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磊 周平 吳濤 姚若男





摘要:文章基于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維度構建城市質量指標評價體系,運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產業相似度模型,對2019年黔中城市群33個區縣的空間聯系測度,探討其空間結構及治理模式優化方案。結果表明,黔中城市群空間聯系呈現“中心-外圍”遞減特征,初步形成貴陽、遵義兩個中心地;黔中各市和產業同質化現象明顯,邊緣城市競爭優勢弱;通過跨域連攜擴散兩核輻射作用、完善產業生產鏈條布局,以實現黔中城市群內部各區縣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黔中城市群;修正引力模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十一五”規劃指出,城市群將作為主體動力存在于城鎮化建設中。城市群不僅是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助力器,也是區域重點開發及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的發展不僅能夠形成合理的空間區域發展格局,而且能夠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進程。
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黔中城市群發展越來越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朱士鵬等人通過分形模型及空間相互作用強度模型對黔中城市群空間結構進行測度。吳健軍借助偏離-份額分析法研究黔中城市群內各區域產業結構,據此促進城市群內各區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與其他城市群探索中,王健良等學者運用分形理論,對長株潭城市群空間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吳傳清等學者從九大城市群出發,研究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發展的時空格局和驅動機制。此外,城市群經濟聯系的測量中,楊蕙嘉等學者建立了修正引力模型并運用空間分析的方法,對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質量的空間關聯強度進行分析;黃凌翔應用修正引力模型和流量經驗分析法,從節點中心度、經濟聯系強度、凝聚子群三個方面對比分析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經濟聯系網絡。王圣云、葉珊珊等學者通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別對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間的雙向經濟聯系格局與城市網絡進行分析;杜初江以川渝城市群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力模型測度了成渝城市群內各城市的整體空間聯系情況以及6個區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和集聚輻射效應。
基于此,學者們在城市群定量研究上有眾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研究中心集中于超級城市群,對中西部落后地區城市群研究少;二是分析單位較宏觀,對縣域城市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以修正引力模型為基礎,結合產業相似度模型綜合判斷黔中城市群內部各區縣經濟聯系情況,據以研究結果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數據來源
黔中城市群位于貴州省中部地區,范圍包括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安順市、黔東南州、黔南州6個地級市和包括綏陽縣、仁懷市等33個縣(市、區),區域總面積5.38萬平方公里。
本文用到的人口數據主要來源于2020年《貴州省統計年鑒》《貴陽市統計年鑒》等6市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部分指標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縣域經濟統計年鑒》,部分縣區缺失的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缺失值分析補充。
(二)研究方法
1. 修正引力模型
傳統的萬有引力模型源于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兩物質的萬有引力強度取決于這二物體的質量與距離。其引力值與質量大小成正比例,而與地理距離也成反相關。傳統的引力模型用人均生產總值和地理距離來反映各城市間的經濟聯系強度,這種衡量方法未能對城市的綜合質量系統綜合認識,且未能明確城市的質量與空間的經濟聯系的關系。
因此,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發布的《城市發展質量評價指標》的指標體系,對楊蕙嘉等學者從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三個維度評價城市質量進行修正,考慮到貴州省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因此本項研究從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維度出發構建城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結合的主客觀賦權方式結合起來計算權重,從而對城市質量進行綜合的指標化衡量,得出城市發展質量得分。
基于城市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距離準則,修正引力模型函數表達如式(1)、式(2)所示。Rij為某市與其他城市的關聯總強度,Pi為某市在區域內的空間關聯總強度,即區域作用影響力,r取2。其中,GiGj分別為i、j市的城市發展質量得分。
Rij=■(1)
Pi=∑■■Rij(2)
2.產業相似度模型
產業相似系數是對地區間產業相似度的一種測度,指數越低表示兩區域的產業結構相似度越小,反之,則兩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由公式(3)計算得出:
Sij=∑■■(XikXjk)/■(3)
其中,Sij是i區域和j區域的結構相似系數,i和j是兩個相比較的區域;Xik是i區域k產業占整個產業的比重,Xjk是j區域k產業占整個產業的比重。Sij的值在0和1之間變動。值越大反映產業趨同度越高,存在產業競爭的危險;值越小則反映產業趨同度越低,則存在產業互補的可能性。
二、研究結論
(一)城市質量
從城市質量圖1看出,黔中城市群的城市質量區間在499.01~696.26的城市為花溪區、南明區、觀山湖區、龍里縣、仁懷市、匯川區和紅花崗,據此可以得知黔中城市群的高城市質量地區主要集中在貴陽和遵義各區,城市質量空間差異顯著。城市質量中最高的是觀山湖區達到696,城市質量最低的是272,城市質量之比是2.6:1,極差達到424。
(二)黔中城市群內部各區縣空間聯系度
通過使用地理分析軟件Arcgis定量分析和引力聯系圖的可視化(見圖2),研究發現黔中城市群的空間聯系呈現以下特征。
1.黔中城市群的空間引力聯系呈現由中心向四周不斷遞減。研究發現,城市的空間聯系度最緊密的是貴陽及貴陽四周的一些區縣,其次是遵義、凱里等次級增長極。但是位于城市群邊緣地區的金沙縣、七星關區等與其他城市的空間聯系度較小,與核心城市互動不足,與高質量的貴陽、遵義地區的地區分割仍然存在。
2.黔中城市群形成以都市圈為主網絡的城市群空間聯系網絡格局。主要包括貴陽都市圈、遵義都市圈、安順都市圈和黔南都市圈四大都市圈。黔中城市群形成“一個核心,幾個次核心”的城市群空間網絡分布格局。
3.從城市空間結構劃分的視角上分析,城市群已從極核型向雙核式的空間結構發展。黔中城市群空間聯系網絡以貴陽市為核心,構成了以平壩縣—西秀區—龍里縣—貴定縣—都勻縣—黔西縣—大方縣—播州區發展而緊密的“十字形”空間聯系軸線帶,這主要與貴陽市極強的城市質量和經濟帶動和輻射功能相關,距離及鄰近優勢也有利于周邊城市承接對貴陽的工業轉移,從而構成了以其為中心點的軸帶空間聯系結構。同時在其北端的遵義市,開始向四周進行擴散,形成以匯川區為核心,仁懷市—紅花崗區—播州區—息烽縣的新的軸帶,“十字型”結構向“干型”結構轉變,遵義成為次級中心點。
4.根據中心地理論,黔中城市群內部形成遵義、貴陽兩個中心地,但這兩個中心地處于形成初級。這是由于黔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首核作用不明顯,首位度不高,服務職能和外溢效應不太明顯。
(三)主導產業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各地級市主導產業主要集中在煤炭、電力、金屬、非金屬礦產等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工業,缺乏高端的交通設備和通信設備。
研究發現,黔中城市群各區縣之間的主導產業有較為明顯的差異。遵義憑借獨特的文化和地理優勢發展起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安順得益于政策優勢發展起計算機通信產業。黔南、黔東南和畢節得益于資源優勢發展起非金屬礦物和煤炭產業。
(四)產業相似度系數
根據表3,總體上貴州地級市之間的產業相似度是十分高的。說明黔中城市群內部存在產業同質化現象。平均產業相似度的排序是畢節<遵義<黔東南<黔南<安順<貴陽,每個地級市的產業相似度系數都大于0.8,說明黔中城市群內部各州市出現嚴重的產業競爭。
三、原因分析
據上述分析,黔中城市群的城市質量高低分布與城市群經濟發展“中心-外圍”模式相關,由中心向外圍逐步遞減,同時,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效用影響,較落后的地級市輻射帶動能力更低。目前城市群已初步形成貴陽、遵義兩核,而兩核對區域內各地區輻射帶動能力不足、各市產業同質化嚴重、邊緣城市尚未有接洽中心城市產業分工的能力等因素,造成黔中城市群出現發展乏力問題,邊緣城市出現未能與中心城市相互協作的發展滯后問題,導致邊緣城市出現“散點乏力”困境①。基于此,邊緣城市出現“散點乏力”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邊緣城市規模效應弱,地方政府用于基建資金有限
由圖1可知,貴陽和遵義市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市縣城市質量也較高,在GDP高的仁懷市、南明區等市區,政府所得到的稅收較多,地方財政能力強,政府用于公共服務的資金較多。同時,人均GDP較高,使得地區規模效應強,政府所投資的公共服務具有增值效應,實現良性循環。反觀邊緣城市,城市質量遠遠低于中心城市,地方政府資金不足,人均GDP低,地方規模效應差,政府用于基建、教育、醫療資金較少,因而配備公共服務較差,嚴重影響了人才流入和為流入產業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二)中心城市吸引力及職能強度不明顯
目前黔中城市群形成“一核多級”的城市空間格局,對位于同一都市圈的外圍城市產生虹吸效應。位于各地區核心的中心城市形成了吸引力與向心力,把周邊地區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分流到核心區域,從而剝奪了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機遇,進一步擴大了核心區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外圍城市將會產生農村空心化、劣勢城市的優質資源流失等問題,造成人力資源流失,且各種優質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等資源留到各級區域核心城市,造成邊緣城市產生發展乏力困境,發展潛力不足。
(三)重點產業和產業結構同質化嚴重
黔中城市群各城市的主導產業結構相似度高,重點行業集中在傳統資源密集型行業,各州市大力發展資源型工業、制造業等行業,造成嚴重的產業同質化,與黔中城市群各區縣開展合作,協同發展難度較大,使生產要素、原料資源、市場份額的配置不合理,造成經濟運行環境的失衡。同時傳統資源密集型產業大多是一些技術含量不高和產業規模大,對于基礎設施依賴程度較高,不利于今后的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
(四)城市空間結構體系有待優化
根據引力模型分析,黔中城市群各縣區的空間經濟聯系已經形成兩個正六邊形的經濟聯系帶,但正六邊形還處于形成初級階段,未能形成“中心地理論”所提及的正六邊形穩定結構,導致兩大增長極在整體資源溢出方面滯后,服務職能和外溢效應不明顯,導致貴陽、遵義未能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且與邊緣城市互動不足,尚未形成對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的城鎮體系,致使邊緣城市因未能獲得所需求的資源而發展不平衡。其中最明顯的是兩大增長極輻射能力不協調,輻射效能過于集中,兩大增長極對邊緣城市的集聚效應明顯,具體表現為位于兩增長極之間的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較好,但遠離兩大增長極的城市發展乏力。
四、政策建議
(一)著手民生,交旅融合
“連峰際天、飛鳥不通”是對過去道路閉塞的真實寫照,也是使貴州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不暢的根本原因。在貴州全省的努力建設下,2015年貴州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使縣鄉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笆濉逼陂g貴州以扶貧為抓手,大力建設民生工程,以大數據為依托,將其融入交通建設、運輸服務,加快建設“智慧交通”。交通高速通行的背后是核心城市輻射能力的增強,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帶來周邊城市和邊緣城市的發展?!皹蚵萌诤稀睂Υ蛟於嗖寿F州大有裨益,作為占有世界高橋近一半的貴州的后發趕超優勢,將獨有的高原險峻風光與交通建設相結合,助力貴州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二)以產為興,城鄉共榮
產業作為城鎮發展的內生動力,對于鄉村而言同樣適用,探尋適合鄉村的產業興旺之路至關重要。利用“城鄉共榮”交通建設優勢,具有文化優勢和旅游特色資源的周邊城市可以接待來自中心城市的大量游客,提升自身接待水平,發揮當地特色,滿足游客吃、住、行、購、娛等需求,同時提升服務質量,增設往返直通車,配備講解員,講解宣傳當地特色和游玩項目。中心城市發揮自身技術、人才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平臺推動人才、技術、資源穩步雙向流動,農村為中心城市供應更多優質產品,增強中心城市后備實力。發揮各大中心城市經濟優勢,形成以貴陽、遵義為核心的中心城市強化發展,加強對外經濟輻射,瞄準邊緣城市發展優勢,推進共同繁榮。
(三)中心發力,周邊對接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未來將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載體的區域發展新模式。探討城市群內部產業分工成為關鍵問題。貴陽、遵義作為拉動黔中城市群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應利用大數據優勢,不斷實現產業升級,重在高端研發環節,而周邊城市則承接中心城市所帶來的制造業等。不僅如此,中心城市可以通過一系列體育賽事活動與周邊城市進行聯系溝通,中心與邊緣城市還可以借助各地天然優勢,形成城市間旅游服務的對接。周邊城市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完善基礎設施、依據規模效應開發旅游業,加強兩地的經濟聯系,以此減少因邊界限制帶來的城市分離現象。
(四)產業主導,差異化發展
利用好各城市豐富資源和特色產業,打造出屬于城市自己的名牌產業,致力于貴州省產業發展遠大目標,實現城市間協同和優化發展,形成強大特色產業群體。同時貴州省應積極放眼于產業功能區建設,加強城市間產業優勢互補和城市間合作,并堅持“5+5+1”現代產業體系,完善產業功能區內各項評估檢查工作。建設健康現代產業體系,我們更要關注當先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及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在兼備綠色可持續發展基礎上,融合創新性,精準聚焦到各個領域部門,以此來推進城市間經濟集聚和產業格局,加快構建黔中城市群產業差異化協同發展新局面。
(五)制度規劃,改革創新
呼吁省內重視制度規劃和產業發展,在重要領域進行嚴謹的改革創新,為產業優化發展注入鮮活血液,調動各方產業發展積極性。此外,貴州省應深化“七大手段”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好“十三五”遠大目標,以技術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來推動城市群發展。認真探究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出現“散點乏力”現狀,為緩解此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政策和方案,同時加強產業發展的改革創新機制。政府應該圍繞城市群出現的一系列綜合性、特殊性發展問題擬好解決方案,并不斷修改和完善機制創新,連同奮斗精神,始終致力于將黔中城市群打造出新一代發展風貌,由此加快構建貴州省開放式創新新格局。
(六)擴散發展,緊抓機遇
黔中城市不能關起門來搞發展,必須敞開大門,謀求機遇,積極增強與周邊城市群的合作。向北加強與成渝城市圈合作,通過蘭海高速、渝黔高鐵的交通便車,豐富貴陽和遵義兩大城市對外商品貿易,并由此增強各產業間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向南加強與云南以及孟中緬甸經濟走廊融合,同時關注到系列區域經濟合作,由此加強國內外經濟聯系。向東加強與長三角省份貿易往來,緊抓西部大開發政策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政策,增強同江蘇和浙江兩省交流,加快打造好貴陽這一核心城市內外經濟參與,逐步增強其輻射能力。通過與周邊城市友好合作,依托國家發展戰略,積極為黔中邊緣城市尋求更多發展機遇,逐步實現協同發展,為貴州經濟增長助力。
參考文獻:
[1]趙勇,白永秀.城市群國內研究文獻綜述[J].城市問題,2007(07):6-11.
[2]朱士鵬,張志英.黔中城市群空間范圍界定和空間結構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34(05):64-67+94.
[3]吳建軍. 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黔中城市群產業結構研究[C]//.“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與貴州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63-67.
[4]王良健,周克剛,許抄軍,何劍.基于分形理論的長株潭城市群空間結構特征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06):74-77+99.
[5]吳傳清,萬慶.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發展的時空格局與驅動機制研究——基于九大城市群2004~2013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8(05):44-51.
[6]楊蕙嘉,趙振宇.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區域城市群關聯強度時空演進特征[J].統計與決策,2021,37(05):70-73.
[7]黃凌翔,韓杰,陳竹,楊璐.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聯系網絡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1,37(18):120-124.
[8]王圣云,宋雅寧,張玉,李晶.交通運輸成本視角下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網絡空間關聯機制[J].經濟地理,2020,40(06):87-97.
[9]葉珊珊,曹明明,胡勝.關中平原城市群經濟聯系網絡結構演變及對經濟增長影響研究[J].干旱區地理,2022,45(01):277-286.
[10]杜初江.成渝城市群空間聯系及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商業,2021(21):137-140.
[11]盧麗文,張毅,李小帆,李永盛.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質量評價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4,23(10):1337-1343.
[12]陳江濤,呂建秋,田興國,孫雄松.基于熵值法的廣東省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2):119-126.
[13]范海英.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結構互動演化機理研究——以西安為例[D].西安:長安大學,2018.
(作者單位:麻磊、周平、姚若男,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吳濤,貴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