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幼小銜接是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一個過渡,影響著幼兒持續發展與終身學習。近年來,幼小銜接受到了國際學前教育界、教育者的廣泛關注,也是幼兒園教師和家長非常關注的話題。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各地幼兒園對幼小銜接進行了諸多探索,也收獲了豐富的經驗與成果。近日,我們有幸邀請到北京市大興區第九幼兒園園長兼黨支部書記關海燕,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園長兼黨支部書記劉斌,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總園長李崢,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中心幼兒園總園長兼黨支部書記張春俠,請他們就“幼小銜接”相關話題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
以書為伴,關注前閱讀能力培養
一是閱讀經典。“經典浸潤童心,書香伴幼成長”,幼兒們在欣賞經典、誦讀經典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多形式、多角度的中華經典欣賞活動,讓幼兒獲得了更多優美語言熏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幼兒閱讀和欣賞的熱情。二是閱讀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強大的推動力。引導幼兒掌握閱讀方法,進而激發幼兒閱讀興趣。三是前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首先從看圖入手,引導幼兒觀察。然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有話想說。最后,父母要關注幼兒在家中的閱讀環境與氛圍,多鼓勵,多陪伴。
勞動最光榮,創建全園勞動課程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幼兒勞動教育內容不僅要充分融合智力勞動,融合個人服務和為集體服務的勞動內容,還要融合家庭、園所、社會、自然的勞動內容,重視將勞動教育與幼小銜接項目化課程有機結合,構建起整合性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結合我園的傳統文化下的生命教育園本課程,開展幼小銜接全園勞動課程,包括每天的值日生勞動、每周一次的班級大掃除、每月一次全園勞動日、耕作勞動、家庭勞動計劃等。
家園共育,促進幼小銜接項目化課程開展
與家長達成共識。共識一:了解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目標和活動內容,積極配合園里各項活動。共識二:進一步增強家庭早期閱讀活動的深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共識三:建立家庭勞動日,鼓勵幼兒參與勞動、學會勞動。共識四:轉變教育觀念,當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時,家長不要急著幫幼兒解決,鼓勵幼兒自己解決或與同伴共同解決。
加強幼兒園、小學、家長之間的聯系。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教育觀念,以便于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堅實基礎。比如在開展幼小銜接教育活動過程中,請小學教師給幼兒講課,先讓幼兒體驗一下小學生活。同時幼師也要注重和家長之間溝通,了解幼兒存在的問題,并且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解決幼兒存在的問題。
(文/ 關海燕)
深入教研,了解科學幼小銜接
在“科學幼小銜接,家園共育”的路上,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二中心幼兒園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在深入解讀《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與《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的過程中,各部門各年級教師分組分級教研,針對“誰來培養人”的問題,明確了最終方向:家園共培養。第二步,確定了方向,后續關于幼小銜接教育教研方案的確定,我們充分發揮了家長主動性,先是對家長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問卷,了解家長們心中所思、心中所想、心中所惑。第三步,我們急家長所及,想家長所想,綜合數據,考慮多方因素,經過分級分部門教研,最終確定了以《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提出的四大方面為主體的幼小銜接實踐教研園本課程探索。方案初步形成,探索實踐之路就此鋪開。
四大方面,探索家園共育之路
幼小銜接準備分為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針對這四個方面,我園并未急于實踐,而是和家長一起,共同學習了解什么是科學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我園在此過程中,分為三步走。第一步:邀請小學一、二年級教師針對這四方面進行了線上講座,并與家長共同討論,回答家長各種疑惑與問題,初步消除家長幼小銜接焦慮。第二步:接下來就是邀請小學教師推薦的小學生哥哥姐姐,在家提前錄制視頻,分享自己在身心、生活、社會、學習準備方面的經驗與方法。第三步:有了前兩步,第三步順理成章就可以實施。即邀請小學教師推薦的小學生家長,通過線上的方式,為幼兒園的家長們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幼兒園的家長們交流探討如何對四方面的幼小銜接進行科學準備。在實施以上三步過程中,我園教師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在后續教研中提出了分年齡段開展特色幼小銜接家園共育。
勇于實踐,開拓特色幼小銜接
科學幼小銜接,要根據園所環境、教師隊伍、周邊環境等因素進行因地制宜的探索。在教研過程中,我園初步探索了以年齡段來分組,由各年級組分別教研探索特色幼小銜接的家園共育。小班組以健康為特色,以體育游戲家園共育為著手點,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與家長共同探索適合幼小銜接的體育游戲,為幼兒身心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中班組以學習準備方面的語言領域為著手點,通過前期與家長溝通,帶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圖畫書閱讀,進而開展講故事大賽等各具特色的游戲活動。通過活動,不僅增進了親子感情,還讓幼兒認識了很多漢字,這也正好緩解了家長們對于幼兒識字方面的焦慮。大班組以社會準備為著手點,教師和家長合作,組織開展了“我是小記者”活動,引導幼兒采訪小區里的小學生哥哥姐姐。同時,我園鼓勵家長帶領幼兒約會小伙伴,一起走出去,去探索北京各大博物館,以此提高幼兒知識儲備量,拓寬幼兒眼界,更好地銜接小學教育。
總之,堅持家園協作,堅持幼兒為本,關注幼兒發展的連續性、差異性、整體性、可持續性,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全面準備和適應,讓幼小銜接更順暢,如此才能培養有益于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文/ 劉斌)
“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教育集團一直高度重視幼小銜接工作,以小活動為切入點,以游戲化形式,從幼兒需要出發,傾聽幼兒聲音,關注幼兒對銜接的體驗與看法,注重幼兒的表達,助力幼兒科學銜接,快樂入學。
加強教師培訓,科學引領成長。通過專題學習、游戲研討、教師沙龍等方式幫助教師理解幼小銜接工作的意義及任務,重點強化《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的學習培訓。貫徹《指南》《綱要》精神,以活動游戲化為原則,從身體素質、心理適應、學習能力、傾聽能力、觀察能力、任務意識、時間意識、自我服務與管理能力等入手,提升家教指導水平,厚植幼兒入學能力準備。
重視家園共育,協同有效溝通。以家長為主體,促進能力升級。及時了解家長在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方面的困惑問題及意見建議,通過家訪、電話、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多種家園溝通方式,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幼小銜接,緩解家長壓力和焦慮,營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圍。
嘗試雙向互動,建立互通機制。加強與小學互動,嘗試建立互訪互通機制,以小學為主角,搭建適應的階梯。嘗試開展一年級教師和大班教師聯合教研模式,幫助小學教師理解、認識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幼兒在園經歷等,幫助幼兒園教師了解小學低年級的教育特點、小學課程設置、授課方式、作息安排等,通過雙向準備、交流、研討、分析,共同尋找幼小銜接關鍵點、聚焦點,實現兩個學段的“雙向奔赴”,構建教育共同體。
堅持全程準備,突出重點時段。把入學準備貫徹于幼兒園三年教育的全過程。通過一日活動滲透、針對性的主題活動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引導教師樹立幼小銜接是長期性而非一時性活動,指導教師把握好實施的三個關鍵階段,即小班入園階段、大班階段、大半年末期階段,堅持從入園開始逐步培養幼兒各方面能力,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開展豐富活動,促進快樂入學。一是初步了解,感知小學生活。通過帶領幼兒參觀小學,采訪小學生哥哥姐姐,初步了解小學。之后教師帶領孩子們通過繪畫和開展“上幼兒園好還是上小學好”主題辯論會,進一步探索小學、感受小學、接納小學。二是親身體驗,建立入學期待。“模擬小學生活”“培養良好習慣”“記錄成長歷程”,一系列的舉措讓幼兒更加了解和向往小學生活。三是家園共育,做好過渡銜接。為了更好地做好過渡銜接,園所通過問卷了解家長的困惑與需要,及時總結反饋。此外,幼兒園還通過家長講座、家訪活動、微信宣傳等方法解決家長在教育方面的困惑,緩解家長焦慮,共同助力幼兒成長。
相信在多方合作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呵護下,孩子們的適應能力和成長潛力將會無限延伸。幼小科學銜接,雙向奔赴,共待花開!
(文/ 李崢)
我們培養的兒童是具有持續生命力,不斷探索學習的兒童。如何做?幼兒園做了多方面準備,引導家長了解上學的主體(誰上學?為什么要上學?),幼兒的年齡、身體、心理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一個過渡期,家長、教師在了解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共同做好幼兒的入學準備。這樣,家長不會焦慮,幼兒不會厭學。
誰上學?家長應明白上學的主體是兒童,背書包是兒童自己的事,從幼兒園教育開始讓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背書包、收拾整理書包的權利還給他們,讓幼兒學會自己做主,培養幼兒負責的意識感、責任感。
時間觀念的養成。家長在孩子上學時,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孩子做事磨蹭,沒有時間觀念。幼兒時間觀念如何養成?需要家長了解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幼兒園大班開展了關于一分鐘主題探索活動,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方式感受一分鐘時間的長短。當幼兒上小學的時候,就有了時間概念,了解了時間的長短,有利于改變磨蹭的不良習慣。
注意力的培養。隨著幼兒進入小學,課程也隨之延長。幼兒園從小班開始已經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園會為幼兒提供培養專注力的材料,幼兒專注做自己的事,專注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延長。通過練習,幼兒基本上能堅持40~50分鐘,這為小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前閱讀、前書寫能力的培養。培養幼兒的前閱讀、前書寫能力從小班時期就已經開始,如:小班通過“陽陽讀書會”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中班通過臨摹、繪畫培養幼兒的前書寫能力,到了大班時,則通過數字游戲、自制故事書、創編故事等活動內容,培養幼兒閱讀、書寫等能力。
誰的作業——培養責任感。從小班就開始,通過適當的口頭任務,培養幼兒傾聽、表達及口頭任務意識。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清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并口述傳達給父母。逐漸從一個任務過渡到兩個任務、三個任務、四個任務……從輔助完成到循序漸進自主完成。
意志力的培養。一個人如果沒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堅持的能力,這個人也不會成功,意志力的培養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國旗下的歡樂時光活動,讓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一名小鼓手。在練習過程中,我們看到幼兒從不會打鼓到每天回去練習打鼓再到手磨出繭,幼兒磨煉的不僅僅是打鼓的技藝,更是他們的毅力、堅持性,堅持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幼兒也生發了由外到內的自豪感,體會到從做不到到自己慢慢地努力所獲得的這種經驗。
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園看起來什么都沒學,但時時刻刻都在學,幼兒園的教育為幼兒未來的人生奠定了持續的賦能。家長要相信幼兒園,把一日生活當做教育的媒介,與幼兒園攜起手來共同去做“科學巧‘雞娃’,親子樂陶陶”的課程。建構和諧的親子關系,促進幼兒園、家長、幼兒三方的共同成長。
(文/ 張春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