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嬌 辛月





摘要:隨著城市綠道的不斷發展,探索綠道如何滿足使用者高品質需求成為了現實迫切的問題。文章以綿陽山水綠道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踏勘、問卷訪談、對比分析等方法,根據市民使用現狀對綿陽山水綠道進行評估與分析,總結綠道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綿陽市;城市綠道;居民使用評價
一、研究背景
為了提高城市形象與市民生活品質,爭創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在2009年,綿陽市委、市政府已編制完成《綿陽市健康綠道系統規劃》,該《規劃》明確了“以建設‘六個綿陽’為抓手,扎實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思路。截至2020年底,綿陽市已形成“一心、兩軸、三脈”綠道網系統總體格局。其中綿陽山水綠道沿涪江河岸線建成,全長316千米,本次調研選取綠道中部涪城現代都市綠道,總長14千米。根據研究需要,調查山水綠道的同時選擇了沿線3個居民區、2個大型廣場作為空間范圍的輔助研究(圖1)。本次調查將運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獲得綠道使用者的評價,以此為基礎探索城市綠道未來的優化方向。
二、綿陽市山水綠道與城市空間關系概況
(一)與周邊用地關系
山水綠道作為涪城現代都市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側臨近安昌河綠道,東側緊鄰三國文化綠道,此段位于安昌河與涪江的交匯處,環境優美。綠道周邊用地情況較為單一,主要為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城市廣場,全段串聯兩處城市廣場(青年廣場、鐵牛廣場)和兩座大橋(富樂大橋和東方紅大橋),綠道臨近綿陽市中心,沿線大量商業為綠道增添活力。同時,附近辦公人員及高校學生在集中休息時間也為綠道增添了多樣性,良好的周邊用地和大量的人氣為此次綠道調研提供了便利。
(二)與道路交通銜接
帶狀山水綠道具有相對獨立性,承載著市民休憩娛樂的獨立功能之外,也作為城市道路交通的一部分,與周邊綠道、機動車道和公共交通存在必然的聯系。
與其他綠道銜接上,山水綠道西側臨近安昌河綠道,東側銜接三國文化綠道。安昌河與涪江交匯,可為山水綠道引來客流量,東側的三國文化綠道可延續文脈傳承,提高山水綠道的影響力。
與機動車道聯系上,綠道在建設中采用上下立體通行的方式,上層主要為機動車道,滿足基本城市通行;下層交通以非機動車道和人行步道為主,上下層交通分離,既滿足綠道作為城市道路的通暢性,又為綠道的使用增添安全性。也避免了專門鋪設綠道帶來的資源浪費,使綠道的功能更加多樣。
與公共交通銜接上,研究范圍緊鄰城市中心涪城區,從整體上看,山水綠道跨另兩條綠道的區域銜接不夠緊密,在周末,依然會有遠處市民來此休閑娛樂。從局部角度,山水綠道地處城中心,交通便利,周邊公交站點及共享單車停放點分布密集,為此次調研聚集了人氣。
(三)與居民點的銜接
由于綠道周邊分布大量居民點,故此次調研將分別對周邊居民以及其他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圖2)。
從周邊居民問卷調查情況來看,周邊交通較為方便且道路通暢,來此綠道的居民多采用步行的方式,并且所用時間基本在30分鐘以內,大部分在13分鐘即可到達綠道。據調查統計,居民普遍對到綠道的交通較滿意。
從非周邊居民問卷來看,非周邊居民多采用自行或步行交通來此休閑娛樂,時間多為1小時內。非周邊居民表示來此地交通便利,上下班高峰期會存在堵車阻礙出行的情況;部分居民選擇交通或私家車出行。
三、山水綠道使用情況與調查分析
(一)綠道安全性現狀調查
安全是人們出行所考慮的第一要素,只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市民才能更好地享受綠道,人們對綠道使用有著更多要求,綠道的安全性評價主要體現為安全設施和社會安全。
1.安全設施調查
在安全設施方面,研究范圍內及周邊皆無報警點和安全亭,只有一處與三江半島廣場接合處的保安室。通過與周邊市民訪談得知,此處城市山水綠道的治安服務系統不夠完善,缺乏報警系統設施。九成以上市民覺得這些報警點安全亭很重要,特別是晚上活動期間,安全更應得到保障(圖3)。
此外,整個綠道僅在三江半島啤酒廣場的正前方設置一處救生圈設施,也無其他醫療設施急救點,或者提供其他的醫療急救的設施。在調研過程中,受訪者普遍表示只知道能夠通過撥打110、120來尋求救援。市民表示此處的醫療等急救服務種類單一且數量少,加之缺少維護,其救援實際作用不明顯。
在防護欄設置上,整個綠道沿涪江呈帶狀分布,設置了多處親水平臺和沿線步道。但整體河岸周邊的防護欄設置較少(僅兩處),都設置在沿岸橋邊。多數受訪者認為此處的防護欄設施過少,缺乏安全性,不方便小孩游玩。
2.社會安全調查
社會安全調查主要分為隱蔽地、路燈和安保人員三方面的分析。其一隱蔽地調查中,由于山水綠道臨近主城區、沿城市道路設計,路段視野開闊,僅少部分在夜晚較為隱蔽。在調研綠道全線行走體驗后,發現這樣隱蔽的地點共3處。大多女性受訪者表示夜晚不想靠近此處,植物配置較雜亂、距離路燈的位置較遠,能見度較低,沒有安全感。在后續完善中應當合理配置隱蔽處的植物,營造良好的景觀氛圍,減少因植物雜亂引起的恐慌感;同時應增設路燈的數量和擴大服務范圍。
在現有路燈設置中,綠道沿線路燈間距約為55米,高度約為8米;燈光以暖光燈為主,亮度較低,相鄰路燈間有10~15米較昏黃的路燈,服務范圍較小;有少量路燈已壞,但沒有及時維修,整個路段共有損壞路燈4盞。市民表示整個綠道的燈光較為昏沉,有時路燈又損壞,能見度不如人意。應適量增加路燈的布置或加大路燈功率,提高路燈的照明度;并定期安排人員檢修以保障路燈正常運行。
在安保人員配置中,現已設置安保人員站崗保障市民在周邊游玩安全,但在整個綠道休憩游玩的過程中,見到安保人員的次數較多,但安保人員人數較少。后續應當加強綠道安全巡邏隊的建設,加強綠道的巡邏力度,保障市民游玩的安全性。
(二)綠道使用舒適度分析
綠道使用舒適度調查主要分為道路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使用感受。為方便下文進一步調查,將研究范圍分為3段,分別是:三江半島廣場、三江湖旅游區游客中心至富樂大橋段和富樂大橋至東方紅大橋段(圖4)。
1.道路設施使用感受
在三江半島廣場段:此段緊鄰青年廣場,視野開闊,道路的設計采用人行道與車行道合二為一的方式,并設有兩處無障礙通道,綠道穿過三江半島廣場中央。綠道局部以綠化帶分隔。部分人行道與涪江水面相依,視野較為開闊。
在富樂大橋至東方紅大橋段:富樂大橋下城市廣場為進入綠道方向的主要入口,延伸至東方紅大橋,在道路的設計上,沿江較窄處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混行;較寬處分離,寬度為1.5米。綠道位于鐵牛廣場下方,有共享單車停放點,但缺乏無障礙設施,影響居民出行。
在三江湖旅游區游客中心至富樂大橋段:從三江湖游客中心至富樂大橋沿線綠道長度較短,但開口較多。在道路的設計上,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分離,綠道兩側均是裸土,無綠化隔離,且寬度為1.2米,人行道與沿江防護坡緊鄰。無障礙設施在中間僅設一處,且寬度不夠,有占道現象。
2.服務設施使用感受
總的來說,調研綠道服務設施較為完善,能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通過訪談得知,綠道使用者對沿線衛生、健康、趣味性有更高的需求。借用北京市城市相關規定,在商業、金融等人流量密度大的地區人行道,垃圾桶的設置應在30米~50米的范圍內;在其他道路的人行道后100米處設置一個垃圾桶。
據調研得知,山水綠道上的垃圾桶基本間距為230 米一個。市民普遍認為距離較遠。而對于健身器械和休息長椅,老年人認為需大量增設老年人活動設施,年輕人相對而言較少,老年使用者的綠道活動則略顯單調。后續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時,應多考慮身體素質較差、行動不便者步行的方式和承受距離,設置更多的健身器械和休憩長椅,并增設無障礙通道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
(三)市民對游憩功能體驗評價分析
1.活動人群調查
三江半島段在早晨6~8時和晚上6~8時人數達到了峰值,且晚上人數多于早晨。人們也主要選擇這兩個時間段進行游憩活動,此段綠道中午(12~14時)通勤功能占大部分,總體人數較少。市民的日?;顒訒r間集中于清晨和傍晚,老年人習慣在清晨進行活動,而青年則集中于傍晚進行游憩活動。市民的活動影響著綠道人流量的變動。
在進行人流量統計之后,發現綠道使用者定期的使用規律,各段人流量在早晨和傍晚均有人流峰值出現。在中午時間段,人流量為當天使用量的最低值。結合問卷和訪談后,將峰值出現的時間確定為早上8~10時和傍晚18~20時,而人流量的谷值則確定為中午12~14時。除此,人流量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空間特征,相比較為:三江半島段>東方紅大橋段>富樂大橋段。分析其原因為:富樂大橋段綠道狹窄,景觀層次單一,三江半島段和東方紅大橋段兩段銜接城市主要交通,故人流量大。
經過三段綠道的對比分析后,發現在東方紅大橋段的綠道有異常波動,人流峰值在下午16~18時,不同于其余兩段游憩峰值,在調查中發現,在東方紅大橋段的綠道中,主要為上下一體的立體交通,人們在下班高峰時段部分選擇從下方騎行車道經過,以避開交通擁堵。東方紅大橋段綠道通廊中有不少精美壁畫,作為綿陽文脈的重大宣傳點,大部分親子游選擇在此階段游憩,為孩童增長知識。
在市民活動類型調查中發現,市民更愿意在三江半島進行游憩活動,活動種類較其他兩段更為豐富,如釣魚、廣場舞、太極等,其主要原因是綠道與廣場結合的地段視野開闊、環境優美,更大的空間極大地豐富了城市活動空間。
2.不同時間與人群活動關系分析
人群的活動在不同的時間、不同情景下有不同的規律。為此,將涼爽與炎熱、工作日與休息日、晴天與雨天、春夏秋冬四種情況下綠道可能會發生活動規律進行分別研究(圖5)。
在涼爽與炎熱對比中,調查得知人群活動容易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尤其是在最炎熱的8月份,人群對綠道的使用率都存在降低的情況;經分析,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最為強烈,青少年降低的斜率明顯大于老年人群。結合郁閉度數據分析得知,三段排名為:三江半島段>富樂大橋段>東方紅大橋段。三江半島段約達到0.3,富樂大橋段約達到0.2,而東方紅大橋段最少只有0.1。在國際郁閉度評價中:0.2~0.69為中度郁閉,在山水綠道中,大部分人群不滿意山水綠道的遮陽效果。
建議在綠道維護時應當做好遮陽工作,使綿陽市市民在天氣炎熱時也能享受到綠道的清涼。并在植物配置上在沿線適當增加樹蔭空間,為活動人群提供必要的乘涼地點。經調查,喬、灌、草三級結構遮陽效果最為顯著,不同的喬木遮陽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此處建議增植部分樹木(如香樟、栗樹等)。除此,服務設施上也可以適當增加部分人工架構(如:廊架遮陽棚等),路面材料使用也可以采用一些隔熱磚、隔熱漆等比較隔熱的材料,使得人群對地面熱度的直接感受降低一些。
晴天與雨天對比得知,溫暖舒適的晴天天氣條件下,適宜人群的活動方式較多,人群的整體參與度都高,使得人群的行為活動程度都較高;同晴天相比,雨天對人群的行為活動影響較大,受降雨、溫度的影響,人群的行為活動空間受到限制,使得人群的行為活動類型減少,此時間段人群的行為活動程度都大大降低。后續可適當增加擋風避雨的設施,為人群的雨天行為活動提供便利。
在工作日與休息日對比中發現,人群活動與年齡層次相關。老年人的行為活動由于退休養老等原因,受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時間變量影響因素較小;在工作日時間段,兒童由于上學的時間限制和在校期間的健身鍛煉活動,綠道使用率相對較低;而要上學的青少年和上班的青年在工作日沒有足夠的時間到綠道游憩,更傾向于在家或者在學校鍛煉,受變量影響大。由于兒童的出行需要家長陪護,工作日對兒童影響也較大。建議后期管理者宜在綠道周邊多舉行活動,提升人群的參與度;而在工作日時間段,可以對綠道進行維護,從而營造出美好的環境氛圍。
在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對比中,調查發現,中老年人在綠道上的活動強度受季節影響較為顯著,由于體質原因,冬季寒冷的天氣不適宜室外活動;春秋的氣候較為溫和、舒適,景觀效果較好,綠道使用者較夏冬季節多,其中青少年由于放假的原因,夏季的活動強度明顯提升。建議增加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相應設施,如張拉膜、廊架等。
四、山水綠道改進策略研究
(一)完善綠道設施配套
結合居民意愿度調查,更新并增設綠道設施,以提供開放、舒適、易達的空間環境體驗,增強使用者體驗,促進市民交流,鼓勵創意與創新。加強親水平臺的安全設施建設,為市民提供一份保護,提供可靠的安全設施,增加使用者安全;每50米增設垃圾桶,并合理添置健身設施等其他城市家具;考慮到行動不便者步行的方式以及承受距離,建議設置更多的健身器械,每20米增設休憩長椅,以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
(二)維護綠道使用安全
發揮綠道通行作用,協調人、車、路的時空關系,加強城市道路與綠道的連接,行人自行車道各行其道,安寧共享,促進城市綠色出行。同時,應增設無障礙設施每200米增設無障礙通道,加強上下交通銜接,提供可靠的綠道環境,為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路燈設置可采用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照明方式,增高大型路燈高度并巧用景觀微燈光,既能保障指引與照明功能,又能讓綠道充滿藝術性。
(三)塑造綠道旅游形象
結合三國文化綠道,共同塑造活力綠道旅游新形象。依托綠道傳承三國文化,通過物質空間環境建設打造文旅廊,延續本地特色與人文氛圍。整體沿線功能設計上復合打造,形成活躍的空間界面,細部綠道空間環境設計也應注重分段特色,塑造綿陽地區旅游特征,展現時代風貌。
(四)推進綠道智慧服務
整合綠道設施進行智能改造,提供智能安全維護協助環境智能服務。將綠道空間進行集約改造,整合更新綠道設施;并輔以開發智能騎行、智能慢行等游玩輔助功能,促進智慧生活,協調不同人群需求;在環境管理上增設環境檢測保護,促進智能感應并降低能耗;此外,還需推進監控智能化,實現監控設施全覆蓋、呼救設施定點化,提高安全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完善警方電子信息屋。
五、結語
城市綠道的內涵雖然廣泛,且在不同的環境和歷史條件下會有不同的交叉,但從人的使用角度看,城市綠道分擔了交通擁堵的壓力之余,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全新的休憩場所,對于山水綠道使用者而言,綠道的發展空間仍很大,希望能夠結合休閑、娛樂和休憩等需求帶來更多實用性和便捷性。
參考文獻:
[1]高禹詩,周波,楊潔.城鄉統籌背景下的田園型綠道使用后評價——以成都錦江198LOHAS綠道為例[J].中國園林,2018,34(02):116-121.
[2]孫帥.都市型綠道規劃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3]黎貝.基于使用者滿意度的成都市三環路外綠道規劃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交通大學,2013.
[4]何志明.城市濱河綠道使用狀況評價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5]邱健.基于通勤出行行為的城市通勤綠道設計探索[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2.
*基金項目:城鄉規劃示范專業建設項目(編號:CC-JY1812)。
(作者單位:羅小嬌,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辛月,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