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我曾在日本名古屋留學,然后回國工作。2014年,我的兒子出生了,因為我自己從小踢球,也十分喜愛足球,所以在兒子四歲時就帶他參加了足球培訓班。但是,我兒子似乎不太喜歡足球,每次教練帶他到足球場上,他總是哭哭啼啼,踢不過別人要哭,摔倒了要哭,搶不到球也要哭,我在邊上看得干著急。幾次以后,兒子對我說,足球不好玩,他不想去踢足球了。
為了這件事情,我郁悶了好幾天。有一天,我突然想:我為什么不自己教兒子踢球呢?我想到,日本非常重視青少年的足球運動,他們一定有一些獨特的方法,我何不去日本學習呢?
我花了幾天時間,收集了一些與日本足球教練相關的信息。我發現,日本足協有可以自主報名的教練課程,可以根據不同的等級考證。于是,在之后的兩年多時間里,我兩次赴日參加了日本足協的C 級教練、B 級教練培訓班,并順利取得了日本足協的B級教練員資格。
日本足球教練培訓班的課程每天都非常緊湊,內容從體育理論到具體的訓練準則和方法,還有大量的實踐課程。課程對不同成長階段的青少年都有相應的教學方法,其核心的理念是 players first(以球員為本)。在與日本教練一起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我對這種理念有了很深的體會。
在B級教練的培訓課程中,需要有一名 A 級以上的日本教練進行現場觀摩和指導。因為我是在國內進行實戰訓練的,所以要找到這樣的教練比較困難。幾經聯絡,我終于在北京找到了赤冢教練。
在北京跟著赤冢教練學習時,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訓練時,他先讓小朋友練習一套拋球動作,從原地接球到向上拋球跳起來接球,再到相互之間各種花式對拋和對接。當時我覺得很好奇:又不是守門員的訓練,為什么要練習拋球?赤冢教練后來告訴我,他發現很多中國孩子平時訓練或比賽中面對高空球的時候會出現判斷不準,這其實是基礎運動能力欠缺的表現,而這些各式各樣的拋球訓練,恰恰可以彌補孩子在基礎能力特別是協調能力方面的缺失。即使是專業的足球運動員,基礎能力也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專業技巧。孩子在運動方面的成長就如同造房子,基礎能力是房子的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往上造才會更穩固。而且,孩子長大了以后無論從事什么運動,都會比較容易上手。
在北京,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場邊觀摩一場兒童足球比賽,一個小選手被對方球員拉扯,但裁判沒有吹罰,這個小選手十分不滿,在場上抱怨了幾句。比賽結束后的總結會上,赤冢沒有指責孩子的這種行為,而是告訴他:對手有拉扯行為,裁判沒有吹罰的話,你如果選擇繼續前進 ,會 有 什 么 樣 的 好 處呢?你越接近禁區,判點球的概率越高;對手如果繼續拉扯,那么他被罰的可能性越大;而對手一旦得牌,他接下來的顧慮就會越多。講完這段話后,赤冢教練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大家回去想一下,今后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么處理。我發現,那個小隊員臉上的不滿消失了。
相比之下,我們的教練更愿意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而不是告訴他為什么這么做,沒有讓他自己去思考。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對待兒子的,總是忍不住告訴他應該如何如何、不能如何如何。當我的兒子不愿意和別人搶球時,我總是在場邊不斷高喊“快去搶球呀”,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用引導的方式和孩子對話,是我在日本學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培訓班的老師說,再優秀的教練也無法代替孩子上場比賽。足球運動是活的,只有平時訓練中通過引導讓孩子養成不斷思考的習慣,才能夠讓他們自己去應付比賽中每時每刻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即使將來沒有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也將使他一生受益無窮。
這兩年的學習經歷,不僅讓我學到了作為一名足球教練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讓我不斷反思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
轉變最終出現在兒子身上。這兩年,他在訓練和比賽中更加主動、更加勇敢,也能夠和其他隊員一起團結配合。去年,他升入小學,通過選拔加入了籃球隊。是的,你們沒有聽錯,不是足球隊,是籃球隊。他的人生道路還很長,他的未來由他自己去選擇。
現在,我辦了一家綜合體育俱樂部,而不僅僅是足球俱樂部,我希望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體育,把運動作為一個終身習慣。
(摘自 2023 年第 1 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