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有一個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的創造,人們對于自己社會的認同就會更加充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會進一步提高。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過去十年中國發展的成就和經驗,對于未來中國的發展作了深刻闡述,從各個方面論述了中國走向復興的進程。其中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論述,全面闡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方略和未來發展的走向,是對于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論斷,為未來中國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五個方面論述了文化“自信自強”:一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二是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四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五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前三個方面是要達到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后兩個方面則是根本的保障和發展的路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精神引領,核心價值觀是人民生活中所體現的價值遵循,這都是社會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的根本來源。有了意識形態的支撐,社會的發展就有了更為清晰的方向,有了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人們的生活就能夠更有追求和目標。而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國民整體精神面貌和素質的提升,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惠及人民的重要方面。有意識形態的引領,有核心價值觀的影響,有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才會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上,在精神文明方面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這既是文化對于社會引領作用的凸顯,也是文化重要意義的闡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和人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化滋養,是文化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讓文化能夠在社會的發展中為全體人民所共享,讓文化的創造活力得到更多發揮,讓文化從各個方面對民族復興的進程做出重要的貢獻,正是當下的重要主題。
這些意義深遠的論述都會深刻地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進程。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上看,滿足社會和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就需要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從而提高人民對于社會的認同是一項重要的使命,它會為社會的各種心理焦慮和轉型期的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這就要求文化被普通人所分享,能夠讓民眾更加充分地獲得文化服務也是社會所關切的。讓文化的力量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讓我們的文化有深厚的傳統根基和文明血脈,讓傳統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也要創造富于生機,充滿活力,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這種大眾文化會對于整個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也需要公眾和社會對此有清楚的認知。有一個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的創造,人們對于自己社會的認同就會更加充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會進一步提高。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日益壯大,他們用于網絡和演出、電影等文化消費方面的支出日趨提高,如何提供更多能夠滿足這一群體對文化需求的產品將是繁榮文化市場的關鍵。另一方面,社會上90后年輕人正成為文化消費的主力,成長在富裕年代、網絡化生活等時代標簽的他們不同于其他時代的年輕人,他們是文化市場服務的主力人群,他們的文化喜好與精神追求需要我們的文化生產者認真分析研究,從而生產出真正能夠滿足他們精神需求的高質量文化產品,同時也要注重其他群體文化需求的滿足。真正創造出代表民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讓我們的文化精神高度能夠不斷提升,讓民族優秀文化的創造從傳統中汲取影響的同時,展開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