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品楊 程叢喜 魏慧 李文娟 紀婷婷 孫鵬 張陽陽
摘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產業振興排在首位。縣域作為我國城鄉發展的基本單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石,縣域產業振興是促進城鄉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本文首先闡述了湖北縣域產業振興的必要性,其次對湖北省縣域產業振興存在的未形成產業集群、第三產業發展乏力、縣域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縣域人才短缺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對策,以期能為湖北縣域產業振興提供策略借鑒。
關鍵詞:產業振興 縣域 湖北省 對策
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基本單元,是我國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只有大力發展縣域產業,才能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實力。湖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區,是我國中部崛起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湖北開始大力發展縣域產業以來,成效顯著。一方面經濟總量增幅明顯,2020年湖北縣域經濟總量將近3萬億元,占湖北經濟總量58.7%。湖北省縣域經濟已成為湖北省經濟的半壁江山。在2020年公布的全國百強縣中湖北占據7席。另一方面,湖北縣域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6.4∶44.9∶38.7調整到 2020年的15.5∶39.7∶44.8。盡管湖北縣域產業持續發展,但與東部沿海縣域地區相比,湖北縣域地區仍有不足,湖北縣域產業亟需積極探索發展對策,以期實現縣域產業振興,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一)未形成產業集群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擴展,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但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較少、未形成產業集群。以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的排名82名的湖北仙桃市與排名92名浙江臨海市為例,如表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所示,2016年至2020年仙桃市規模以上企業數由400家增長至452家,增長率13.00%;臨海市規模以上企業數由462家增長至568家,增長率22.94%。雖然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排名中仙桃市排在臨海市前,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及增長率均低于臨海市。由此可見,湖北縣域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較少,未形成產業集群,導致輻射面窄,難以形成合力。
(二)第三產業發展乏力
近年來,湖北大力發展縣域產業中的第三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此舉仍有些許不足之處。宏觀上,湖北省2020年統計年鑒中公布湖北省第三產業產值占湖北省總產值51.30%。湖北縣域第三產業僅占湖北縣域總產值44.8%,縣域地區第三產值占比偏低。縣域第三產業增加值僅占湖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的37.21%,縣域地區第三產業發展速度較緩。微觀上,湖北縣域與東部縣域地區相比也存在不足。選取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前一百中的湖北省潛江市和浙江省海寧市對比。潛江市與海寧市第三產業相差近30%。具體分為兩部分,一是在高新技術行業上,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繁華地帶,中部縣域地區存在城鄉差異、政策優惠差異等問題,導致科技公司較少。而企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結合,故而增加了縣域企業向高科技轉型難度。二是在旅游業等服務性產業上,與東部省份相比湖北縣域旅游業發展緩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起步較晚,游客消費低,經濟增長乏力。潛江市境內、境外游客數量均低于海寧市。第三產業是產業發展中重要的一環,第三產業發展的滯后也會嚴重影響產業發展進程。
(三)縣域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與城市相比,湖北縣域依舊處于城鎮化進程中,目前縣域產業仍大多與農產品相關,導致產業投資報酬率和回收率偏低,從而難以獲得市場資金的流入。通過走訪湖北省縣域內各大銀行了解到,一是在網點分布上,近年來,國有四大行逐步關閉鄉鎮網點,導致縣域內鄉鎮企業辦理金融業務困難。二是在貸款金額方面,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雖然針對農業相關產業有專項低利率貸款(農業銀行惠農e貸、建設銀行裕農通),但銀行基層推廣不足,受惠面窄,不能為縣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縣域內資金外流嚴重。湖北銀監會發布2020年初共有15個縣域地區存貸比低于45%。由此可見,縣域內資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縣域產業發展。
(四)縣域人才短缺
人力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國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從而導致,一方面,縣級區域內人口流失嚴重。隨著到城市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村逐漸呈現空心化現象。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空巢老人生活的困難的農村社會現象進一步加劇人才外流。以十堰市鄖陽區為例,2020年戶籍人數62.04萬人,但常住人口僅39.52萬人,常住人口僅為戶籍人數的63.70%。另一方面,自身內生動力不足。湖北雖然是我國教育大省,省內共有130所高校,但大多數高校集中在武漢市。湖北大部分縣域地區無高等院校,縣域地區高等教育資源匱乏,不能為湖北縣域產業發展提供高等專業人才。
(一)因地制宜,打造縣域特色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湖北縣域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全面推動“一縣一品”。依托特色產業打造配套產業集群,提升本地配套率和集聚度,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例如竹山縣綠松石、潛江市小龍蝦等。二是將產業集群建設納入地區產業發展規劃,政府做好頂層設計。針對各地優勢資源結合湖北省產業規劃,規劃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集群。三是加強政府監管,實現產業集群有序發展。利用政府支持、宏觀調控等職能為產業集群的發展保駕護航。
(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是縣域可持續的重要途徑,統籌要素資源,強化政策引導。一是通過政策導向,鼓勵科技公司落戶湖北縣域地區。用高科技帶動技術革新,實現產品高產、高質、高效,提升企業創新性及產品質量。同時聚焦縣域產業發展需求,加大縣域產業關鍵的共性技術和創新性產品推廣應用。通過高新技術的發展,逐步淘汰落后的高污染技術,進一步保護湖北縣域生態自然環境。二是在國家政策背景下大力發展湖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尤其是湖北省2018年劃分為生態功能區的縣域,其自然旅游資源普遍豐富。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踐行“兩山”理念,將自然田園風光轉化為金山銀山,并最終實現縣域產業振興。
(三)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為縣域產業保駕護航
目前湖北縣域產業大多仍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產業。針對湖北縣域產業這一特點,政府需堅持做好頂層設計,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回歸農業。具體來說,一是要在網點分布上,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回歸鄉鎮,輻射縣域內廣大鄉鎮企業,方便企業辦理金融業務。二是要加大低利率定向農業貸款產品的宣傳力度,如:惠農e貸(中國農業銀行)、裕農貸(中國建設銀行)等,同時提高貸款額度、簡化貸款流程。三是針對資金外流嚴重縣域地區,實行銀監會專事專辦政策,掛牌督導。四是加大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支持力度,使之成為縣域金融發展主力軍。五是鼓勵更多金融機構向縣域投入更多創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成為縣域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四)重視人才培養,構建縣域人才舞臺
湖北縣級城市要構建獨具特色的引才引智之路以及因地制宜的培養方案。留住本土能人、引進外來人才,為縣域產業振興提供強力保障。一是通過縣域工業經濟服務中心積極組織專項招聘活動,通過大型招聘會留住縣域外出打工人員,可同時有效緩解縣域企業用工難問題。二是人社局等部門要出臺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構建完善的人才晉升渠道,敞開胸襟吸引人才,想方設法留住人才,明確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發展理念。三是引進高等院校或與大專院校,合作辦學,設立縣域校區,為縣域輸送專業人才。對大學應屆畢業生提供購房減免、交通補貼、落戶政策等項目。四是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促進農民工變技術工種,將知識轉化為財富。通過培育縣域人才為縣域產業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五)深化擴權賦能,省市縣深層聯動
一是按照“依法下放、應放盡放、宜放則放”原則,推動省、市行政權力事項下放,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自主權。二是通過五級書記(省、市、縣、鄉黨委書記和村支部書記)一把抓,一起落實和監督,使各項組織的計劃和安排從上至下,環環相扣、層層落實。將湖北省總體經濟規劃與縣域地區規劃相連通,使資金的流入分配更合理、產業規劃更向下傾斜。三是將縣域產業發展情況納入組織考核指標激勵,大力培養在推動湖北縣域經濟發展中政績優秀的干部,通過“立標桿”的方式激勵廣大干部為湖北縣域產業振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龔克,魏建國,宋揚.促進湖北縣域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61-63+79.
[2]唐建軍.湖北縣域產業集群發展分析與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2013(23):58-59.
[3]吳祖云.聚焦十大產業鏈推進產業強省建設譜寫鄉村產業振興湖北新篇章[N].農民日報,2022-01-27(002).
[4]桂林市委黨校第34期縣處班第2調研組,程良田,程國,吳耿心.桂林鄉村產業振興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建議[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21,21(04):37-40.
[5]楊曉軍,寧國良.縣域經濟: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22(06):119-124.
(作者單位:武漢輕工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