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德

“走,喝羊湯去。”在我的山東老家,這是朋友之間相互邀約一起吃便飯的口頭禪。
魯南各地開設的羊湯館基本以路邊小店為主,羊湯館一年四季開著,一日三餐隨時有飯菜供應(菜品只有羊肉、羊雜與涼拌菜之類),屬于大眾普遍可以接受的經濟型快餐。
多少年了,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并非大規模養羊的地區卻以羊湯作為民間美食?后來到了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等地一對照方才明白,喝羊湯的關鍵恰恰在于缺羊。
魯南要么丘陵,要么湖泊,羊很難大規模飼養,沒有羊產地大塊吃肉的條件。一家一戶養幾只小羊,兩三年才能長大,宰掉吃肉兩頓即光,若是改為煮羊湯,一家人半個月都有葷菜享用,于是有了喝羊湯的大眾化餐飲。
把稀缺的食材做成大眾美食,靠的是匠心獨具,粗放的操作不可能達到。正宗的羊湯在選材、燒火、添水、放肉、配料方面都十分考究。
純正的羊湯呈白色乳狀,鮮而不膻,濃而不膩,香醇可口,功夫全在配料和火候的掌握上。水多了,熬出來的湯汁不濃,水少了,賣不出碗數;火小了,水油分離,湯色寡淡,火太急,則味道不厚,同樣熬不出理想效果。
每天清晨,是羊湯館最熱鬧的時候。湯館掌柜扎上圍裙,把灶臺上一摞摞的大碗依次取出,加些許薄如硬幣的肉片和芫荽、蔥蒜末后逐一添湯,一整天流水線式的生意就此開張。羊湯價格以肉量的多少來確定,配湯的主食是大餅或鍋盔,顧客可根據需求購買羊肉和主食,湯可以隨時添加,管夠而不另收費。過去,干力氣活的青壯勞力可以自帶干糧,買一碗最便宜的羊湯,直至吃飽喝足為止,估計這也是羊湯館始終受顧客青睞的重要原因。
其實,在生活貧寒的歲月,羊湯即使便宜也歸屬上檔次的肉類飲食,平民百姓無財力經常消費,因此,喝羊湯亦是不可多得的口福。在我孩提時代,羊湯通常是節慶日才能吃上的美食,或是考試成績優秀時家長給予的特別嘉獎。
在生活普遍富裕的當下,羊湯早已成為普通百姓隨時可以消費的日常飲食。隔三岔五、成群結隊去喝羊湯,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選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