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范疇。中醫學防治糖尿病具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食療方面更具特色且效果顯著。
中醫飲食療法有很長的歷史,2000年前的典籍《后漢書·列女傳》中就記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藥膳應用。后經過歷代醫家研究改進,藥膳發展成為中醫學中一門實用營養方面的學科,可稱為中醫營養學,是指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以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為指導,以藥食同源為核心,把藥物與食物結合起來,達到保健養生、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展規律一般是早期燥熱津傷,中期氣陰兩虛,晚期陰陽兩虛,可兼夾血淤、痰濕等證候,以氣陰兩虛為多見。故具體的食療方法也要根據不同證型的需要加以選擇。中醫食療用于糖尿病的防治,具有標本兼顧、整體調節、療效穩定、副作用少等優勢,具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臨床研究發現,部分食材或藥食兩用的食材,如苦瓜、燕麥、薏苡仁、平菇、銀耳、木耳、蚌肉、絞股藍、山藥等,其有效成分有類胰島素作用,能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體內糖分的轉化,加速人體內的脂肪代謝,有改善血糖的作用。同時,這些食材多富含膳食纖維,能延遲胃排空,進而能發揮延緩餐后血糖上升的作用。
此外,部分中草藥也具有良好的降低血糖作用。比如,丹參、玉米須、地黃、人參、 知母、黃芪、菟絲子、茯苓、黃連、石膏等,這些藥物煎劑可明顯降低實驗動物的血糖和血脂,可與上述食材搭配做成藥膳。
很多糖尿病患者,特別是長期應用胰島素進行治療的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胰島素抵抗是指人體內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即人體內胰島素產生的生物效應相對不足)的一種病理狀態,可表現為外周組織,尤其是肌肉、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出現障礙。故提高胰島素的耐受性是目前臨床上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手段。中醫臨床發現,運用利濕化痰、解郁清熱之法可輔助消除胰島素抵抗。
氧化應激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損害微血管的重要因素。因此,減輕微血管氧化應激反應成為防控糖尿病并發癥的關鍵。中醫臨床實踐發現,在藥膳方中加大富含抗性淀粉的食材,能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應激狀態,降低其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抗性淀粉還可以明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恢復胰島素敏感性;增加飽腹感,減少能量攝入促進減重;而且它有膳食纖維和益生元功效,能調節腸道菌群,防止腸道疾病,也能促進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吸收。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應該盡量考慮富含抗性淀粉的糧食,如糙米、蕎麥、紅扁豆等。
另外,部分中藥如黃芪、丹參、綿茵陳等,也具有消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將其泡水作為日常茶飲。
1.蚌肉苦瓜湯:將苦瓜與蚌肉共煮湯,熟后加鹽調味,喝湯吃苦瓜和蚌肉。本方適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胃熱陰虛者,但脾胃虛寒或有腹瀉者不宜,以免損傷胃氣。
2.玉竹麥冬鴨:將玉竹、麥冬裝入白紗布袋中,放入鴨腹內,用旺火隔水蒸4小時,至鴨肉酥爛離火,取出藥袋,再將藥汁絞入鴨湯中,棄藥袋,先喝淡湯,后吃鴨肉。此食療方對陰虛口渴、大量飲水仍不解渴之糖尿病“上消證”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