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微
摘? ?要:易地扶貧搬遷婦女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良好發展的主力軍。就業是民生之本,是防止易地扶貧搬遷家庭返貧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易地扶貧搬遷婦女作為家庭中的核心力量之一,其穩定就業有利于防止家庭返貧。研究表明,一方面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就業存在就業基礎不牢固、就業保障體系不健全、就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其就業受到傳統觀念的禁錮、政策執行的局限、個體能力有限性的綜合影響。因此,提高易地扶貧搬遷婦女非農就業技能、優化后續扶持機制、完善就業政策保障體系,是有效防范系統性和區域性返貧現象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婦女;非農就業;困境;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1-0033-03
一、背景研究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共同使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已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國已消滅絕對貧困。易地扶貧搬遷的目標是“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當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已實現搬遷,但能否“穩得住”、是否“能致富”還有待考察。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后續發展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家庭的重要力量,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充分就業有利于促進貧困婦女持續發展,帶動整個家庭脫貧致富。長久以來,由于兩性社會分工的不同,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角色被局限于家庭范圍內,負責家庭勞動與農業生產。隨著婦女主體意識的覺醒,婦女想要通過就業來實現角色的轉變,但由于受家庭照料負擔、思想觀念、生活水平等問題的影響,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在就業上仍存在就業難、性別歧視、同工不同酬等問題。實現婦女充分就業,是推進婦女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實現兩性平等的重要內容、避免返貧、實現持續性脫貧的關鍵。
易地扶貧搬遷婦女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后所產生的帶有明顯特征的新興群體。這一新興群體與流動婦女有所不同,其是經過長期市場與政策篩選后的剩余群體[1]。婦女既要承擔家中的照料責任,同時由于高就業、高消費、低工資的現實情況,男性的工資已不足以支撐全家的生活費用,還需要通過就業來補貼家用。就業幫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婦女參與就業,但易地扶貧搬遷婦女非農就業仍然存在相應的困境。根據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的觀點,反貧困的根本目標在于提高貧困者的能力,因此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婦女群體的相對貧困的問題則需要婦女自身能力的提高[2]30-32。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特征,對其非農就業困境進行深入探究,側重探討影響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充分就業的因素,以期實現婦女充分就業,調動貧困婦女的就業積極性,充分發揮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半邊天”作用。
從既有的學術研究來看,研究婦女反貧困的并不少。阿瑪蒂亞·森認為能力貧困是貧困的本質,他認為,增加貧困者的收入只是反貧困政策的一種手段,若要達到真正的目的則是提高貧困者自身的可行能力[2]62-63。國內學者主要對婦女貧困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杜潔等認為精準脫貧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以防止返貧現象發生[3];王三秀認為,要促進更有效的脫貧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參與十分必要[4];聶常虹等提出影響我國婦女貧困的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是傳統觀念的禁錮,二是社會性別的歧視[5];范紅麗等指出,從事家庭老年照料對農村女性非農就業有負向的影響[6];王娟等認為,疾病照料負擔顯著抑制農村婦女從事非農就業[7]。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深受傳統觀念的禁錮和對兩性形成的刻板印象,認為男性應當外出賺錢養家,女性應當照顧家庭。因此,對于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就業問題在學術界鮮少有人關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婦女主體意識的覺醒,婦女不愿處于從屬地位,想要實現從家庭到職場的轉變,突破傳統觀念對婦女的束縛。易地扶貧搬遷婦女是易地扶貧搬遷家庭的核心力量之一,實現其充分就業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良好發展的現實需要,有利于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防止易地扶貧搬遷家庭返貧、實現婦女自身的發展。因此,本文深入探究易地扶貧搬遷婦女非農就業困境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穩定就業。
二、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就業困境
本文的調查點為貴州省黔南州H縣M社區,該社區為易地扶貧搬遷社區。該社區的地理位置較為優越,附近有制衣廠、飛機零件廠、食品加工廠等,為該社區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M社區婦女就業類型分別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M社區婦女自主創業人數較少,自主創業主要是開超市、服裝店、餐飲店等。該社區婦女主要從事制造業、服務業等職業。除附近企業所提供的崗位之外,在M社區內也設立了扶貧專崗,例如保潔專崗、保安專崗。M社區定期舉行就業技能培訓,主要圍繞廚師、家政、花卉等,參與就業技能培訓的人員會獲得一天40元的培訓補貼。M社區婦女就業的途徑有熟人轉介、招聘會、社區推薦等。
(一)就業基礎不牢固
易地扶貧搬遷婦女作為搬遷家庭的核心力量,其穩定就業有利于防止家庭返貧,更可有效地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就業基礎不牢固會導致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就業基礎不牢固體現在:第一,易地扶貧搬遷婦女難以滿足市場就業需求。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存在低文化水平、低就業能力的特征。在H縣的招聘廣告中,除部分流水線崗位之外,其余的文員、倉庫管理員等崗位對于文化水平的要求都在高中及中專以上。在M社區中,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文化水平在小學至初中期間,難以滿足崗位要求。在工作期間需要填寫自己的工作表單,但大多數婦女表示自己都認不全表單上的字。在搬遷之前,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從事的都是農業生產,搬遷后其面臨著非農就業的轉變,一些搬遷婦女難以適應機械設備的速度與使用,因此在完成工作任務上存在一定的難度。第二,臨時工現象較為普遍。這一現象最主要是由于家庭中的照料負擔,搬遷婦女既要照顧家庭,同時又希望通過就業來改善家庭經濟情況。但工作與家庭無法完全兼顧,兒童與老人對于婦女的依賴性較強,使其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大多數搬遷婦女都會選擇做臨時工,利用空閑時間來進行工作,使婦女對工作時間可分配性強,但臨時工并不利于實現婦女穩定就業。
(二)就業保障體系不健全
為引導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發展致富,國家出臺相應的就業幫扶政策以實現婦女充分就業,但政策執行效果不佳。就業保障體系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工資水平低和社會保險落實不充分兩方面。第一,工資水平低。在M社區中,工資結算的方式主要為計時與計件。計時按照工作時長來進行結算,一小時10元,一個月的工資在1 000—2 000元之間。計件是按照所制作產品的數量來進行結算,多勞多得。當地不少婦女表示,在附近就業便于照顧家庭,但工資只能補貼部分家用。第二,社會保險落實不充分。社會保險是企業必須為員工繳納的。當地企業繳納社會保險有一個條件是工作時間滿一年及以上,而且我國法律規定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為50周歲,因此企業無法為年齡在50周歲以上的婦女員工繳納保險。這一現象表明,當地婦女維權意識較為淡薄,當其權益受損,難以維護自身的權益。
(三)就業動力不足
在M社區中,年輕婦女在家待業的現象較為普遍。社區內婦女就業的年齡主要在23—54歲之間。年輕婦女由于工資無法滿足其需求,同時又要承擔照料負擔,不少年輕婦女選擇照顧家庭。由于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分別來自不同的貧困鄉鎮,同時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其角色被長期局限在家庭范圍之內,負責家庭勞動和農業生產。搬遷至新城鎮社區,面臨著非農就業的轉變,但由于自身就業能力低,還要兼顧家庭,多數婦女都會更加側重于照顧家庭。因此導致其參與就業培訓的積極性偏低,就業動力不足。
三、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就業困境的成因
(一)政策執行的局限
當前,提出的政策既考慮到防止返貧的發生,同時也在于提高個人發展能力以助人自助。但從實踐層面來看,現行政策更偏向于避免返貧現象的產生,較少關注到搬遷婦女個人層面的需求,將搬遷婦女當作實現發展的客體。
在政策鼓勵之下,搬遷婦女就業得到了資源與支持,但政策支持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搬遷婦女形成幫扶政策的依賴性。當前,搬遷婦女的就業職位絕大多數來自政策支持所提供的職位,但這一基本條件既限制了搬遷婦女就業內在能力的提高,造成依賴心理,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危險性,一旦政策撤出就會導致搬遷婦女就業穩定性差。政策的幫扶限制了搬遷婦女參與就業市場的自由競爭。H縣的幫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該群體就業設置了相關的扶貧專崗,但崗位數量的有限性難以滿足龐大的就業需求量。再者,針對搬遷婦女就業收入較低,政府會進行補貼,例如像刺繡等低收入的就業崗位,政府會補貼400元;參與一場就業培訓會給予40元的補貼。但補貼并不是防止返貧的有效途徑,脫貧致富的關鍵不在于一味地靠政府補貼來提高一個人或家庭的收入。就業幫扶政策的目標既應關注基本條件的滿足,還應關注易地扶貧搬遷婦女能力的提高,這是避免返貧、實現持續性脫貧的關鍵。
(二)傳統觀念的禁錮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其他的社會系統,婦女都處于從屬地位。我國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兩性平等分配資源,男性非農就業的機會要比女性多,在就業中所受到的歧視較女性更少。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婦女來自不同的貧困鄉鎮,兩性分工的不同導致婦女的角色被局限在家庭范圍之內,由于易地扶貧搬遷婦女長期被禁錮在這一角色范圍之內,其對自己的定位也只局限于家庭之中。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就業更加側重于考慮家庭。因此,要更好地實現婦女充分就業應當打破傳統兩性分工模式,讓搬遷婦女積極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以提升就業能力,引導婦女自我脫貧。
(三)婦女個體能力有限
易地扶貧搬遷婦女是經過長期政策和市場的篩選后的剩余群體,她們與城市中的流動婦女不同[1],其具有低經濟地位、低文化水平、低市場參與的特征。相較于城市流動婦女而言,個人發展能力較為欠缺,主要體現在低文化水平與低工作能力。研究表明,已婚女性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業的機會也就越多[8]。然而,社區中婦女受教育水平普通較低,普遍在小學至初中這兩個層次,難以滿足部分崗位的學歷要求。社區中的一位中年阿姨表示剛來社區因為找不到農活做而苦惱,到工廠里又擔心年紀大難以完成上班的任務。搬遷婦女在來到安置點之前的就業形式較為固定,以小農經濟為主。現如今面臨著向非農就業的轉變,令其難以適應。
四、結論與對策
本文基于貴州省黔南州H縣M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調查數據,討論了該群體非農就業困境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就業受到政策執行的局限、傳統觀念的禁錮、個人能力有限性的綜合影響。若要避免返貧現象的產生,應當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婦女自身的能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就業問題需多方發揮力量,共同參與其中。
基于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推動搬遷婦女非農就業。第一,增強政策針對性,加強社會參與保障。當前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就業扶持政策總體向好,但政策在實踐中并未取得良好的執行效果。政策總體針對婦女群體,但缺乏對個體需求的滿足。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由于文化水平較低以及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導致其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因此,在制定政策上應當以實際情況為基礎,讓政策更加貼合搬遷婦女的需求。面對婦女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應當長期且深入地進行就業培訓,延長培訓時間,使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真正掌握就業技能。同時,應進一步增強社會參與保障婦女就業的力量,使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實現穩定就業。第二,注重思想教育,促進性別平等。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嚴重影響到我國性別平等社會的發展,影響兩性平等就業的實現。家庭中父母的地位與責任同樣重要,建立性別平等的社會是必然趨勢。因此,各責任主體尤其是安置點應當要注重思想教育,促進性別平等,建立兩性平等的社區,保障男女兩性平等就業。第三,喚醒婦女主體意識,引導自我脫貧。易地扶貧搬遷婦女才是實現自身穩定就業的核心力量,促進其穩定就業首要條件是喚醒婦女的主體意識。個人能力的局限是影響婦女就業的關鍵。因此,社區要進行宣傳教育,使婦女意識到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調動婦女參與就業培訓的積極性,激發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就業的內生性力量,從而實現穩定就業,使脫貧之計長久可實施。
參考文獻:
[1]? ?汪淳玉,葉敬忠.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留守婦女的新特點與突出問題[J].婦女研究論叢,2020,(1):17-25.
[2]? ?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 ?杜潔,宋健,何慧麗.內生性脫貧視角下的農村婦女與合作組織——以山西PH與河南HN兩個農民合作社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20,(1):67-79.
[4]? ?王三秀.扶貧新情境下我國適度普惠型就業福利政策設計[J].中州學刊,2020,(5):72.
[5]? ?聶常虹,王雷.我國貧困婦女脫貧問題政策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1):53.
[6]? ?范紅麗,辛寶英.家庭老年照料與農村婦女非農就業——來自中國微觀調查數據的經驗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9,(2):98.
[7]? ?王娟,黃晨熹,馬志雄.促進還是抑制:疾病負擔對農村婦女非農就業的影響研究[J].南方人口,2020,(2):17.
[8]? ?梁中輝,李旻.家庭遷移對已婚女性外出就業影響分析[J].農業經濟,2016,(2):70.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