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應應 范雪 滕菲
從非遺文化元素與環境設計的關系入手,深入挖掘山東非遺文化元素的文化內涵,對山東非遺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構建非遺文化傳承的新載體,以創意設計推動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設計、利用、保護及傳承工作,提出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提升海內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各民族世代相傳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生機勃勃的文化基因,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精神內核和力量源泉之一。“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是國務院提出非遺保護的指導方針,近年來山東嚴格落實方針政策,將其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群眾文化旅游生活滿意度的重要載體。環境設計(Environmental Design)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圍合對空間界面進行藝術處理的建筑室內和室外空間環境,利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裝飾物以及植物、雕塑等,滿足人們功能使用和視覺審美的需要,讓特定的氛圍和風格在建筑的室內和室外空間環境體現出來。山東非遺文化傳承融入環境設計,充分促進了山東非遺文化的活態轉化,有利于推動山東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自身蘊含的特征與價值也能賦予環境設計創新源動力,從而使二者有機結合,協調創新發展。
山東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現狀
實踐證明,在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傳統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之間的關系,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在文化自覺時代的自我定位和學術責任,認真發掘和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全面系統地深化山東非遺文化的精髓,使之在文化復興的道路上發揮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取得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體現。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被各團體有時也被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藝術遺產,中國非遺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主要以人為載體,在依存于一定的自然、文化生態環境的同時,具有活態性,依靠人來傳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更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山東作為齊魯文化圣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山東的非遺種類繁多,既有民間文學,也有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還有曲藝、體育傳統項目、競技項目。風箏制作技藝、錫雕技藝、山東大鼓、柳子戲、山東琴書、嶗山民間故事、楊家埠木版年畫、魯錦織造技藝、鶯歌柳書、山東花鼓作為山東十大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珍貴的文化信息資源,又是歷史的真實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在現代化背景下,傳統文化受到現代化、城鎮化沖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需求和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也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面臨著技術、成本、效率等多方面的挑戰。因此,山東非遺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出現了非遺傳承后繼無人、保護觀念嚴重滯后、非遺文化在長期的觀念誤導中遭到了破壞、山東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宣傳方式單一、許多非遺文化項目缺乏創新,難以滿足大眾的現代化需求等問題。大量的“非遺”藝術被束之高閣,人們很難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
國家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極為重視,山東省對非遺文化的探索和推廣,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組織機構的積極響應。然而,挖掘、整理、保護和創新性傳承非遺文化的任務依然繁重,山東非遺文化的生存環境依然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山東非遺文化融入環境設計的價值
山東要避免出現技藝失傳、技藝無新意、產品滯銷等情況,就必須將當地的非遺通過共享的文化空間進行普及宣傳,讓非遺在全民參與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將山東非遺文化與環境設計相結合,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載體的創新,符合非遺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僅增強了山東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應用力度,同時能夠帶動山東地區產業的蓬勃發展及轉型,實現山東城市形象的提升,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對當地都有一定的貢獻。
非遺文化融入環境設計能促進山東地域文化發展
非遺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集中表現,非遺文化根植于本土文化,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地方非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寶貴的文化記憶,同時又是包容性強、互通性強的民間藝術文化,是地方優秀文化的代表。山東非遺具有的豐富文化意蘊,反映了當地民眾的文化認同、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環境設計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特色市政設施設計、室內設計、地方公共空間設計、景觀設計等,都是環境設計與地域進行融合發展的展現形式,其對傳承與發展當地文化具有積極作用。
非遺文化融入環境設計能有效傳承非遺文化,實現文化自信
我國一直倡導要堅持文化自信,非遺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道德認同、民俗認同和歷史認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飽含著豐富的人文信息、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在山東非遺文化中融入環境設計,能引發大眾對山東傳統文化的再認知,實現文化自信。
隨著“國潮”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居住環境和空間環境設計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消費者對凝聚著民族自信的山東文化產品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這些都與深度融合環境設計的非遺文化有著密切關系。
非遺文化融入環境設計,營造文化空間
近年來,我國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是實現創新性發展的新形式,是非遺文化未來發展的新趨勢。與傳統手工藝技能和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都屬于非遺文化的范圍,我們要把非遺文化帶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去,而環境設計就是運用環境藝術來營造人居環境空間的。把非遺文化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價值觀念、精神內涵等運用于環境設計創作中,避免生搬硬套、簡單移植和同質化發展,避免讓非遺停留在研究文獻資料上,通過營造文化空間來真正實現非遺文化“在使用中傳承,在傳承中使用”。
例如,將山東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域民俗文化結合在一起,非遺創意體驗館能提供一個空間保障,讓非遺文化有一個發展的空間。使當地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傳統文化資源成為山東文化發展的優勢,其可以豐富群眾的精神需求,提高群眾文化水平,促進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山東非遺文化在環境設計中的創新路徑
要優化和創新山東非遺文化,通過更加現代和新穎的方式來實現山東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和轉化,促進當代山東非遺文化的創新和傳播,是我們應該擔當的歷史責任。山東非遺類型多樣,文化內涵深厚,非遺文化元素包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需要創新文化元素的轉化和呈現方式,有效融入山東非遺豐富的文化內涵、造型語言、象征色彩、吉祥寓意,精心打造非遺特色品牌,實現山東非遺與環境設計的有機融合。
通過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宣傳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
園林景觀設計是指在一定范圍內,通過地形設計、水體設計、建筑和道路設計、植物設計等,將景觀藝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營造適宜居住和休閑的自然環境。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是使環境具有審美價值,通過景觀設計使其具備日常使用功能,從而保證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園林景觀設計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人類文明與設計師個人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
城市景觀園林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接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可保持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特色的資源。合理有效地提煉和應用山東文化遺產元素符號,通過山東的景觀來表達和記載文化遺產,可以提升山東園林景觀的文化特色品位,改善山東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山東地域文化的延續。非遺文化在保持山東園林景觀中文化生態的同時,更能彰顯山東園林景觀的文化底蘊。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遺文化能夠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得到保持和延續。
非遺文化能否與周邊環境相互交融是景觀工程實現成功落地一個重要因素。非遺對項目本身來說,項目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在這里通過設計手法重新定義非遺的載體,非遺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其在居民項目中是鮮活的山水實體,是實實在在的體驗,引領著廣大市民未來能與更多傳統文化進行接觸。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精心合理地組合各種文化元素,才會產生優秀的園林景觀設計。
通過室內設計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室內設計中巧妙地融入山東非遺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既能使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揚,又能使室內設計的質量、內涵、審美高度、藝術價值等得到提升。當今人們的審美水平日益提高,對室內生活空間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在室內設計中應用具有代表性的山東傳統文化元素,提升了室內居住空間的環境品質,推動了室內設計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也促進了山東優秀非遺文化的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
中式室內設計要結合中國傳統風格的美學理念和新時代下新的室內設計理念,推陳出新,以古典與時尚共存、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營造修身養性、宜居的生活環境。中國傳統的居室設計注重空間的層次感,裝飾材料、陳設設計、色彩搭配環環相扣,相得益彰,方能營造出端莊典雅的意境。
如今,將中式家具和中式元素納入家居裝飾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一種潮流。將傳統元素應用到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中,合理的創新組合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用家具詮釋地方非遺文化,可使中式家具設計表現出民族化、多樣化的特性。合理的組合是良好結果的出發點,能夠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通過整合山東的非遺文化元素,把他們轉化成設計符號,融入現代室內設計中,這是碰撞和融合的過程,也是追求潮流和時尚,更是建造別具特色、具有內涵意蘊房屋的過程。以新的審美觀念賦予其新的形式美和時代意義,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通過鄉村公共空間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
鄉村公共空間是與公眾息息相關的,能夠容納公眾公共生活和交往的空間,是最具公共屬性和活力的鄉村環境開放空間。從非遺文化傳承方面來看,鄉村公共空間起著橋梁作用,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了兩者的有機連接。
山東一些農村公共空間的設計存在著空間形式規整呆板、鄉村文化的特征趨于統一化、山東非遺文化元素內涵挖掘不深、在空間設計應用上對內涵思想融入較淺、缺少精神內涵、山東非遺文化創意元素創新性少、在空間營造上缺乏創新思考等問題。
非遺文化元素蘊含的內涵和價值觀念,是公共空間文化建設的根本需求。第一,要做好整體規劃,在形式和功能上體現新時代特征,實現山東非遺文化資源與公共空間設計的有機銜接。第二,要深入挖掘和提煉山東地域非遺文化元素,構建山東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特色。將各自的鄉土文化特征融入到鄉村公開空間建設中,努力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間環境,改變過于統一化的現象,真正體現出原生、本土等特征。第三,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考慮消費者的互動性體驗,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提高受眾的參與度,還要考慮山東非遺文化元素內涵與鄉村公共空間的契合度。第四,提升山東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的文化品質,重新激活公共空間的鄉土文化傳承功能,使山東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建設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全球多元文化發展的當今社會,非遺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要保證其在不失去傳統特色的同時,符合現代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我們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突破口,在環境設計中考慮空間組合、地域文化內涵,還要考慮審美的融合,以及是否需要加入時代性元素和人性化理念。保護、傳承永遠是和創新同步的,要推動山東“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實踐,助推山東非遺文化的高質量傳承和發展,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從而發揮出創意設計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何爽.非遺傳承創新:構建我國非遺文化傳承生態系統[J].文教資料,2019(33):64-66.
[2]時紅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3):53.
[3]陳桂波.非遺視野下的文化空間理論研究芻議[J].文化遺產,2016(04):81-86.
[4]孫逸凡,祝遵凌,孫威.關于當今城市景觀建設中場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觀的營造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84-85.
[5]熊家偉,熊瑤,嚴妍.中國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78-79.
[6]張涵秋,李鋒.設計驅動下的非遺傳承發展與鄉村振興——以龍泉青瓷為例[J].設計,2020,33(01):107-109.
[7]闕平.福州市南街公共空間營造實證研究[J].城市交通,2020,18(05):76-82.