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英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但通過師生訪談、課堂觀察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設計的認識不準確,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能力現狀測評與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查教師對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方法、敘寫等的認識和能力現狀,本研究依托鄭州市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達標評優活動,以參評的初中生物教師為樣本,進行了全面探查。
(一)測評工具開發
基于鄭州市生物學科教學現狀,我們針對“教學目標設計能力”開發了測評工具。舉例如下。
【測評1】一條完整的教學目標一般包括 、 、 和 四個組成部分。其中 這一項在敘寫學習目標的時候可以省略。
命題意圖:通過紙筆測試,考查對教學目標構成要素的認知。
【測評2】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附錄2《學習目標的說明》中列舉了學習目標各水平要求所使用的行為動詞。例如,“說出”屬于 目標動詞中的 水平;“說明”屬于 目標動詞中的 水平;“體驗”屬于 目標動詞中的經歷水平。
命題意圖:通過紙筆測試,考查對課標中行為動詞水平要求的掌握。
【測評3】根據所提供的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完成以下任務。
(1)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請命制兩道課后作業題(一道選擇題,一道非選擇題),并寫出題目的考查意圖和評分標準。
命題意圖:通過紙筆測試,考查依據課標要求命制課后作業題的關鍵技能,以及“作業設計”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關系。
【測評4】針對指定課題及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并錄制視頻,上傳指定平臺。
命題意圖:通過表現型評價,考查“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關系,以及教師教學能力表現。
(二)測評結果及分析
測評1~3為紙筆測試,測評數據如下表:
結合測評數據和教師答題卡情況分析發現:對于測評1,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對學習目標的構成要素沒有概念;熟練教師(中學一級及以上職稱)的測評數據為0.51,表明群體內差異較大。對照不同層次教師測評1和測評2的數據發現,部分熟練教師知道教學目標設計應基于《課程標準》,但對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沒有清晰的認知。而且數據顯示,這一點與青年教師的測評結果沒有明顯的差異。在測評3(1)中,青年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異不大,且實測難度與預估難度一致,符合之前課堂觀察和師生訪談得到的初步結論。測評3(2)的實測難度略高于預估難度。通過答題卡分析發現,相當數量的教師在測評時是根據記憶再現教材中的習題,沒有意識到作業設計需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
測評4為表現型評價,旨在考查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表現。通過多人、多角度對課堂教學實錄的觀察發現,多數教師還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課標、教材,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的設計與教學目標的關聯性不大,不能有效支撐目標的達成。
綜上所述,部分生物教師在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以及基于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評價任務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需要針對性、持續化的研、訓支持以改變現狀。
二、研、訓一體化建構與實施
根據教師教學能力測評結果和歸因分析,生物學科開展了一系列研、訓活動。
(一)專家引領,自主研讀
為了提高教師的課標意識和課標解讀能力,生物學科在全市開展了系列專題通識培訓活動,如“課標解讀”“目標敘寫的方法及技術路徑”等。同時,引導教師研讀相關書籍,幫助教師依據課標設計教學活動、評價任務,促使其主動將課標對教學的指導功能運用到日常教學中。
(二)同伴互助,以研促學
各區域成立主題教研團隊,積極開展“科學制定和敘寫教學目標”的主題教研與行動研究,并通過展示、評比、專家點評等研訓活動反饋研習效果。
下面是某教研團隊研討“《細菌》一課教學目標的敘寫”的過程性案例。
第1稿
教學目標:1.會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2.了解細菌的分裂生殖,會計算細菌分裂幾次后的數目。3.知道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細菌發現的過程中理性的懷疑和技術的進步起到的重要作用。
團隊研討結果:教學目標看不到課標的影子、看不到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思考。教師僅根據自身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教材提供的內容設計目標,要素不齊備,不易于檢測目標的達成。
第2稿
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課文和分析巴斯德實驗,認同發現細菌的過程中理性的懷疑和技術的進步起到的重要作用。(重點)2.通過小組討論、畫圖展示、對比動植物細胞結構,學會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重難點)3.會描述細菌的分裂生殖,會計算細菌分裂幾次后的數目。
團隊研討結果:教師已能基本理解教學目標的構成要素和敘寫的基本要求,行為動詞均具體、可檢測。但目標3沒有行為條件,且該目標實際包含兩條目標。
第3稿
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巴斯德鵝頸瓶實驗,在教師的引導下舉例說出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2.通過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能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3.通過觀察圖片和技能訓練,能夠說出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特點,認同講究個人衛生的重要性。
團隊研討結果:教學目標各要素齊備,呈現方式符合要求,認知層次與課程標準一致,目標內容符合課標的內容標準。
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實踐、展示、交流等活動,生物教師意識到,以前他們很少考慮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以及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之間的關系,關注不到它們的一致性。
(三)同臺競技,以評促建
開展教學技能展示、進行課堂教學評比,是展示成果、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的有效途徑。各區域教研團隊借助同課異構、目標敘寫展示、教學設計比賽等,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支撐。同時,各區域針對評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邀請專家、骨干教師開展針對性培訓,給教師安排相應的自主研習任務,一段時間后再次進行相關主題的展示、觀摩、評比。
三、效果與展望
在鄭州市“評—研—訓一體化”教研機制的指引下,生物學科通過測評發現了區域教師教學能力中的弱項及發展需求,并將之轉化為區域教研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教師培訓與研習活動,促進了區域教師專業發展,提升了學科教研品質。
在最近一次的“鄭州市中小學教師達標評優活動(筆試)”中,我們發現相關領域試題的難度系數已達到0.72,與之前相比明顯提高。這表明,以評價引領的生物學科研訓一體化教研活動,已有效促進生物教師教學目標設計能力的提升、學科教學能力的成長。“評—研—訓一體化”教研機制是一條以評價引領區域教研員、學科教師相向而行,研、訓活動共振提升,大規模促進區域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課題“評—研—訓一體化教研機制促進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編號:GZYR2021008)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