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嶸










摘要:利用2011~2017年的省級面板數據,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所受社會保障的調節效應,并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三個維度的異質性分析和居民消費水平的城鄉異質性分析。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顯著促進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并且該促進作用受到社會保障的顯著正向調節;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與使用深度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皆受到社會保障的顯著正向調節,且該調節效應在城鎮地區顯著于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受到的社會保障的調節效應顯著于使用深度;數字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顯著提升作用不具備社會保障的調節效應。基于此,提出了數字普惠金融保險業務和社會保險聯動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和社會保障發展相互促進,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外商投資水平等建議。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城鄉對比;居民消費水平;調節效應;社會保障
一、引言
2016年,20國集團(G20)峰會發布由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制定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成為推廣數字普惠金融的首個國際性共同綱領。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普惠金融向數字普惠金融轉型反映出我國宏觀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狀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加速鄉村經濟現代化的信心。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促進消費的政策一輪輪出臺,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影響居民消費的研究也逐漸豐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會因地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消費結構、居民家庭債務收入比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十四五”規劃提出我國要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發現,2011~2017年,我國社會保障發展總水平在中位運行。如表1所示,僅從該研究中心研究的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的排名看,我國各省份的社會保障發展總水平具有相對穩定性,其中,北京市的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在這7年內始終領先全國。
因此,各省份7年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的平均值能較為集中地反映該省社會保障發展的絕對水平以及相對水平,如表2所示。從離均差可以看出,我國各省份社會保障發展總水平存在極端值,相對于全國其他省份,北京市和廣東省7年來社會保障總指數的平均值是極高值,并且這兩者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吉林省7年社會保障總指數的平均值是極低值,除此之外,其他省份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的差距較小,說明我國各省市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在該研究中心的這套指標體系中,社會保險是主要衡量指標,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中商業保險業務的總量以及活躍度也是重要衡量指標,因此,二者的發展內容具有較大的關聯: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不斷提高會提升數字普惠金融保險服務的質量,進而提高居民享受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促進自身社會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會刺激居民享受數字普惠金融保險服務的欲望,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作為政府的轉移性支出,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對于居民來說直接或間接表現為收入的增加以及未來生活保障和信心的提高,這又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消費水平產生作用。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是否會因社會保障發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經濟增長模式是消費驅動型的新時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二、文獻綜述
學術界關于金融發展影響居民消費的機制分析或渠道檢驗的研究中既有中介效應又有調節效應,并且主要集中于前者。其中,關于“金融”,學者們的研究包括宏觀金融和微觀金融,后者的研究又主要包括數字金融、普惠金融和數字普惠金融;關于“居民消費”,學者們的研究有消費水平、消費規模、消費結構、消費需求、消費行為、消費升級以及城鄉消費差距等。
(一)中介效應
部分研究金融發展影響居民消費中介效應的學者從宏觀經濟層面選擇中介變量。例如,姚健基于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的中介效應分析發現,金融發展可以通過促進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積累等途徑實現居民消費升級。江紅莉和蔣鵬程基于產業結構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中介效應分析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來提升居民消費水平和優化消費結構。何海霞基于銀行競爭的中介效應檢驗發現,普惠金融發展會通過提高農村地區銀行競爭程度來增加農民消費支出的規模。
部分研究金融發展影響居民消費的中介效應的學者從微觀經濟層面選擇中介變量。例如,易行健和周利基于支付和流動性約束的中介效應檢驗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給受流動性約束越大的居民的消費水平促進作用更明顯;高網購頻率以下,數字普惠金融越能便利支付手段,對居民消費水平的促進作用就越強。謝家智和吳靜茹基于信貸約束程度的中介效應分析發現,數字金融可以通過提高借貸可得性,緩解家庭信貸約束來促進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鄒新月和王旺基于收入和保險的中介作用分析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減少不確定性來提高居民消費支出。孟兆娟基于農民投資水平、受教育機會以及創業機會的中介效應研究發現,農村金融發展可以通過提高農村居民投資水平,增加受教育和創業機會來刺激農民消費需求。
(二)調節效應
目前,研究金融發展影響居民消費的調節效應的學者主要從宏觀經濟層面選擇調節變量。徐兆豐基于對外開放和技術創新的調節效應,發現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和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可以增強數字金融對消費升級的驅動作用。熊曉軼等基于土地流轉改革的調節效應,發現土地流轉改革放大了普惠金融推動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作用。李運涵基于銀行零售業務的調節效應,發現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可以促進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
目前,尚未有學者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影響居民消費的調節效應。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學術界對社會保險的研究業已非常豐富。從金融服務的類型來看,目前,學術界關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惠信貸,對普惠保險的專門研究較少,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總體發展水平,也并未深入某一具體業務形態。作為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類型之一,學界和業界對于普惠保險的理論與實踐都有所忽視。為了順應新興金融服務種類多樣化和模式多元化的發展潮流,彌補學術界關于普惠保險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選擇微觀經濟層面的社會保障作為調節變量,探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是否會因該地區社會保障發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深入發掘數字普惠金融保險和社會保險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聯系,在細化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具體業態研究的基礎上完善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總體水平的研究,為數字普惠金融和社會保障聯動發展提供指導建議。另外,本研究也能引起學術界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其他調節變量的思考和尋找,進一步探究在宏觀層面或微觀層面其他變量的不同水平下,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水平影響強度的具體狀況,對改善相應條件的發展來間接提升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水平的促進效益提供指導。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總體上具有促進作用,這已經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被反復證明。但該影響的強弱程度在不同地區不同條件的不同水平下是不同。首先,根據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消費理論,居民消費水平取決于相對收入水平。社會保障的提高往往間接表現為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在該理論下,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收入不確定性的下降使得居民當期收入的實際水平或是心理感知水平高于過去自身沒有接受或者所接受的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時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費的勇氣和膽量,敢于尋找并通過金融渠道或服務提前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相比沒有接受社會保障或者所接受的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的其他居民,自身收入的實際水平或感知水平也更高,提升消費安全感。其次,根據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居民持有貨幣可以滿足其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面對意外事件的物質保障增強,因此預防動機會減弱,受到金融排斥就越少,消費欲望和能力都會得到一定程度增強;同時,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會增強居民的投機動機,使得居民參與金融市場的主動性增強,金融素養和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利用互聯網理財產品分散自身風險的能力逐漸增強,利用能夠便捷消費支付的數字普惠金融滿足因預防動機減弱帶來的自身消費需求的可能性就會提高,消費結構也會逐漸優化。當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時,居民缺乏消費的勇氣,即使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較高,其對居民消費水平的促進作用也微乎其微。
據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設: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會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增強。
四、計量模型設定以及變量說明
(一)模型設定
為了探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是否受到社會保障的調節,建立計量模型(1):
lnconsumlevelit=α0+α1lndigitfinit+α2lndigitfinit×lnsocisecurit+α3lnsocisecurit+α4∑controlsit+θi+ιit(1)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的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指標體系中涵蓋了較多城鄉基本分項指標,《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中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空間格局里也重點報告了城鄉差異。同時,學術界關于居民城鄉消費差距或差異的研究也較多。因此,為了探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各個維度分別對我國城鎮和農村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是否都受到社會保障的調節,將模型(1)的核心解釋變量以及交互項中的核心解釋變量分解成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同時將被解釋變量分解成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建立計量模型(2)~(7):
lnurbconsumlevelit=β0+β1lncoverit+β2lncoverit×lnsocisecurit+β3lnsocisecurit+β4∑controlsit+θi+ιit(2)
lnurbconsumlevelit=γ0+γ1lnusageit+γ2lnusageit×lnsocisecurit+γ3lnsocisecurit+γ4∑controlsit+θi+ιit(3)
lnurbconsumlevelit=δ0+δ1lndigitit+δ2lndigitit×lnsocisecurit+δ3lnsocisecurit+δ4∑controlsit+θi+ιit(4)
lnruconsumlevelit=ε0+ε1lncoverit+ε2lncoverit×lnsocisecurit+ε3lnsocisecurit+ε4∑controlsit+θi+ιit(5)
lnruconsumlevelit=ζ0+ζ1lnusageit+ζ2lnusageit×lnsocisecurit+ζ3lnsocisecurit+ζ4∑controlsit+θi+ιit(6)
lnruconsumlevelit=η0+η1lndigitit+η2lndigitit×lnsocisecurit+η3lnsocisecurit+η4∑controlsit+θi+ιit(7)
上述7個模型中,∑controlit表示控制變量集合,θi是控制了影響被解釋變量但不隨年份變動的個體固定效應,ιit是隨機干擾項,所有變量的下標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年份。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所有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調節變量以及部分控制變量取對數。
(二)數據和變量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是目前大部分學者用來衡量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指標,鑒于該指標在學術界的認可度和有效性,本研究也將其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的衡量指標。對于社會保障發展水平的衡量,大部分學者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財政支出中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計算了我國各省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該指數包括養老保障指標、醫療保障指標、就業保障指標和貧困保障指標,每個分項指標都從覆蓋面、保障度、持續性和高效性這4個維度進行衡量,計算體系嚴密。另外,該指標涵蓋的項目類型也在不斷更新,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貼合社會保障發展的實時狀況。因此,相比財政支出中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更能精準地衡量社會保障發展水平,本研究將其作為調節變量的衡量指標,是本研究的創新點之一。學術界關于居民消費水平的衡量指標較多,包括居民消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的比值、居民消費支出(最終消費支出=100)、居民消費水平(元)、居民消費水平指數(上年=100)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的比值、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元)以及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國內總產值的比值等。從具體計算公式上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和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都是人均經濟指標,為了使數據口徑一致,消除量綱影響,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的衡量指標??刂谱兞恐?,選取就業者受教育程度,是因為由于高學歷人才的集聚效應的存在,就業者受教育程度不僅能反映當地居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還能反映就業競爭壓力以及就業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居民消費。對于居民或者就業者受教育程度的衡量,部分學者將中學作為學歷下限,而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實現,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在勞動力市場上才更具有競爭力,更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因此,本研究將學歷下限定為大學??苼砗饬烤蜆I者受教育程度。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研究選用2011~2017年31個?。ㄗ灾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相關變量的解釋說明、數據來源以及描述性統計如表3和表4所示。
關于內生性問題的處理: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社會保障和居民消費水平之間不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第二,本研究所利用的面板數據期限較長,同時又避免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對時間序列平穩性的影響;第三,選用了省份固定效應模型,控制了影響居民消費水平但不隨年份變動的個體效應;第四,模型中加入了較多的控制變量。因此,模型(1)~(7)因存在的內生性問題而帶來估計偏誤的可能性較小。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模型(1)的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的回歸系數及其與調節變量社會保障水平交互項的回歸系數皆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顯著促進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并且該促進作用受到社會保障的顯著正向調節,即社會保障水平越高,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就越強,據此驗證本文假設??赡艿脑蚴牵阂环矫?,社會保障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居民社會保險的參與度高,降低了弱勢群體獲得金融保險服務的門檻并提高了該類群體所能享受金融保險服務的質量,提升了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緩解了居民信貸約束;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會降低,預防性儲蓄動機會減弱,發展資料消費或享受資料消費的潛力得到釋放,提高自身的消費層次,這都暢通了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自身消費水平的渠道,使得居民在高社會保障水平下敢于消費。
控制變量中,外商投資額、人均財政支出、城市化率和金融發展程度的提高皆能顯著促進居民消費水平,可能的原因是一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金融市場越活躍,會帶來更大的消費需求,居民消費能力也會越強。
(二)異質性分析
模型(2)~(7)的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從整體上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3個維度中,覆蓋廣度與使用深度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皆受到社會保障的顯著正向調節,數字化程度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顯著提升作用不受社會保障的調節;橫向看,該調節效應在城鎮地區顯著于農村;縱向看,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受到的社會保障的調節效應顯著于使用深度??赡艿脑蚴牵阂环矫?,相比于農村居民,城鎮居民更擅長使用或習慣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互聯網進行投資理財以及基于信用的金融服務,這樣一來,互聯網消費貸對緩解居民信貸約束的貢獻力度更大;另一方面,社會保障的發展在我國城鎮地區主要表現為社會保險的發展,城鎮居民接觸保險知識的機會多,保險意識更強,在享受更優質保險服務的同時也反向提升了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增加了數字普惠金融對自身消費水平促進的可能性。然而,上述調節效應的顯著性并不具有明顯的城鄉差異,可能的原因是城鄉消費差距在縮小,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城鄉空間格局在不斷優化,覆蓋廣度和使用深度都在不斷提升,社會保障的城鄉覆蓋面和保障度都在不斷上升,城鄉貧困發生率差距逐漸縮小,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漸向城市靠攏,這些都持續高效地改善了居民生活保障預期。
控制變量中,農村居民儲蓄能夠顯著促進消費水平,可能的原因是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較保守,預防性儲蓄動機較強,當儲蓄達到一定程度時,消費潛力才能得到釋放。城鎮地區金融發展程度能顯著促進居民消費水平,可能的原因是相比農村地區,城鎮地區金融市場活躍程度足以刺激居民消費。其余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與基準回歸的結果基本一致,其原因亦可從相同的角度解釋。
(三)穩健性檢驗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越來越表現為使用深度的提升,尤其是支付和保險業務。將模型(1)中的核心解釋變量以及交互項中的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分別替換成數字普惠金融支付指數lnpay和數字普惠金融保險指數lnincur,并對所有變量進行了1%分位上雙邊縮尾處理,剔除了極端值的影響?;貧w結果如表7所示,可以發現,數字普惠金融支付業務和保險業務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顯著促進作用仍然受到社會保障發展的顯著正向調節,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與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本文的計量模型是穩健可靠的。
六、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我國2011~2017年31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基準回歸得出的結論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顯著促進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并且該促進作用受到社會保障的顯著正向調節。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3個維度的異質性分析以及居民消費水平的城鄉異質性分析,研究發現:從整體上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3個維度中,覆蓋廣度與使用深度分別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皆受到社會保障的顯著正向調節,數字化程度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顯著提升作用不受社會保障的調節;橫向看,該調節效應在城鎮地區顯著于農村;縱向看,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受到的社會保障的調節效應顯著于使用深度。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為提高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增強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水平的促進作用,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推進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健全社會保險體系,優化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就業保險服務,拓寬社會保障資金融通渠道。各地方政府要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消費需求、勞動力價格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等實際情況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提高社會保障籌資效率,增強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提高社會保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和優化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和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支出的力度和結構,動態調整最低社會保障標準。社會保障的發展要以緩解居民流動性約束、降低居民收入不確定性和提高居民消費層次等為導向,暢通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居民消費的渠道,增強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力度。建立社會保障和收入發展的強效聯動機制,因為社會保障提高的是生活保障度和收入預期,難以直接帶來實質性收入的增加。
第二,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保險業務,在提升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同時實現與社會保障的聯動和配套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保險業務服務的發展要延續普惠保險業務的態勢,注重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推動數字普惠時代保險業的革命性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普及社會保障和數字普惠金融的知識,提高居民金融素養,使居民了解、熟悉、掌握并樂于利用支付寶、花唄和借唄等互聯網支付方式,并鼓勵居民用支付寶綁定銀行卡,提高利用第三方支付進行理財和轉賬等的能力,學會享受金融服務,提高居民參與社會保險的意識,提升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鼓勵消費信貸的發展,引導居民進行互聯網消費貸,提倡適度負債消費,平滑時間差異,減少消費質量的損失,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根據數字普惠金發展的空間格局進行基礎設施的差異化發展。
第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就業者受教育程度、金融發展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等不斷調整最低工資標準?;钴S鄉鎮地區勞動力市場,提供穩定的勞動收入,鼓勵以勞動獲得收入為主,在金融市場進行投資理財獲得收入為輔,要明確數字普惠金融始終只是促進自身消費水平的輔助手段,通過踏踏實實勞動獲得的收入才是自身消費需求滿足、消費水平和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優化居民家庭收入結構,關注各種來源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居民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消費等高層次消費對勞動收入的敏感程度。降低收入不平等,以此減少消費不平等和機會不平等,為居民家庭消費升級和高質量消費的實現創造機會。
第四,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勞動收入份額,發揮城市人口的內需效應以及商業區對居民消費層次和結構的拉伸和優化效應。增加城市化對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的貢獻度,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的便捷程度,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打破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社會保障以及消費需求的城鄉二元結構,統籌規劃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城鄉社會保障協調發展,優化數字普惠金融和社會保障發展的空間格局。
第五,提高外商投資水平,優化外資營商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高我國外循環經濟的發展質量,發揮其對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作用,滿足居民高質量消費需求,提升消費層次,以國際外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進一步穩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鄒新月,王旺.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5(04):133-145.
[2]張昭昭.數字普惠金融助力我國居民消費擴容提質的影響機制[J].商業經濟研究,2020(19):163-166.
[3]江紅莉,蔣鵬程.數字普惠金融的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和結構優化效應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0,40(10):18-32.
[4]羅娟,李寶珍.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消費不平等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及縣級數據的證據[J].消費經濟,2021,37(04):75-83.
[5]易行健,周利.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是否顯著影響了居民消費——來自中國家庭的微觀證據[J].金融研究,2018(11): 47-67.
[6]姚健.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7]何海霞.普惠金融發展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基于收入增長與銀行競爭機制的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0(20):55-58.
[8]謝家智,吳靜茹.數字金融、信貸約束與家庭消費[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02):9-20.
[9]孟兆娟.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消費需求的影響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2):16-21.
[10]徐兆豐.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我國消費升級的數字金融驅動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21(03):168-171.
[11]熊曉軼,尹曉菲,史雪娜.土地流轉背景下普惠金融賦能農村可持續消費增長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09):46-50.
[12]李運涵.普惠金融發展與居民消費水平的區域影響研究[J].商場現代化, 2021(07):1-4.
[13]汪亞楠,譚卓鴻,鄭樂凱.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保障的影響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07):92-112.
[14]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濤,張勛,程志云.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04):1401-1418.
[15]江晨.中國各地社保指數的編制和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9.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研究”(21zyx012)。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