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怡
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實驗幼托園成立于2008年,是一所集團化辦學幼兒園。多年來,幼兒園在不斷積淀和凝練中形成了“和悅”文化,踐行“讓每一個孩子都發光”的教育理念。一直以來,幼兒園非常重視教師專業發展,試圖通過各種途徑和策略提高園本教研實效。2019年,我們對教師的教研實效性等問題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存在教研內容不切實際、教研實效低等問題。分析其原因,一是我們通常以年級組或學科組為單位進行教研,導致教研內容并不一定與每位教師的實際困惑相符合,使部分教師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二是大多數教研停留在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的層面上,沒有從理論到實踐深度學習,更沒有通過反復學習、研討、實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思考如何改進教研樣式,以提高園本教研實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鑒于對上述問題原因分析,我們意識到,首先要改變教研團隊的組建方式,打破年級、學科的界限,將有相同困惑的教師組成一個教研團隊,變教師被動參與教研為主動參與教研。其次要改變教研樣式,做教研不能“點到為止”,而要通過各種方式對一個問題做比較長時間的研究,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困惑,讓教師從理念到行為都發生改變。這時,我們想到了兩個詞:“深入”“項目研究”,所以,我們把原本教研的新樣式姑且叫作“深入的項目研究”,指針對教師的共同困惑開展深入的研究。改變以往相對統一的年級組、學科組等教研模式,不統一規定項目研究的時間,而是由教研團隊根據實際研究情況而定,有的問題可能需要一個學年甚至更長時間來研究,讓教師更從容地學習、思考、實踐,從而實現深度研究,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困惑。在研究方式上,改變以往多以專題講座、小組匯報為主要方式,強化實踐操作、研討過程,讓教師在做中學、做中研。
我們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解決教師實際困惑為導向,兼顧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我們認為,這樣的教研比較貼近教師的實際需求,關注教師的個體差異性,能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驅力,從而提升教研實效。
“深入的項目研究”具體的運行主要路徑:收集教師的問題(困惑)—發起項目研究活動—組建項目研究團隊—選聘項目研究組組長—設計項目研究方案—進入研究。
方案確定后進入研究。當然,研究路徑和方案會在研究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
在一次征集教師教學實踐困惑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不少教師提出了不知如何投放區域材料的問題。兒童智慧來源于操作,而操作是要借助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是幼兒學習內容的載體,材料如何投放會影響幼兒活動質量。教師提出的問題引起了我們重視,我們隨即發起了相關研究活動,共有12名教師申請參與研究活動,其中大多數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為此我們選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作為該研究組組長,引領教師進行深入研究。
組長帶領大家到班級各區域進行現場觀摩,發現有些區域存在環境封閉、材料變化少、活動形式單一的問題,并發現語言區的問題更加凸出,于是我們決定從語言區入手進行研究。
看中學 鑒于組員大多是年輕教師,我們先讓大家從學習開始。我們選擇了《小區域大學問》《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幼兒園語言區材料設計與評價》等書籍組織大家進行共讀,并要求做讀書筆記。同時,我們收集了名師、優秀教師、園區星級教師等組織的語言區域活動視頻,放入項目研究組云空間資源庫,請教師進行線上觀摩學習,指導他們重點看幼兒是如何與材料互動的,哪些材料能引發幼兒進一步學習。此外,我們還組織教師們現場觀摩幼兒園內優秀教師組織的語言區域活動,然后進行討論,看哪些材料幼兒比較喜歡,并能引發幼兒持續操作。
思中學 在教師觀摩了大量實例后,我們再次帶他們來到班級看語言區的材料投放情況,讓他們對照書籍中介紹的以及優秀教師組織的實踐活動,反思自己的做法,查找差距,找出問題。經過反思、對照、集體討論,大家認識到自己班級語言區材料投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材料投放比較隨意。在材料準備及投放時,教師總是從主觀意愿出發,不思考材料是否適合幼兒的經驗和興趣。二是材料投放無效。雖然投放的材料很多,但目標性不強,很多成了擺設,有些材料一放就是幾個月,毫無變化,無法滿足幼兒的需要,更發揮不了材料的作用。三是材料投放比較盲目。提供“大眾化”材料,照搬照學,別班有什么材料自己班也要有什么,不清楚投放的意義是什么、目標是什么,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做中學 在前期共同學習、研討、反思的基礎上,我們帶領教師們進入實踐操作。我們選擇了其中一個班級的語言區,讓教師連續幾周觀摩幼兒的活動,并進行記錄。
我們來到某班語言區,這里采光充足,靠墻放著高低適宜的階梯書架,書架的一側張貼著進區規則,旁邊還有幾個磁鐵扣,用來貼入區人數的標記;靠墻的地板上鋪著綠色的地墊,上面放有小圓桌和椅子;墻上有書袋裝著教師向幼兒推薦的好書、圖片等,一旁的小架子上有一個“百寶盒”,里面有各種圖片和小動物玩具(用來操作學說話的)。孩子們可以坐在地墊上,也可以圍坐在桌子邊閱讀。語言區看上去像家一樣溫馨、舒適,大家都覺得應該能吸引幼兒來語言區活動。
區域活動開始了,有不少幼兒選擇了語言區。但連續幾周觀摩下來,發現選擇語言區的幼兒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組織項目組成員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以往參加幼兒園的大教研活動時,年輕教師很少發言,因為擔心自己說錯。這次參與項目研究的大多是年輕教師,而且經過前期理論學習、案例學習、現場觀摩、集中研討,這時教師們覺得有話可說,紛紛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我發現語言區雖然布置得很溫馨、很漂亮,但有些只是一種擺設。在語言區圖書架上放著不少圖文并茂的幼兒讀物、識字卡片、指偶、木偶等材料,但在我們進班觀摩的一個多月時間中,這些材料都沒有變化過。時間長了,幼兒自然會失去興趣。”“語言區域雖然投放了不少材料,但材料性不夠,無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語言區是幼兒學習、交流語言的場所,但是從提供的材料上看,能促進幼兒用語言表現和表達的材料并不多。”……
基于教師們熱烈的討論,組長馬上請教師們再說說可以如何改進。教師們紛紛表示:“可以將閱讀游戲和故事表演融入語言區,讓幼兒將自己讀過的、喜歡的故事表演出來,這樣幼兒在語言區不僅能進行閱讀,還能進行語言表達和交流。”“可以在語言區提供一些廢舊圖書和畫報,引導幼兒通過剪剪、貼貼制作故事書,然后把故事講給同伴聽,從中體會快樂,收獲自信。”“可以提供更多的紙和筆,語言發展較好的幼兒可以成為小作者自編圖書”“可以提供錄音機等材料,讓幼兒把自己編述的故事錄下來,再播放給小伙伴聽,這樣幼兒一定很有成就感。”“對,這樣在語言區幼兒既能自編圖畫書,又能講故事,還可以把故事錄下來播放給小伙伴聽,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幼兒肯定很喜歡,樂此不疲。”……
接著,我們讓教師們按照他們的建議對語言區進行調整。調整好以后,我們再次帶領項目組成員來到班級語言區蹲點觀摩。可幾次觀察下來,大家發現幼兒參與游戲的情況與教師們的想象并不一樣,真正能自編圖畫書、表演故事的幼兒寥寥無幾。于是,我們再次組織項目組成員進行研討,讓他們談談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他們一直認為原因是自己沒有根據幼兒的經驗和實際水平思考問題,只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思考問題。教師們還就接下來如何調整語言區的材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觀察芙蓉過程中,我發現幼兒還是喜歡表象、表達的。我們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手偶、頭飾、紗巾等材料,促進幼兒表現、表達。”“提供的材料要注意多樣性、豐富性、適宜性、層次性,要讓幼兒多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這一次的研討讓教師們充分認識到,語言區環境創設中,應投放提供多樣化、豐富多元、多層次的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多感官參與活動,只有讓幼兒動手、動口、動腦才能收到促進語言發展的效果,從而實現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基于這樣的認識和反思,教師又一次調整了語言區的環境。增加了紙偶游戲材料,即將故事中的人物制作成提線紙偶,幼兒可以根據故事情節,借助紙偶進行表演;提供桌面故事材料,教師利用月餅盒、茶葉盒等制作出故事背景,并提供多種動植物立體圖片,幼兒可以自編自演,邊操作邊講故事;提供故事圍裙,幼兒可以穿在身上,結合動作講述故事;增加貼圖游戲材料,教師提供不織布制作的背景和一些圖案,幼兒可以隨意地選擇圖案粘貼在背景的某一個位置上,然后根據創設的情景,自由想象,創編故事。
這次材料調整后,我們再次帶領項目組成員進班觀摩,發現幼兒參與活動的情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之后我們又幾次帶領項目組教師進班觀摩幼兒的活動,并根據幼兒活動的進程和需要對材料進行相應調整。經過深入的研究,教師們基本掌握了區域材料投放的要點,即:一是材料要適宜,區域材料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興趣愛好;二是材料要多樣,這里的多樣不僅指材料品類多樣、豐富,還指一種材料不能固定一種玩法,要一物多玩,可以激發幼兒創造性地玩;三是材料要有層次,提供的材料要有一定的層次,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游戲;四是材料要不斷調整,材料投放后,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游戲需要及時調整。
接下來,我們請項目教師回到自己班級進行實踐,將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掌握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其間,項目研究組組長、教研組長等會經常到各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共同探討、及時解決。教師在實踐中有什么困惑,也可以找項目研究組長、教研組長探討。
學期末,我們要求項目研究組所有成員向全園教師研究成果展示。首先,一次環境展示。項目研究組的教師向全園教師開放區域環境,進行環境創設經驗分享。小班的張老師創設了區域“奇思妙想面包店”“毛毛蟲電影院”,為幼兒打造了情景式游戲環境,提供了層次性的游戲材料;中班的王老師根據班級實際創設“皮影戲院”“布藝坊”,將廢舊材料變廢為寶,帶領幼兒在操作的同時豐富探索體驗;大班的劉老師創設的“太空基地”為幼兒打造了沉浸式探索區,適宜的材料讓幼兒能夠不斷探究……
其次,一個案例分享。每名參與項目研究的教師根據撰寫一篇案例,在全園開設一次有關項目活動環境案例的分享,教師們呈現了《奇思妙想面包店》《太空之旅》《蚯蚓日記》等多個案例,就項目活動環境創設中游戲情境打造、活動材料提供、幼兒學習過程呈現等多個維度進行解讀與分享。
最后,一篇讀書筆記。我們希望教師能夠邊實踐邊閱讀一些相關的專業書籍,用理論指導實踐,可以使教師少走彎路,也能使教師在實踐時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基于此,為了提高教師的閱讀效果,我們希望教師做讀書筆記。
經過近兩年時間探索,我們認為“深入的項目研究”的教研樣式對解決教師實踐中的問題,特別是把教師學到的觀念、認識落到行為中是有比較好的效果的。至少,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狀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人有話說。每個項目研修組成員都是由有同樣困惑的教師組成的,問題均來自教師的教學實踐,因為教師對自己日常教學中的感受是特別真切的,所以他們有感而發,言而有物。人人有思考。項目研究組成立后,從制定研究方案到文本學習到案例觀摩再到具體操作,每一步我們都會組織教師討論、分享,并且要求人人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要求教師對問題有更多的思考。人人有收獲。基于問題導向式的項目研究活動,讓每位教師都有實際操作、主動思考、不斷探索的機會,從中積累經驗,獲得成長。
與此同時,集團的項目學習研究資源庫內容不斷豐富,目前有教學資源利用、環境創設、生活環節組織等多項研究成果,集團內所有教師都可以共享。
在收獲了一些成果的同時,也留給我們很多的思考。“項目研究”的成效,說明在合作性群體中個體往往需要具有較強的內在動機,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激發教師研究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驅動力,是需要我們重點思考的。保持終身學習、持續研究的應該成為教師的最大追求,要讓教師明白,項目研究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研究的結束。
“項目研究”只是我們提高教研實效的一次小小的嘗試,做得還很不夠,但是我們覺得只要踏踏實實地朝著目標前進,就一定會進步。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實踐上,我們能夠做更多有益的嘗試,讓每個教師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