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沁怡
摘? ?要: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以余村、魯家村與黃杜村為研究對象,進行鄉村產業振興的案例分析。通過深入實地調研與理論研究,了解各村概況與包括“生態保護+鄉村旅游”“盤活資源+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綠色發展+一村一品”在內的發展模式,梳理、分析并總結其在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的生態保護、產業振興、家庭農場等的現實經驗,以期為進一步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1-0023-03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2]。鄉村振興戰略是引領鄉村發展的方向盤、壓艙石。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中,產業興旺居于首位。只有產業興旺,農村才能穩定,農民才能增收,農業才能發展。因此,本文對湖州市鄉村產業振興進行案例分析,以余村、魯家村與黃杜村為例,研究產業振興的現狀、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一、余村經驗:生態保護與鄉村旅游
(一)生態保護
余村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典型成功案例。由于當地有著優質豐富的石灰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余村人長期依靠“石頭經濟”發展,視礦山為“命根子”,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都是圍繞礦區產生。靠山吃山的余村,通過建造石灰窯礦、興辦水泥廠等等經濟活動帶來全年300萬元的凈利潤,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但隨之而來的是亮起“紅燈”的余村生態環境,由于過度開發礦山資源,導致村內河水污染、土地裸露、粉塵蔽日、竹林失色,連竹林里的竹筍也因粉塵覆蓋、缺少光照導致連年減產,甚至想呼吸口新鮮空氣都成為了奢侈之事。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不僅使村民深受其害,而且嚴重影響了礦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余村人痛定思痛,面對經濟發展和生態破壞這一看似矛盾的兩方面進行深度思考:余村應當跟隨國家生態發展的戰略要求逐步轉變產業發展思路,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首要目標,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富山。
2003年,安吉縣緊跟浙江省戰略發展規劃,將生態保護列為村莊發展的重要環節,隨后余村也積極響應安吉縣號召,開始陸續關停礦山和水泥廠。隨著污水治理工作的起色,余村生態建設的各項工作也在不斷完善。2005年,余村人下定決心關停所有礦山和水泥廠,并拆除了村內所有違法建筑,修復了水庫,盡管在此期間余村集體收入嚴重縮水,但是生態保護的建設和推進并沒有因此停滯。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考察余村,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此鼓舞下,余村人民更加干勁十足,逐步形成了具有余村特色的鄉村生態經濟。
(二)鄉村旅游
余村建設以生態保護為重心的美麗鄉村并不是單純追求環境改善,而是力求建設一個以綠色發展為基礎、可持續發展產業為保障的美麗鄉村。自2003年余村開始關停礦山和水泥廠后,村集體經濟縮減至原來的1/10,幾乎半數村民“失業”。村民迷茫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余村指出了發展之路,堅持打造“休閑余村”的做法是高明之舉,“生態旅游是一條康莊大道”,堅定了余村人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信心。
余村人以“兩山”理念為引領,從“礦山經濟”轉向“生態經濟”,將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發展路徑。村內領導人將目光放到了“農家樂”這一發展模式上,認為這是一項既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又能發展產業經濟的新型模式。因此,村集體著眼全局,有效規劃村內的自然資源,將余村劃分為居住區、休閑旅游區和觀光區三大區域,創造性地將鄉村旅游這一新興業態豐富化、創新化,開發了漂流、民宿、果蔬采摘等休閑項目[3]。截至2019年,全村已擁有20家農家樂,3處旅游景區,接待游客50萬人次,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96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21萬元。同時余村百姓也極大改善了生活條件,擁有了更優越的居住環境和更便利的交通道路,老百姓走上了綠水青山路,當上了幸福余村人。
二、魯家村經驗:盤活資源、家庭農場與三產融合
(一)盤活資源
2011年,魯家村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山村,村內產業發展落后,部分村民只能通過最基礎、最簡單的農村種養業來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但是不僅利潤微薄,而且也導致了環境污染,土坯房的屋前房后都是茅坑,道路泥濘不堪,魯家溪河床里堆滿垃圾。面對日漸衰敗的村莊,魯家村的書記和村民都萬分焦慮,這時他們將目光放在了鄉村的本地資源上。由于魯家村有許多閑置的宅基地、集體土地、山林等資源,因此,魯家村人通過土地流轉,將村內1 000平方米的集體建設用地,建設成為了3層的村民聯建商住兩用樓,不僅擴大了辦公面積,而且通過租賃等方式獲得了一定的資金收入。
魯家村不僅依靠盤活自身資源進行鄉村產業發展,還利用外部資本發展鄉村經濟,雙方共同對家庭農場等旅游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利用。因此,魯家村形成了以“公司+村集體+農場”為核心的發展機制,既有效壯大了魯家村的產業發展,也成功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魯家村運用已有的財政資源支持,目前已經撬動了超過10億元的社會資本。
(二)家庭農場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魯家村并沒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也沒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既缺少特色鮮明的產業,也缺乏便捷的交通設施,如何進行鄉村產業升級發展成為了魯家村一大難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魯家村根據文件精神,在村書記的帶領下,通過聘請外地設計團隊,量身定制發展藍圖。2014年年初,魯家村的轉型之路由一列鄉村小火車開頭,從此大力開發種類豐富的農場項目,實現了鄉村產業快速發展。
魯家農場經濟模式也改變了村莊的經濟狀況和村民生活水平。從2014年開始至今,魯家村通過家庭農場的壯大發展,在 “三農”問題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在農業方面,魯家的傳統農業通過家庭農場模式實現了產業轉型,18個家庭農場已完成投資4.5億元,鮮花農場、果蔬農場等實現了種養殖和觀光農業的結合與提升;對于農民來說,魯家村農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4 719元增長至35 615元,增長超2倍,基本實現全民就業,農家樂也由原先的1家變為5家,并且有近30余家申請建設民宿;對于農村來說,從2011—2017年,魯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1.8萬元增至333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迅速壯大。
(三)三產融合
農村三產融合作為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對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魯家村模式就是農產三產深度融合的一個良好示范。首先,魯家村大力推動“一產”和“二產”相連,在發展茶葉為主的第一產業基礎上,魯家村通過聘請專業人員培訓、學習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并且將重心放在了特色文化的發展上面,解決了村內部分婦女等勞動力就業問題,提升了經濟收入。
同時,魯家村在通過建立家庭農場為支柱產業和發展方向后,并不滿足于這種產業單獨發展現狀,而是通過統一規劃設計,將“一產”連接“三產”,促進產業融合。魯家村堅持推進旅游與生態農業、傳統農業等相融合[5];同時,魯家村還創造性地修建了貫通各家庭農場的觀光小火車,這條名為“阿魯家”號的小火車使得這些家庭農場互聯互通,使農村產業發展不止局限于農業,而是以家庭農場集群帶動休閑農業發展,實現“一產”與“三產”相連。
魯家村的家庭農場運營模式可以為魯家村提供近千個就業工作機會,這不僅可以解決村內諸多勞動力就業問題,而且可以吸引外來人口來村就業,助推魯家村就業結構向非農的第二、三產業轉移;并且村民自主經營民宿、農家樂、農副產品及其他旅游相關周邊產品,每年產值也可達800萬—1 000萬元。利用家庭農場這個資源,魯家村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產業發展,推動三產深度融合、共同進步。
三、黃杜村經驗:綠色發展與“一村一品”
(一)綠色發展
黃杜村位于浙江省安吉縣東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種植茶葉等經濟作物。而黃杜村的自然資源也十分豐富,村內的生態環境優越,四面環山且茶林遍布,空氣新鮮,水質甘甜,十分受外來游客喜愛,在節假日會有眾多旅客前來。黃杜村本地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有14 167畝山林面積,而且土壤質量特殊,內含有偏酸性的紅壤,富含鐵、鋁氧化物,可以使產出的茶葉味道更好。因此,自村干部領頭發展白茶產業后,黃杜村村民因茶而富,村內近90%的家庭都從事白茶種植、加工與銷售相關工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更是農村產業發展的根基與命脈。黃杜村雖然將白茶產業作為經濟產業發展的重心和支柱,但是并沒有盲目發展,而是將生態保護作為了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一方面,黃杜村在種植白茶過程中,為了保護好山地水土,堅決不在山體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區域種植白茶,并且在白茶的種植過程中保留了一定的空間,以種植相關的樹木植被。這樣不僅可以保護土地的生態價值,也給茶農提供了一定的休息空間。另一方面,安吉縣作為全國果菜茶有機肥代替化肥試點縣,現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物鏈。目前,黃杜村現有工商登記茶葉經營戶131家,通過QS認證26家,通過有機認證11家,綠色食品19個,無公害基地、產品認證18家。
此外,黃杜村依托本地茶產業的自然資源,加大了白茶產業保護與綠色發展的研究與宣傳,2019年舉辦了以“安吉白茶·共享綠色生活”為主題的白茶博覽會,得到了農業農村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等國字號行業單位的大力支持,大力推廣了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同時,黃杜村還開設了“農民田間學?!?,提高村民文化素質和種養技能,讓“兩山”發展理念深入百姓內心,目前在鄉村統一規劃和政府協助下,全村村內主干道及入戶道路硬化率、農村垃圾農戶收集處理率達到100%。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和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逐年提高,生態環境優美的白茶茶園景區也已成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鄉村大世界欄目》的指定外景地之一。
(二)“一村一品”
黃杜村位于浙江之北,村內山多地少,曾是縣里最貧困的村莊之一。為了脫貧致富,村干部曾帶領全村村民開辦過竹制品工廠、拉絲廠、制鐵廠等,也嘗試過種植紅竹、菊花等農作物,但始終無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黃杜村人立足實際,反思鄉村產業發展狀況,最終將目光放在了發展本地特色產業上,村干部于1997年帶領村民開啟了種植白茶產業之路,逐步形成了以“一村一品”為核心的白茶產業發展模式[6]。
黃杜村本地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有14 167畝山林面積,而且土壤質量特殊,偏酸性的紅壤富含鐵、鋁氧化物,可以使產出的茶葉味道更好。因此,自村干部領頭發展白茶產業后,黃杜村村民因茶而富,村內近90%的家庭都從事白茶種植、加工與銷售相關工作。截至2018年,黃杜村全村種植白茶產業面積3萬畝,年產值達4.32億元,并建立起國家級生態白茶基地;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數十年前的不到1 000元達到如今的4.2萬元以上,其中90%以上經濟收入來源于白茶的種植、銷售;同時黃杜村的白茶產業通過鄉村品牌建設,獲得了更大的知名度,目前獲省著名商標4個,省名牌產品1個,市著名商標7個,市名牌產品5家。隨著白茶產業的大力發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村內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有效配置。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001).
[3]? ?岑朝陽,王詩蕾.農村文化建設活動背后的利益交往及其規制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6):211-213.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6-01-28(001).
[5]? ?岑朝陽,吳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21,(24):141-143.
[6]? ?岑朝陽,顏丹妮.精準扶貧中信息共享的模式、風險及規避——基于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的視角[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20,(6):55-60.
[責任編輯? ?文? ?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