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然
“雙減”政策引發了眾多教育者的關注與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學生究竟學什么?學習什么是最有用的?目前的課堂如何減負?帶著這些思考,我們開展了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施和探索。三年來,我們反復研究、實驗,嘗試走出一條教學改革的新路。
作為一種全新高效的學習方法、復習方法,思維導圖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有利于激發師生創新意識,使師生高效制訂學習計劃,搭建知識之間的橋梁,對學習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和歸類等。可以說,思維導圖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神奇秘方。一幅完整的思維導圖主要由中心圖像、線條、關鍵詞、圖像、顏色、結構等六大核心要素組成。下面,我對如何運用思維導圖做詳細介紹。
課前師生初建思維結構圖,讓學生的預習有重點
首先,在個人備課時,教師要對教材形成初步的思維結構圖,熟悉教材的知識點、重難點、關鍵點、易錯點、總結點等知識的結構關系,深入探究各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如何對各點進行有機的分類、歸類。其次,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充分發表自己的思考和建議,根據學情和班情對上述五點進行二次整合探究,初步確定思維結構圖的反思點,完成“5+1”教學的思維結構圖。再次,教師增加思維結構圖中每點的習題設計,尤其是對學生預習指導的設計和本節課學生思維導圖的總結和指導工作。最后,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預習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利用工具書和網絡資源查詢和初建自己的思維結構圖,并通過找關鍵字、關鍵詞、關鍵句,建立關鍵關系,從而基于此關系建立思維結構圖的雛形。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以利用自己收集、整理、加工的其他信息對思維結構圖進行完善。
學生的“獲”和“惑”是其建立思維結構圖的重要動力。學生既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的收獲,對思維結構圖進行總結標注,又可以通過自主探究的疑惑進行總結,將思維結構圖用于課堂學習的質疑部分。在此環節中,師生各自都要經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分類和歸類等過程,初步形成自己的見解,為課堂探究活動、小組合作活動、質疑和解疑活動提供有理有據的自主學習資源。
課中師生豐富思維導圖,讓學生的課堂探究有質量
思維結構圖是建立思維導圖的第一步。而思維導圖的真正作用,也就是學習使用思維導圖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自覺探究知識的生成過程,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從而順利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學以致活、學以致遠的目的。
一是組內交流和探究活動。課堂上,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和疑惑,開展有問題、有方向、有目的的探究活動和小組活動,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學生通過傾聽、思考、記錄、標注自己的思維結構圖,展示自我的總結,完善思維結構圖,進行知識的組內和組間再次融合。
二是組內、組間相互質疑和解疑。學生在小組內和小組間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解疑。教師也要適時參與其中,進行傾聽、引導、搭橋。通過相互的傾聽、爭辯、思考、總結、反思、歸類等活動,學生真正培養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甚至掌握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在組內和組間進行的二次討論,使得師生實現意見的相互融合,達到論點、論據、論證的充分統一。只有這樣的原生課堂、學生的原生成長,才會實現學生的真學習、會學習。
此過程中,師生都要對自己的思維結構圖進行修改,讓思維結構圖成為真正的思維導圖。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學習的方法、技巧和思維方式,而知識的獲得是學生自主完成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挑戰、探究后的喜悅感與成就感,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才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課后師生反思,讓思維導圖一花引得萬花開
教師要成為真正的教育者,源于對自己教學的反思;學生要成為真正的學者,源于對自己學習的反思。思維導圖就是師生反思的最好抓手。因為每一天思維導圖的更新都是建立在前一天的基礎上,這樣知識之間就產生了聯系,就有了發展。而基于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整理,師生就有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動力。
時時常反思,處處是學問。一名教師可以對一節課的成功和失敗做出反思,對思維導圖進行補充和標注。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己實踐性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及課堂的失誤,對思維導圖進行標注,用于下一步學習的提醒和總結。
思維導圖讓復習有趣不枯燥,讓學生樂在其中
師生往往會對復習課產生一種枯燥無味、無從下手的感覺。在復習課上,教師經常會把一些以往的習題或者學生出現錯誤的習題拿出來反復講解和練習。其實類似這樣的溫習或者“燙剩飯”,對師生來說都是無奈之舉。而思維導圖的使用會讓復習課“剩飯出新味,舊知添新識”。
借助思維導圖,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立足自己的學習水平把整個單元或整冊書梳理一遍,關注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并對是怎樣的聯系、聯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聯系的關鍵點是什么、聯系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等做出回答。學生還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及對知識進行歸類、分類等方式,再一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自主加工后,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碰撞、溝通,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是學生想積極參與的活動。
勾畫全面發展的思維導圖,實現“五育并舉”
思維導圖促使師生對各學科的知識加以整合,關注發散思維的發展,實現了對學生“五育”的培養。當然,“五育”不是相互獨立發展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系統性工程。學校以課堂為載體,以活動為舞臺,全面落實德育為魂、智育為基、體勞結合、美育延伸的“五育融合”發展體系。全校師生共同協作,“五育”關聯,學科融合互通,勾畫出學校全面發展的思維導圖。
學校努力擴大德育平臺,將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各個方面,浸潤到校園生活的各個角落,延伸到教書育人的各個環節。教學中,學校推行“自學雙疑”的教學模式和“兩手抓、兩立足”的教學理念,抓好學生雙色筆記和糾錯本的使用,立足“教師精講和學生精煉”課堂授課效果的落實,讓學生帶著興趣出發,快樂學習,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為習慣。
素質拓展方面,學校開設籃球社、舞蹈社、器樂社、合唱社、魔方社等20個特色社團,發展學校體藝特色,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運動會和下午課間操活動,讓體育課程完美落地,為學生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基礎,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意志、提高能力。
學校還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家庭教育等相結合,利用節假日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每周開展的“親子共讀”活動,將勞動教育貫穿到每天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感恩父母、感受親情,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樣,我們形成德育貫穿、教學發展、體美勞延伸,再回饋德育和教學的良性循環,形成完整的學校管理思維導圖。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利用網絡圖形的方式,將知識點構建成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拓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導圖的繪制,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課程的重難點和關鍵點,展示教學內容,分析知識結構,使課堂教學清晰明了,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思維導圖使教學管理工作有了更明確的流程,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融合發展,增進學科間知識的理解和交流,提升了整體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