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草龍經搶救性保護后仍面臨需求少的現狀。基于湖口草龍所具有的廣泛民眾基礎,分析其核心元素與當代社會需求的連接點。通過探索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核心元素創新,構建滿足當代社會需求的各類應用場景,驅動草龍游舞、手作、展演等各類需求的增加,從源頭上穩定手工編扎,更好地促進湖口草龍的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民族文化繁榮有著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由于以前交通不發達等原因,往往僅在某一個區域范圍內存在和傳播,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或自然資源有著緊密的關系[1]。然而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方式不斷變化,非遺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和土壤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陷入邊緣化、乏人問津等困境,難以繼續融入當代社會,不能得到有效傳承[2]。因此,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必須基于人們當前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等客觀條件,研究分析非遺及其核心技藝等元素在當代社會的獨特價值,在此基礎上圍繞非遺的當代價值來發現社會需求,構建非遺應用場景,使其融入社會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有效傳承。
草編湖口草龍——源于民俗活動的國家級非遺
湖口草龍是流行于江西省湖口縣一帶的民間草扎技藝和民俗活動。按當地舊俗,湖口當地農民每年秋天收割完稻谷后,用剩下的稻草扎成九節至二十一節的草把,每節再用細棍擢住,節與節之間用草繩串起,扎成草把龍之后在田間地頭游舞,借以表達人們祈盼五谷豐登和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3]。湖口草龍游舞主要包括祭龍、游龍、參龍、送龍等環節。湖口草龍作為一項植根于當地生產生活的民俗活動,其草編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目前草編技藝由于在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代際傳承而暫時處于穩定狀態,但家族內部傳承在持續性和長久性方面始終存在較大風險,這對于草編非遺的長遠發展以及保護都不利。
核心元素——湖口草龍的社會需求分析
需求是某一事物能夠在當代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某種事物具有價值,是因為該事物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成為人們所追求的對象,非遺也不例外。因此,需要研究分析湖口草龍的哪些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哪些需求,也要分析湖口草龍的獨特核心元素,以及這些核心元素在面向不同受眾時所具有的當代價值,并圍繞其當代價值來發現社會需求,構建相應的應用場景,以使其融入社會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有效傳承。
元素是事物的組成單元。核心元素是組成事物所有元素中最主要、最關鍵的部分,是此一物區別于彼一物的根本因素。從非遺的元素來看,往往包括其產生的淵源、信仰、載體、儀式流程等。淵源是指某一非遺產生的由來,以湖口草龍為例,主要是人們為祭祀谷神、祈盼風調雨順而產生。信仰一般指參加者為了某種信念而加入某活動。有學者指出,經久流傳的鄉村傳統民俗能折射出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既有厚重的人文底蘊,又具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和內容,是我國鄉村地區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信仰的體現;這些民俗既是同一地域人們價值和信仰的集中體現,反之又對當地人們的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的塑造作用[4]。以湖口草龍為例,作為當地一項經久不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俗活動,湖口草龍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同時這項民俗活動背后還蘊含著祈禱豐收、祈盼平安等美好愿景。載體是指非遺活動進行的主要承載物。在湖口當地,除草龍外,還有手工紙龍、手工布龍等,但由于民以食為天的樸素信仰,再加之編扎技藝之高超、外形之精美是其他手工扎龍所不能媲美,草龍被公認為群龍之首。從儀式流程看,湖口草龍包含祭龍、游龍、參龍、送龍等環節,人們通過一系列儀式來表達風調雨順、平安順遂的愿望。因此,從其組成元素的特征看,湖口草龍的編扎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高超、特點鮮明,草龍游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儀式流程表達的民間信仰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其區別于其他舞龍民俗活動的核心元素。因此,通過對編扎技藝、草龍游舞、儀式流程等核心元素進行重構,分析湖口草龍具有的當代價值。
應用場景——社會需求下核心元素的重構
從非遺當代價值出發創造新的應用場景,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可以使非遺與當代社會產生“連接點”,重新與人們的生活建立聯系,逐步培育適合其生存的社會生態土壤。需要注意的是,為使非遺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在其重新融入當代社會的過程中,非遺的核心技藝等元素不能發生根本性變化。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同時,與現代社會需求結合,非遺才能重新回歸到當代生活[5]。因此,要尋找湖口草龍在當代社會具有的獨特價值,通過核心元素的改良創新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要,提升當代社會對湖口草龍的需求量,實現活態傳承。
核心元素重構的維度分析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審美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活內容也趨向審美化。編扎技藝作為傳統文化符號和休閑生活方式象征的手工藝,由于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受到越來越多城市居民的青睞。手作成為現代城市中主要消費人群新中產階級的新型消費方式[6]。這一現象的出現,說明在物質生活富足后,人們消費需求發生了結構變化。因此,可以對湖口草龍編扎技藝進行適當重構,設計編扎大小、形態不同的各種小物件,以滿足人們對手作的需求。編扎技藝的功用由編扎草龍轉變為手作這種都市生活方式。此外,為適應不同群體特別是中小學生的校園手工藝實踐需求,可以調整湖口草龍的大小和長度等以方便中小學生操作,培養不同梯次的編扎人才。
草龍游舞方面,當地人們為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往往在秋收之后進行扎龍、祭祀、游舞。目前游龍也成為當地一些活動慶典的重要形式。舞龍動作往往經過精心設計和排練,因此,其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民俗舞蹈動作,還可以作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滿足社區群眾強身健體的需求,還可以引入校園,培養中小學生對民間體育的熱愛,強身健體。
所蘊含的民間信仰方面,舞龍是當地民眾的一種自發性活動,由于編扎技藝和時間限制,當地游舞往往以普通草把龍為主,存在審美價值不高、儀式內容不能及時體現主流價值觀等問題。因此,可以從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角度,為湖口草龍注入新時代主流價值觀等表意內容。
核心元素需求重構路徑
為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可以從功用、形制和表意等維度對湖口草龍核心元素進行重構。
1.功用創新下的應用場景
編扎技藝方面,精編湖口草龍編扎工藝極為復雜,前后需采用編、插、織、嵌、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鏤、透等十多種手法,要求成品自然生動,古樸典雅,不露人工痕跡,完美展現出草龍莊重威嚴的氣度[7]。編扎是扎龍人為舞龍民俗活動編扎草龍而使用的手工藝。當前,手作已經成為現代都市中的一種潮流,是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的手段。作為一種極富技巧性的手工活動,草龍編扎具有現代社會手工制作的體驗感,可以滿足鍛煉雙手靈巧性和頭腦構圖能力、思維能力的需求,可運用于城鎮社區或中小學校手工課程的手工活動中。通過傳承人現場教學等方式培養孩子和居民的手工愛好和審美能力,可以構建草龍在學校和社區開展手作的應用場景。
舞龍表演作為一項民俗活動,舞草龍是一種人向天和神表達敬意的舞蹈儀式。同時,從體育學角度來看,舞龍也是一種民間民俗體育活動。因此,可以將舞龍活動作為學校體育課程或社區群眾性體育活動。比如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從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加強文化認同等角度出發,將舞龍相關活動納入學校的體育教學,從小抓起,讓學生接觸并參與到當地民俗體育活動中去,不斷接受當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體育人才,為草龍游舞傳承和發展打好人才基礎。因此,通過在中小學校開設特色體育課程或開展社區群眾性體育活動,可以構建在學校和社區開展草龍游舞的應用場景。
2.形制創新下的應用場景
目前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精編的草龍,其身長可達二十多米,軀干直徑達四十厘米左右,從龍首頂部到下頜龍須之間的高度能達一米左右,主要適用于成年人進行游舞。為使草龍適合在中小學校和在社區中活動,可以將草龍的體積進行縮小,形態向萌態化改進,使其呈現出輕盈、活潑的造型特征,使小朋友也能機靈敏捷、輕松自如地操縱,還可以使春節等節假日從城市返鄉的小朋友對舞龍活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滿足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
此外,湖口縣本身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富有特色的縣城,當地持續大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可以從草龍編扎創作中開發手工DIY,做成微縮版非遺“材料包”,作為一種旅游創意產品進行銷售。具體而言,可以編扎微型草龍或龍頭、龍珠等部件,或者其他更為簡單的動物造型,并輔以掃碼視頻教學等手段,滿足手工愛好者和非遺愛好者的需求,使其在“玩”中建立對草龍的認知。
3.表意創新下的應用場景
湖口草龍的表意主要通過儀式流程來表現。作為一種民俗活動,湖口草龍游舞前后一般都先要舉辦一定的儀式。在這個過程中,基本村里每家每戶都會參與進來,舞龍者內部之間、舞龍者與觀演者之間通過儀式表演進行互動。這些儀式流程往往蘊含著當地村民樸素的倫理觀、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在草龍游舞儀式操演的過程中,隨著祭龍、游龍、參龍、送龍等儀式和流程的逐次推進,敬畏天地神靈的民間思想和祈福辟邪、團結互助等傳統理念在無形中傳給下一世代,幫助他們逐漸樹立和踐行傳統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自覺認同和遵循儀式所傳達的價值理念。人們通過共同的儀式活動,可以達到強化民間信仰和身份認同的作用,滿足當地政府加強情感聯系和社會管理的需求。
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當前迫切需要在探明傳統鄉村文化衰落原因的基礎上,加強保護和傳承,實現傳統鄉村文化的現代性發展[8]。傳統民俗活動的保護與傳承亦是如此。有研究發現,通過對傳統民俗活動進行改造,可以增加人們的認同感,實現從村落認同到國家認同的跨越和轉換[9]。傳承人編扎的精編草龍和普通草把龍由于編扎工藝繁復程度不同,耗時不同,草龍呈現出的精致程度和影響力也無法相提并論。由于編扎技藝復雜,精編草龍往往是師傅獨自完成或師徒兩人合作完成,耗時一般較長。但因為經濟效益較低,目前編扎的草龍數量很少,主要用于外出展演等重大場合,更多出現在官方場合和主流媒體報道中。而普通草把龍雖然工藝較為簡單,但由于其對技藝要求不高、耗時較少,當地村民可以共同協作,短時間內完成編扎,在民間自發組織的活動中出現的頻次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草把龍由于制作成本不高,在送龍環節以焚燒的方式“送龍回天”,儀式流程更為完整。而送龍是人們對這項民俗活動信仰表達最為直接、最為強烈的環節。這恰恰是目前精編草龍由于耗時巨大、經濟價值較高等原因而難以做到的。因此可以考慮對草龍活動進行改造,適當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一方面,依托建立的代表性傳承人傳習所加大精編草龍面向社會培訓游舞的次數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傳承人隊伍和影響范圍,另一方面,通過精編草龍增加送龍環節,并在張彩內容上進行改造,賦予其新時代內涵,使精編草龍的游舞形式完整化,增強教化影響作用。通過國家化改造,使湖口草龍更能反映時代特征,朝著規范化、常態化方向發展,代表性傳承人培訓和編扎任務變得更為穩定和規律,傳習人員數量得以擴大,技藝傳承的穩定性和長久性可以得到更大保障。同時,國家化改造也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揮湖口草龍這一鄉村傳統民間儀式的社會功能,推進鄉村傳統民間儀式轉化為鄉村文化資源,實現鄉村現代性轉換與發展的一種探索。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措施,明確要求加強分類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由于市場需求等原因,可以通過生產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較少,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如何有效傳承發展的困境。通過挖掘湖口草龍的核心元素并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構建湖口草龍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場景,并輔以政府補貼等措施,支撐起草龍編扎的發展,從而穩定編扎技藝的傳承,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區村落活態傳承、重新融入社會生活實踐的一種路徑選擇,同時也是對《意見》有關“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面推進‘非遺在社區工作”要求的積極探索。通過運用以場景驅動的傳承路徑策略,使湖口草龍這一民間傳統儀式在鄉村和社區扎根,并轉化為鄉村文化資源。其前提在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核心元素進行深入分析,在核心技藝不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前提下,圍繞應用場景對核心元素進行重構,找到與當代社會的“連接點”。同時,在湖口草龍的非遺傳承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僅能增強鄉村文化資源的獨特性與功能性,也能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提供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榮啟.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保護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21.
[2]韋依帆,劉暢.城鎮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J].河南社會科學.2019,27(10):119-124.
[3][7]嚴娟.湖口草龍文化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13.
[4]李玉雄,李靜.鄉村文化傳統的實踐與鄉村文化振興——以清潭街“舞草把龍”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01):32-39.
[5]章莉莉.非遺活態傳承:重鏈手工藝和現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談設計與扶貧[J].設計,2020,33(18):70-74.
[6]滕璐陽,徐贛麗.彌散性傳承:都市語境下手工藝傳承的一種路徑[J].文化遺產,2022(04):51-58.
[8]沈費偉.傳統鄉村文化重構: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選擇[J].人文雜志,2020(04):121-128.
[9]涂傳飛.對一項村際傳統龍舟賽國家化實踐的人類學考察[J].體育科學,2021,41(06):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