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詠梅

摘要: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影響著各行各業,新經濟形式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高校作為對經濟發展輸送人才最直接的途徑,需要不斷地探索新經濟形式下人才培養的模式。本文從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數智時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通過調查研究、文獻分析等方法對改革思路、改革實踐的路徑、人才培養改革的相關問題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析,對促進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數智時代;數字化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會計信息化與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斷提高,財政部2021年頒布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綱要》,提出推進“以變革融合”為特征的會計改革,推動會計工作與經濟業務深度融合、會計智能化發展。加快轉變我國財會類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既精通專業又熟悉信息技術,既具備戰略思維又富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會計工作須向數字化轉型,實現“提質增效”的改革發展目標。對于高校財會專業而言,如何順應時代的需要,真正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新時代高校財會類專業教育改革的趨勢和方向[1]。如何加快縮小高校畢業生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差距,改變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的現狀,是一個非常緊迫的課題。根據近些年畢業生就業情況,以及用人單位對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需求,高校財會類專業學生的培養應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 高校數智化財會類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目前,高校數智化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主要體現在:
1.1 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人才需求
通過廣泛調研,高校現有財會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更新較慢,定位不夠準確,大多數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追求全面和綜合,精準培養或模塊化的培養較少,重理論輕實踐的較多。同時人才培養模式受制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力度還不夠。主要制約點在于財會類專業的師資隊伍需要進行理論提升和強化實踐能力。現有高校教師的雙師型能力也需要大幅度提升。社會經濟改革的步伐遠快于高校數智化人才培養,以至于現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社會對財會類人才的需求。
1.2 缺乏數智化人才能力培養的框架體系
在信息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轉變過程中,企業數字化轉型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帶來了產業價值鏈和行業競爭格局的重塑。對于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要素是數智化人才,如何培養和擁有數智化人才隊伍是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能否取勝的關鍵。為此,高校與時俱進,建立數智化人才能力框架體系,精準對接社會人才需求,是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關鍵。目前,大多數高校滯后于企業轉型發展的步伐,仍處于嘗試、摸索階段。
1.3 缺乏數智化人才培養的配套設施
數智化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提升學生的信息化水平、戰略思維、財務類專業核心知識的理論水平,還需要借助實訓、實驗教學平臺等教學基礎設施以增強實踐技能。因此,高校需要配備數字化師資隊伍,注重相應課程的開發,數字化財務相關的教材、還需要依托智能財務、財務共享等專業類的實訓教學平臺[2]。目前,高校在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方面二者兼顧得較少。通過對國內幾所在結合大數據、信息化及財務共享實驗室建設等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本科高校進行調研,調研后的成果可作為數字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主要參考依據。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2017年建成財務共享服務云實驗室和企業財務共享服務研究中心。 作為財務共享服務的智庫研究平臺的重要內容,有力推動了財務共享服務的發展。同時北京國家會計學院也通過企業人才培訓的方式,促進企業財務共享平臺建設,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科的發展,一直致力于信息化技術的引領,其亮點與特色也是以云會計、財務共享、大數據審計為主線。“互聯網+會計”行動的實踐探索,尤其是在MPAcc教育的改革創新上,使得重慶理工大學領銜中國高校會計信息化創新教育[3]。目前該校程平教授帶隊將研究成果進行推廣,通過師資培訓、校校合作方式推動國家會計信息化創新教育的發展。
山東財經大學會計學專業以會計信息化為主體,于2018年10月邀請全國20余位專家對智能會計培養方案進行了系統論證,并于2019年建成了智能會計實驗室,這是融合大數據、云計算、財務共享、人工智能為一體的教育新生態平臺。智能會計人才的培養在培養模式、課程體系上注重專業知識、專業實踐和數據分析實踐相銜接,利用學科優勢和智能會計實驗平臺,培養學生會計領域下的數據分析能力,突出“智能型、創新型”的會計人才培養特色[4]。
2. 數智時代財會人才需求狀況
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財會類專業目錄發生了變更,由原來的財務管理、會計、審計變更為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與審計,這一調整是針對“十四五”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高校培養人才的需求而進行的。高校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是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這對學生的素質要求和培養模式的設計起決定性作用。基于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的現狀,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該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強調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培養[5],以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的發展。目前,財會類專業培養人才通常應培養以下能力:
2.1 業務類能力
業務流程掌握能力及賬務處理能力、稅務處理及稅務籌劃能力、銀行業、證券業等金融行業業務處理能力、信息處理及職業判斷能力。
2.2 技術類能力——信息化技術能力
掌握數字化轉型在業務全價值鏈和技術多領域的知識,如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等,掌握更高的信息分析能力、更精準的職業判斷能力。
2.3 組織類綜合能力(管理能力與方法)——戰略思維與創新能力
善于面對復雜的問題,精準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思維敏捷,能夠利用數字信息自如地解決突發事件。有全局的眼光和胸懷,不斷拓展知識領域,敢于突破,大膽引入新觀點、新方法,尋求突破。高校在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精準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的模式,更新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深化理論課程,增加各個課程的實訓環節,融入“互聯網+會計”技術、智能化財務課程、財務共享實訓等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使學生既要掌握基礎理論能力,拓展專業核心知識,還要掌握現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等技術能力。
3. 數智時代財會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3.1 建立數智化人才培養的能力框架體系
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應結合經濟發展需求。新時代背景下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面臨數字化經營管理新問題,迫切需要數字化人才隊伍。高校需要明確數字化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通過調研數字化轉型發展不同程度的企業,了解到企業人才的需求點和應具備的素質,同時結合相關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概括起來,數字化人才應具備兩類綜合能力,即專業能力和數據能力。
首先,在專業能力方面,體現為財會類的專業業務能力和業務素質能力。財會類專業業務能力包括專業學習能力、財務處理能力、業財融合能力、財務分析能力和管理決策能力等硬核能力,同時兼有崗位勝任能力、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業務素質能力體現為組織協調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抗壓能力,還要有較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6]。
其次,在數據能力方面,包括數據技術能力和數據素養能力。數字技術能力體現為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數據處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數據收集能力,對信息技術有較好的應用能力。數字素養體現為數據的高度敏感、有較高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意識。素質化綜合素質體現為數據數字化戰略、數字化思維、數字化執行、數字化創新為一體的能力體系。數字化戰略是具備大局觀念、統籌規劃的能力,數字化思維是系統思考能力、對數據敏感的素質,數字化執行是處于復雜環境中的靈活應變、在線協作的能力,數字化創新是具備另辟蹊徑的魄力和能力,這也是持續學習的能力體現。
根據高校現有人才培養體系的狀況,高校在教學體系的頂層教學設計上,可以通過獨具特色的“模塊化教學體系+實習實踐教學平臺”實現人才能力的針對性培養。在保證學科基礎平臺課的基礎上,在模塊化教學體系積極開發特色課程,從而培養突出專業特色,形成專業核心競爭力,如《可視化技術在財務中的應用》《RPA財務機器人原理應用與開發》《大數據財務分析》等信息化課程的開設,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數字化時代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應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需要。在實習實踐教學平臺上,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實踐教學、實訓教學,應對企業挑戰、實現轉型對人才要求,建設新生態財經實踐教學平臺,完善財會專業核心課程“教、學、練、賽、訓、考”的理實一體化多場景實訓平臺,訓練學生全面關注戰略規劃、風險管控、內控設計、企業運營、數據的處理應用分析及稅務管理等相關知識和實務技能,打造具備業財稅一體化技能的新型綜合財會人才[7]。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操能力等,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2 打造特色化師資隊伍(“雙師型+差異化培育”)
延伸“走出去+引進來”校企合作師資培養的模式。“走出去”主要是通過青年教師去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歷練(頂崗進修),尤其是業務比較綜合、機制比較靈活的單位。通過“走出去”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管理能力,拓展專業思維,提升科研能力;“引進來”,財會類專業人才既要懂業務也要善于溝通,尤其是未來對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智商和情商雙高型人才。
高校在培養形式上應更靈活,培養專業學生既要懂業務和實務,也要懂企業經營管理等綜合能力。高校可通過聘請行業專家作為學校的企業導師或特聘教授的方式(第二課堂),邀請企業家參與人才培養的日常教學與實踐環節,讓學生真實了解企業的經營環境、面臨的經營問題及如何用管理思維解決經營問題。學生了解了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素質,有助于做好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真正開闊眼界,提升創新意識。
針對數智時代專業發展的方向,高校還應在現有師資隊伍差異化的培育方面下功夫,將現有課程進行歸集分類。教師應在不同專業領域跟上學科發展需要,既有精通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也要有實踐教學能力過硬的。同時高校還應以金課建設、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構建一流的教學團隊,打造教學名師。
3.3 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大數據的時代背景,給會計、審計、財務管理專業相關課程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高校人才培養的落地需要與企事業單位等用人單位深度合作。近年來,教育部及省級各部門均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不斷引導和開辟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新路徑,如教育部高教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省級本科高校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項目、省級本科高等學校產教融合品牌項目、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項目、省級特色行業學院建設等有利于促進高校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高校應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的資源優勢,在專業建設、師資培育、學生實習就業、科研發展上開展校企合作。通過凝練專業發展特色,培育學科優勢強化自身優勢,堅持產學研用的合作模式,在校企之間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形成人才培育上的共享、共建。
結語
適應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校應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使高校培養出具有較系統的學科理論,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財會類人才,更好地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應用型財會類高校更應突出專業特色,在課程體系上多下功夫,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和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強化應用型培養目標,更好地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愛民.“互聯網+”形勢下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9,(3):24-25.
[2]郭文,姚文韻.財務共享服務趨勢下的高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商業會計,2019,(5):106-108.
[3]程平,王爽.基于SECI的“互聯網+MPAcc”大數據智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J].財會月刊,2018,(19):34-38.
[4]徐經長.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對會計學科發展的影響[J].中國大學教學,2019,(9):39-44.
[5]胡俊南,杜思遠,王振濤,等.大數據時代多學科交叉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財會通訊,2022,(7):7.
[6]溫素彬,董必榮,張興亮.“思政引領+科技賦能”的會計學專業智能化升級——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J].財會通訊,2022(20):6.
[7]楊寶,陳蘇,年潔.“一帶一路”背景下財會人才培養路徑優化探討[J].財會通訊, 2021,(21):5.
作者簡介:左詠梅,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與審計。
課題項目: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MSJG-2020C-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