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張順軍


關鍵詞:用戶生成視頻;新聞;新聞真實
“新聞真實”既是新聞學的核心議題,也是構筑其新聞學知識體系的根基。近年來,隨著新聞媒介技術的迭代以及視覺化轉向,新聞真實的邊界也逐漸模糊,人們對新聞真實性的理解也隨之改變,因而為新聞真實帶來了新的研究議題。
“用戶生成視頻”作為近年來新聞視覺化生產的新探索,指由非權威人士使用非專業手段創作,并發布于互聯網上的公開視頻,如短視頻、長視頻以及在線直播等。用戶生成視頻將用戶交互與視頻技術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再現新聞“現場”將受眾納入與新聞事件的關系之中,使其從置身事外轉向置身其中,激發出不同于文字觀看的真實感受;另一方面它較低的技術門檻,進一步拓寬了新聞的可分享性。用戶通過“分享”機制在不同媒介與社群媒體中轉載、增添或重新配置新聞,實現意義的再生產。這種意義再生產的發展不斷填補職業新聞追尋真相的空缺,記者與公眾協同合作,形成對真相尋求的持續對話。因而,本文繼續錨定“新聞真實”這一概念,從“用戶生成視頻”的發展出發來解讀其對新聞真實的再現、消解及重構,以期加深對新聞真實的理解。
眼見為實:“用戶生成視頻”對新聞真實的再現
影像技術拓展“真實空間”
在數字化背景下,新聞真實及其實現問題相較于傳統媒介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多元新聞傳播主體的相互作用、各種媒介技術的應用,使新聞真實空間也實現了擴張。首先,視覺作為打破陌生對象之間的認知壁壘的有效方式,在拉近受眾與新聞事件的距離的同時,令不在場的受眾能夠“目擊”真相,克服了由時空所造成的認知隔膜,拓展了真實的呈現空間,最大化地還原了事件概貌,對標記新聞現場有著重要意義。其次,視頻也避免了由文字轉碼所產生的認知偏差。過去,大多數人對于非洲的想象是基于文學或影視作品,無一例外,在人們的認知中非洲與貧窮分不開。而視頻博主“小鐘Johnny”則另辟蹊徑介紹非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在小鐘的視頻里,他會和當地人一起在街頭小餐館吃飯,體驗了非洲白領的午餐,被當地大學教授領著去網紅餐廳,也會去非洲官員家做客。小鐘作為旁觀者對非洲的影像進行記錄,其真實性來自于他的“真實在場”。這種通過影像所構建的真實,既有當事人在場的客觀真實,也凸顯了主觀意義上的體驗真實,并非專業媒體所重申的“核實真實”,同時也實現了新聞真實意義和呈現空間的雙重拓展。
情感連接凸顯“信任真實”
新聞真實是受眾相信的真實,受眾準確了解并接受的新聞才能是“信任真實”。對于新聞業而言,新聞真實與信任密不可分,新聞真實存在于“信任”與“關系”之中。與傳統新聞通過采訪、核實以提供新聞真實性的承諾不同,用戶生成視頻所生產的新聞主要集中于交流引導的社交關系傳播,因而情感維度在其中至關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閑置在家的人們紛紛加入用戶生成視頻的“浪潮”,以參與者的身份真實記錄著身邊發生的一切,這種普通個體日常瑣碎的記錄將私人生活與公共體驗連接起來,不斷在公共與個人、事實與議論、理性與情感中穿插交織,構造出與專業媒體不盡相同的媒介敘事圖景。
用戶選擇一些有價值的新聞,通過對新聞進行收藏、點贊和轉發分享等行為,實現了新聞對用戶對話積極性的調動,這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分享從商業性和宣傳性中剝離,被賦予了“關懷”的意義,是一種“信任的信號”,使得新聞真實從原本的“事實性真實”轉變為人際間“信任性真實”。
用戶參與實現“體驗”轉向
技術賦權下,作為目擊者的受眾可以主動參與新聞生產流程,并對信息進行解碼以及提供解釋性語境,實現雙向傳播。在這種語境下,用戶生成視頻以第一人稱形式進行“可視化”傳達,通過增強新聞的接近性,營造出一種真實的“光環”。這種接近性體現在用戶“業余化”塑造的“缺憾真實”,即受眾作為目擊者拍攝具有模糊、搖晃、失真等畫質較低的視頻或圖像,呈現出一種“未經處理的真實感”。觀眾認為這類第一視角的表達強化了真實——一個“目擊者”親身參與事件過程中,極具感染力,這也是主流媒體所忽視的視角。這種情感上的“主觀性”,能讓人們更加感同身受,甚至身臨其境。此外,用戶生成視頻強調職業新聞生產主體和社會多元主體協商對話,共同參與公共生活,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新聞活動以及新聞世界。因而,未來的新聞真實不再只是職業新聞生產主體能夠判定的,關于真實與真相的追逐,是多元參與主體持續對話的過程。
眼見失實:“用戶生成視頻”對新聞真實的消解
深陷“超真實”桎梏
鮑德里亞在海灣戰爭爆發時,曾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海灣戰爭未曾發生,并尖銳地指出海灣戰爭不過是影像戰爭,固然存在其真實性,但這種真實性被影像、話語符號系統所埋藏,這不過是被具有實時轉播功能的媒體所“虛擬化”的紀實敘事作品。因而從后現代化視角闡述,媒介在當下的技術語境下,已經不再是對“真實”的反映,它自身已經成為“真實”,甚至于成為了比“真實”更加真實的“超真實”。“擬像”則是圍繞世界的影像而衍生的一個概念,它通常被認為能通過大量復制和再生產出來的沒有客觀本源也沒有任何所指的圖像、形象或符號,與當下數字時代的影像符號不謀而合。用戶生成視頻用數字設備模擬出來的圖像代替客觀事實的單純呈現,讓傳統的新聞真實彌散在視覺場景中。這些真假難辨的超真實圖像背后,是可以被人隨意修改和操作的,它以虛假來創造“真實”,實施對新聞的消解。其實,所謂“超真實”對“真實”的遮蔽就是對客觀世界的“原型”進行全面控制改造所呈現出的新的真實樣態。
加深媒體“信仟危機”
媒介技術作為影響新聞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每一次媒介的革新,都有可能帶來更加身臨其境以及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從而影響到新聞受眾對于真實的認知與判斷。用戶生成視頻以其逼真的視覺化生產實現信息精準化傳播,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這種來自受眾的協商真實不完全依賴于新聞生產層面的真實,使得原本指向職業層面的傳統新聞真實受到了沖擊。同時新聞真實的消解并非意味著假新聞的泛濫,還包括新聞邊界的模糊以及受眾對新聞信任降低等問題。近年來受眾對媒體的信任一度走低。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把關機制的弱化,輿論場上眾聲喧嘩,使得可能產生比傳統媒體時代更嚴重的真實危機。因此,可以說,受傳播技術深度影響的新聞業,傳統新聞業已確立的權威性受到影響,信任度大大降低。
難以脫離“新聞失實”困境
當下自媒體發展更容易造成新聞失實。夜景視頻、視頻防抖、人像視頻等技術系統的升級大大降低了視頻制作的門檻,僅手機就能滿足人們的剪輯需求。一方面,用戶生成視頻的低門檻使得其傳播主體數量龐大,素質參差不齊,受各自教育背景、社會認知等社會背景影響,使得媒介素養水平高低有別;另一方面,視頻化的空間是對現實的再現或再加工,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事實失實。其次,視頻傳播平臺大都是盈利性質的,以利益為主導為獲取用戶流量而缺乏對信息真假進行核實的程序。平臺設置的算法推薦基于用戶需求實現個性化新聞定制,看似能夠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實際上長期處于個性化新聞定制的圈套中容易導致“信息繭房”的形成。
眼見何以為實:“用戶生成視頻”對新聞真實的建構
重申“再現真實”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媒介化生存的社會,視頻作為人們媒介生活的基礎,成為了個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渠道,用戶生成的視頻內容也在突發新聞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用戶共享信息為新聞報道增添全新視角,不但激發受眾主動探索真相的欲望,也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的專業壁壘,達到了主流媒體和公民記者“共生關系”;另一方面,視頻保留了時空序列上事實的初始面貌——“再現事實”,為新聞現場瞬時性定格提供輔助。面對參差不齊的自媒體以及冗雜的信息海洋,用戶難以識別出有效信息,用戶生成視頻則是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言簡意賅地表達信息,為用戶提供新的接收路徑,使其能夠理性分析。
堅守事實核查
用戶生成視頻在消解新聞真實性的同時,也促使新聞從業者重視對新聞事件事實的核查以及對新聞報道全過程的核實。首先,用戶生產視頻改變了消息來源與信息準確可靠性之間的關系。原本傳統媒體在獲取消息來源、驗證信息準確度方面的成本較高,但基于遍布全世界、專業高效的海量互聯網用戶,交叉驗證十分便捷。此外,用戶生成視頻也正在調整新聞信息的篩選和發布機制。傳統新聞業和移動互聯網的密切聯系,決定了新聞生產過程中,將不再是傳統媒介為用戶提供新聞內容,恰恰相反,用戶生成視頻為傳統大眾媒介(報紙廣播)供應內容。經過專業媒體有序篩選把關后可以改變以往網絡用戶雜亂無章的局面,避免媒體報道不斷被“反轉”的尷尬,同時也能提升網絡用戶的媒介素養。
理性看待視覺化媒介技術
近年來,視覺化媒介技術發展勢頭迅猛,如交互新聞、數據新聞、場景新聞等。與其他視覺化技術相比,用戶生成視頻技術準入門檻較低,人人都能通過手機軟件,成為視頻創作者。人們不斷追求新聞時效,對新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容易受媒介的影響。
同時,用戶生成視頻所引發的虛假視頻混淆客觀事實,導致謠言四起,影響了媒介生態。技術超越事實本身,顯而易見是本末倒置、矯枉過正。在此情形下,應該明確人的主體性,選擇正確且真實的信息素材。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視覺手段的豐富,受眾可能會更加接近事實的真相,也可能更遠離新聞的真相。新聞報道的真實并不依賴于用戶的信任,事實真實才是衡量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標準,真實的基礎仍然在于“事實性真實”。歸根結底,新聞最終落腳于事實,理解感性事實,直面經驗事實,直面新聞當事人,現場的真相永遠是新聞的基礎和根本,只有以它們為基礎轉化而成的視頻才最具有新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