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權 朱鑫雨







摘要: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家庭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以及金融產品需求增加、多樣化發展背景下,研究我國家庭資產配置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的現狀出發,研究了我國各地區家庭資產配置在總量、結構等方面的差異,發現我國家庭資產存在資產配置單一、理財能力較低及家庭資產配置存在短期性、從眾性等問題,進行影響因素分析,提出縮小貧富差距優化投資環境、豐富金融產品創新投資方式及開展金融教育增強理財能力等優化策略,以促進我國家庭資產配置更加均衡。
關鍵詞:家庭資產;資產配置;風險管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我國家庭的閑余資金也在不斷增加。家庭資產配置方式隨著金融市場產品的增多而呈現多樣化。面對我國家庭對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和應急避險的要求,深入探討影響家庭資產配置的因素,如外部環境,金融資產的穩定性、收益性、靈活性、安全性及投資人的風險偏好等有重要意義。合理均衡的家庭資產配置方式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提升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提高居民的理財觀念及提升家庭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發揮重要作用。
一、文獻綜述
隨著全球經濟的加快融合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個人更加重視家庭資產配置問題。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在家庭資產配置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鄧舒茵(2019)研究發現我國居民在家庭金融資產配置方面不科學,我國的家庭金融資產結構更偏向于保守型,雖然在朝著多元化發展,但這種改變速度較慢。Xiao Meng(2020)以中國、美國等23個國家的數據為基礎,發現除美國外其他各國家庭資產中住宅占比最大,與此同時家庭收入與金融資產的比例成正比。張彤(2020)研究發現,疫情對家庭資產配置也有較大的影響,疫情過后家庭對現金的需求增加、避險情緒增加,保險的投入也隨之增加,家庭的資產配置更傾向于中低風險的金融產品。楊建玲(2021)研究認為,家庭資產的配置要與時俱進,適時進行調整,目前存在配置結構單一、風險集中、效率低下等問題。
在實際家庭資產配置過程中,還有許多內部或是外部的因素影響著家庭資產的配置方式。周雨晴(2019)分析,住房市場過度繁榮對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存在擠出效應,還受到家庭收入和地區的影響,緩解住房壓力十分必要。賀小丹(2020)發現,城鎮家庭的金融資產配置與老齡化程度呈現出“U”型的非線性關系,同時發現老齡家庭對風險較高的金融產品的偏好隨著學歷、資產等因素的增加而增加,但家庭資產配置也出現風險較為集中的問題。王爽(2021)研究發現,除老年家庭外,同時參加醫療、養老保險的個人,其所在家庭參與風險金融資產投資的可能性更大,且投資比例顯著增加。
在金融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若沒有一定的金融知識或是理財基礎,在配置家庭資產時將會遇許多困難。國內外的許多學者研究顯示,金融素養和理財知識的匱乏對家庭資產配置有著重要影響。吳衛星(2018)通過模型分析出我國家庭的金融素養整體較低,對于一些有風險的金融產品知之甚少,且認為金融素養對家庭資產配置的均衡性有著重要影響。Satoshi 和 Yamada(2020)對美國和日本進行分析發現,金融素養與家庭資產配置有關,而金融素養與受教育程度、認知能力、收入水平等相關。
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影響家庭資產風險管理的因素越來越多。國外學者對家庭資產配置進行研究開始較早,雖然有相對成熟的理論,但是不一定適用于我國的國情,我國學者對此研究相對較晚,雖然對影響家庭資產配置風險的因素分析較多,但是在宏觀的影響因素上研究較少。對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的風險管理進行研究,發現現存的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二、家庭資產分類及配置原則
(一)家庭資產的分類
家庭在金融市場上的金融行為主要分資產和負債兩個角度,且二者又能再次劃分為正規和非正規金融兩個市場。家庭資產是家庭具有且能估算價值的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主要以實物、金融產物的形式展現,能夠維持一個家庭的運轉。一般來說,從家庭資產形態看,家庭資產總的來說可以分為非金融資產和金融資產兩大類。金融資產主要可以分為無風險金融資產和風險金融資產。非金融資產主要包括房屋資產、生產性資產和其他非金融資產。生產性資產指的是家庭工商業及農業生產經營性資產。無風險金融資產包括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債券、社會保障賬戶余額等。風險金融資產有股票、基金、企業債券、金融理財產品、外匯等。
(二)家庭資產配置原則
家庭資產配置也就是一個家庭所擁有的資產不同階段及不同角度的需求,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配且進行相應投資的行為。資產配置影響家庭財務的穩定、財富增長及家庭生活幸福,更為通俗地理解為其中一方面就是投資理財。家庭資產配置的目標就是能夠維持現有的生活,保證現金流不斷,同時還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家庭資產配置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多變性、復雜性和規律性。
家庭資產配置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思考,具體為穩定性、安全性、收益性、長期性和靈活性。穩定性即穩定的投資收益,但也只是相對穩定,利率及股市等都是時刻在變化;安全性即要確保至少不會損失本金;收益性就是在滿足前兩項的基礎上投資至少應跑贏通脹,這才能使家庭資產得到保值甚至增值;長期性是指可以長期按照某個較高的利率獲得收益;靈活性,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生產經營都要有應急資金的儲備。
三、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現狀
(一)家庭資產配置總量增加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我國家庭財富總額躍居世界第二,從21世紀初到2019年年底,我國家庭財富總額增長了21倍。家庭收入不斷增加,家庭資產也在一直累積。我國城市家庭資產規模增加快速,家庭戶均資產規模為從2011年97.0萬元增加到2019年317.9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6.0%。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家庭財富總量逐年增加,穩中有升,且2017~2019年有明顯的增加。
(二)我國家庭資產配置向多元化發展
隨著經濟金融市場的平穩發展,家庭資產配置方式呈現多樣化。但由圖2可知,2019年城鎮家庭資產分布化明顯,家庭資產以實物資產為主,其中住房占比近60%,住房擁有率達96.0%,金融資產占比稍低,僅為20.4%。我國家庭房產配備占焦點地位,金融資產配備數目遠小于實物資產。雖然家庭中風險性的資產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依舊居于低水平,家庭房產占據資產組合的“大半江山”,與我國房價在近20年內的飆升有關。隨著收入的增加,我國金融資產所占比例也在增加,最富有的20%家庭傾向于投資金融資產。此外,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加,住房資產占比呈現先升后平的趨勢,金融資產所占比例呈現先降后平的趨勢。同時,由圖3可以看出,金融資產雖然占比增加,但是更多的是銀行理財、存款、現金這些低風險產品。
(三)我國區域及城鄉間差異顯著
由圖4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憑借自身的地理優勢及條件發展迅速,其家庭資產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同時,還可以看出東北區域的家庭總資產僅占東部地區的三分之一。城鎮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經濟增長也明顯快于農村,農村家庭在滿足了生活需求后幾乎不可能再拿出可投資資產進行配置。經濟發展的差別造成了家庭資產總量散布不均。
四、我國家庭資產配置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種類單一
住房在我國居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據2020年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顯示,我國城鎮家庭2019年住房擁有率達到96%。我國城鎮居民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58.4%,有兩套的占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大部分人幾十年或者一生都在為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而努力,投資住房的錢占據了家庭資產的七成左右。工作穩定的人可能其月收入中的一半都用來償還房屋貸款。沒有住房的家庭越來越少,但是仍有近10%的家庭沒有住房。
除了家庭資產整體構成是實物資產遠超金融資產,在金融資產內部配置結構也存在一定風險。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錢只有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有安全感,因此,我國家庭金融資產中儲蓄存款占比雖在逐漸降低仍占較大的比重。但是由于貨幣的時間價值及通脹的存在,握在手中的錢只會貶值。隨著資本市場制度的完善及牛市的出現,我國居民將一部分現金存款轉移至股市,但是我國家庭中風險厭惡者較多,高風險的投資比例盡管增加但是數量并不多。此外,按照標準普爾象限來說,保命的錢要占據家庭資產的20%,但我國國民的保險意識明顯不強,保險的投資量較少。
(二)金融投資理財能力較弱
從家庭資產配置結構就可以看出,我國居民的金融投資理財能力較低。從家庭生命周期來看,處于形成期和成長期的家庭雖然都是一些年輕人,有一定的投資理財觀念和相關知識,但是因為剛組建不久,建設性投入較多,或是家里增添新成員,整體開銷增加,因此沒有足夠的資產進行額外的金融配置。而有一定的資產積累可以進行金融投資的家庭往往是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家庭。同時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大,更偏向于保本理財,對銀行充分信任,進行過多的儲蓄存款,厭惡高風險。但是銀行存款利息的增長并不能高于通貨膨脹的速度,所以,從貨幣的時間價值來看,一味進行銀行儲蓄存款,會使得資產的價值降低。
(三)家庭資產配置存在短期性從眾性
我國家庭的最大的特點是熱衷儲蓄,有了閑錢,先想到的是存進銀行以防萬一。即使進行金融產品的投資,根據《我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2020年度》中2020年家庭投資理財收益分布圖可以看出,整體投資收益基本呈現正態分布,51.0%的家庭投資理財收益基本持平,年投資收益率超過30%的只有3.7%的家庭。可以看出大多數家庭的投資是短期的。
此外,我國家庭對于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意外支出等所持態度不一,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我國的社保的寬度和深度有限。大部分家庭選擇現金、存款等流動性強且風險低的資產。由于金融理財知識的缺乏,即使在購買基金股票等收益較高風險較大的金融產品時,跟隨大眾進行投資,沒有對自己家庭的情況進行分析,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對投資產品的風險大小一無所知,盲目投資,很可能使家庭金融資產安全時常遭受威脅與損失。與此同時,計劃購房的比例隨著家庭金融資產總額增加而提高,同時擁有房子套數越多的家庭計劃購房的意愿越強,此外非一線城市的家庭計劃購房比例更高。因此,我國家庭最嚴重的從眾投資就是購買房屋。
五、家庭資產配置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外部影響因素
1. 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使各個行業的營業收入斷崖式下降,各行業的企業不同程度上進行了人員的裁減,國家總失業率上升。疫情的出現影響了家庭的住房、儲蓄、保險等各項資產。據調查顯示,2020年的第一季度的家庭儲蓄變動指數增加到102.8,有50.2%的家庭增加儲蓄。疫情讓人們對家庭資產的流動性更加重視。同時,經歷了疫情,社會消費品額度減少,消費方式也更加多樣,可以看出人們對待消費也更加理智,這也使得家庭資產配置的總量增加,有更多的資金可以配置。疫情同時也提升了家庭的保險意識,由表1可以看出,2020年保費收入在增長,而健康險和壽險增幅明顯。
2. 區域GDP的差異性
2019年全國GDP為99.1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6.1%。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無論從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是GDP占比來說,引領全國經濟的作用明顯,其高技術產業和重大投資保持快速增長,金融風險防控有序進行,資產質量改善;中西部地區經濟占比持續提升;東北地區經濟新動能加速發展,農業和工業都處于穩中有增。
3. 社保制度
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的配置和風險的承受能力很大程度上由家庭的儲蓄水平決定,尤其是預防性的儲蓄資產,如保險,養老金等,這些都直接關系到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而家庭的預防性存款思想卻會受到社保制度完善水平的影響。我國家庭資產結構較為單一,對風險性金融資產配備參與度也較低。完善的社保制度能驅動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相應提高。重視社保的家庭,其風險配置比例更高,這也有助于協調家庭資產結構不平衡的風險。
(二)內部影響因素
1. 年齡結構
由圖6可知家庭總資產隨著戶主的年歲的增長呈現先增后減的特點。我國整體的家庭資產配備呈現為較多的低風險資產和較少的風險性投資的特點。對于低風險的投資來說,各年齡階段差異較小。而對于風險性金融資產的擁有量,隨著戶主年齡的增長,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老齡化家庭在進行各類金融資產的投資活動中缺乏通過分散化投資來控制風險的意識,更多地將資產進行儲存以備養老和醫療,風投參與度很低。
2. 收入
收入越高的家庭,會愿意選擇風險較高的產品進行配備,而財富收入較低的家庭,一般會篩選保守的資產配置結構。高收入的家庭之所以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是因為其在滿足家庭正常開銷之后還有較多的資產積累,這使得高收入家庭有能力去嘗試多樣的資產配置方式。而低收入家庭能夠積累的資產有限,不能滿足多樣的風險理財需求。家庭財產配備類型可以分為偏存款類、偏權益類和平衡類。從圖7中的收入分組來看,收入越高,家庭的資產配備就越均衡。
3.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從男女雙方通過法律程序正式結為夫妻組建新家庭到最后雙方離異或夫妻雙方去世的整個過程。首先,家庭的形成期,這一時期家庭成員增加,家庭消費快速增長,有房貸、車貸的壓力,風險承受力弱,能夠用來投資理財的資金較少。其次,家庭成長期,這一時期子女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支出是主要開支,同時夫妻雙方處于工作的忙碌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做資產投資,但隨著子女的成長,夫妻雙方有了較多的時間和一定的投資理財經驗,有能力將家庭資產做相對合理的配置。再次,家庭的成熟期,此時夫妻雙方的能力、經驗、風險承受力都上升到了一定水準,相較于家庭的成長期有更多的時間和資金進行投資。最后,家庭的衰退期,這一時期生活支出較少,時間很多,人們的風險承受力降到最低,更偏向于資金的靈活性和安全性,一般不會投資風險較大的產品。
4. 風險態度
居民家庭不同的風險態度使得家庭資產配置有很大差異。家庭對待風險的態度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風險偏好者。在預期收入相同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更傾向于配置股票、基金等風險水平相對較高的金融資產,以獲取高回報。二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配置資產時更關注資產的安全性,同時也不愿意承受較大的風險,因此他們往往會傾向于儲蓄存款、債券等。三是風險中立者,他們介于前面兩者之間。
六、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的相關優化措施
(一)縮小區域差異并優化制度環境
政府要出力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縮小不同地域間的收入不平衡。通過實施相應的政策推動產業的發展、轉型,創立完善的薪資保障、增加機制。實施就業幫扶,確保家庭有足夠的收入來源,只有提高了家庭的收入,才能有更多的配置方案選擇,也能規避一定的風險。此外,目前也有一些非法集資的平臺,會對家庭造成一定的損害,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避免損失的發生,避免非法交易行為,為家庭進行資產配置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健全社保體系提升保險意識
社保制度是影響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的外部因素之一,政府要促進醫療、養老、失業等社保系統的普及和完善,使居民能夠合理且理性地進行資產配置,為家庭資產安全建立基本保障。我國居民保險意識較低,儲蓄存款等低風險的資產在資產配置中占比較大,人們普遍對保險行業有一定的形象偏見,大多數人對保險業不信任。政府應將保險規模擴大,使保險層次更加豐富,規范商業保險市場,增強家庭居民的保險意識,進一步平衡家庭資產配置。
(三)豐富金融產品創新投資方式
金融機構應深入家庭了解客戶需求,在產品上有更多的選擇,滿足不同家庭的需要。要綜合考慮地區、年齡、收入等多項因素設計產品,有針對性地宣傳。做到以人為本,提高客戶體驗感。要創新投資方式,如可以打造一個App應用,讓那些覺得投資步驟復雜繁瑣的家庭感受到方便快捷,可以快速上手對產品進行了解并投資。就我國目前家庭資產配置多以存款儲蓄為主這一現狀來說,豐富金融產品,穩中進取,分散風險十分必要。
(四)開展金融教育增強理財能力
對理財知識的了解對于家庭資產配置來說影響重大。缺乏金融知識的了解就容易造成從眾性和短期性的投資問題,甚至可能會上當受騙造成家庭資產的損失。政府應做好理財知識的宣傳和培訓,開展金融知識教育。這樣居民才能對家庭自查情況進行明確,且制訂合理的投資方案,才能夠促進資產的多樣化配置分散投資風險。擁有一定的理財知識,可以調整對風險的態度,客觀認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理性判斷,避免因羊群效應和過度自信等隨意投資,造成損失。
(五)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相關制度
我國家庭投資在住房的錢占據了家庭資產的七成左右,房地產價格的畸形增長,扭曲了家庭資產配置方式。并且多數家庭都是貸款買房,還貸的壓力也使得他們不能均衡配置自己家庭的資產。因此,政府在調控房價的同時,也應解決購房貸款對家庭造成的過大壓力。此外,租房居民也多,還應不斷完善租房市場相關制度,落實“租售同權”相關措施細則,逐步構建房地產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減少租房者面臨的不確定性,促進家庭資產配置的合理性。要進一步優化家庭資產配置,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居民家庭需要共同努力,構建合理的家庭資產配置模式,推動家庭資產配置更加均衡發展,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
參考文獻:
[1]鄧舒茵.淺析我國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現狀及優化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5):13-14.
[2]Xiaomeng Lu,Jiaojiao Guo,Li 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household asset allocation:Micro-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J].Emerging Markets Review,2020,43.
[3]張彤,滿海紅.后疫情時代家庭資產配置[J].商業經濟,2020(09):168-170.
[4]楊建玲.家庭資產配置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經界,2021(12):25-26.
[5]周雨晴,何廣文.住房對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9(02):76-87+159-160.
[6]賀小丹,陳鼎熙.年齡結構與家庭金融配置風險——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20(03):73-83.
[7]王爽,劉喜華.社會保險對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研究——基于醫養結合角度的實證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03):118-124.
[8]吳衛星,吳錕,張旭陽.金融素養與家庭資產組合有效性[J].國際金融研究,2018(05):66-75.
[9]Satoshi Shimizutani,Hiroyuki Yamada. Financial literacy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Individuals:Comparison of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h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Ageing,2020,16.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