加強重大項目要素保障
一是發揮重大項目支撐作用,聚焦重大生產力布局,引導企業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大重點領域及未來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在高端醫療裝備、化工新材料、冶金建材、智能制造等領域謀劃儲備一批重大項目。二是深化用能權交易。深化細化用能權交易政策體系,加速企業用能確權,推動用能主體間用能權交易走深走實,用市場化機制統籌解決 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用能需求。三是深入挖掘工業節能降耗潛力。推動重點企業節能降碳改造,深入挖掘大型工業企業余熱潛力,強化余能綜合利用。打造氫能儲能產業鏈,提高氫能儲能在工業用能等領域應用規模。
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綠色低碳核心技術突破
一是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首臺套技術裝備宣傳推廣力度,定期發布低碳技術目錄,設立雙碳 領域科技專項,加大對新能源等綠色低碳技術的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創新技術和產品。二是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龍頭企業是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依托力量。圍繞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發揮龍頭企業銜接帶動作用,推動制造業技術創新。三是發揮科研院校的科研推動作用。聚焦“雙碳”戰略, 部署戰略性基礎前沿科學研究,支持推進山東能源研究院和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建設,打造國家級能源創新平臺。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技術、產品、服務的創新研發、示范、推廣。
(本文為市北區政協在政協第十四屆青島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